办学条件
组织机构
教学机构与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部、医院管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开放创新教育中心
科研机构: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双螺旋中心、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材料研究院、未来人居研究院、创新管理研究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
学科布局
根据清华大学的发展战略和深圳市的产业需求,国际研究生院优先布局清华大学一流的工科学科并辅以创新管理,形成“6+1”个主题领域,包括:材料科学、信息科技、医药健康、海洋工程、未来人居、环境生态和创新管理。这些优势学科与深圳市的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将为深圳产业转型提供动力,为大湾区的社会创新发展助力,并有力地支持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助推清华大学建设“双一流”。办学特色
国际研究生院突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办学特色。“国际化”指的是与国际一流高校和机构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着眼全球重大挑战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师生组成、培养过程、校园建设、治理体系高度国际化。“开放式”指的是校园开放,资源共享,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教学开放,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项目设计,协同发展;组织架构开放,打破院系和学科边界,支持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型”指的是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生教育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模式,在构建国际化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政产学研互动合作新模式、重塑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拓创新。师资力量
国际研究生院将面向全球延揽优秀全职教师,通过高质量的培养项目吸引全球优秀学生。师资建设方面,在充分借鉴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师资引进的学术标准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形成国际研究生院的教师聘任制度,建设一支规模约400人的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其中海外教师比例占1/3。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2025年预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5000人,2030年达到8000人,其中1/3左右为海外学生。2019年4月,国际研究生院首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已启动招生。项目旨在助推大湾区实现产业转型并发挥引领全球创新的功能,培养领域包括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能源与环保,首期计划招生50人左右,2019年秋季学期入学。学生培养
国际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充分体现“国际化、复合式、创新型”培养特色,坚持学术学位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两翼齐飞”——学术学位教育更多地聚焦源头创新和颠覆式技术创新,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专业学位教育通过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和重塑培养过程,与产业界深度合作,强调工程技术与创新管理相结合,成规模、成建制地培养产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式专业人才。科研平台
国际研究生院将探索加强产学研互动合作的新模式,参与建设石墨烯创新中心、5g创新中心等高端研究平台,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更加快速地响应和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变革,并通过建立系统的技术转移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增进人类福祉。校园规划
国际研究生院的校园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畔, 由原深圳大学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区(约21万平方米)、国际研究生院新校区一期(约12万平方米,计划于2021年投入使用),以及规划中的西丽湖地块和同富裕工业城地块组成。按照大湾区“科教高地”发展规划,西丽湖片区是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战略节点,定位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同时,如玉带般从校园中蜿蜒而过的大沙河将建成深圳的“塞纳河”。国际研究生院位于西丽湖“科教生态环”和大沙河“大学智慧带”上,将传承和延续清华的百年文化,融入本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打造创新型、国际化、无边界的新型校园,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