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GIX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清华大学学术研究

清华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建机构、学校自主设立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截至2025年3月31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03个。

截至2025年6月,清华大学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9个,正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03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54个,自主设立的科研机构共128个,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1个。

政府批建机构

截至2025年3月31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54个,分别如下:

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建设)
全国重点实验室(13)
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重点实验室
互联网体系结构全国重点实验室
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低维量子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区域环境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型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时空信息精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天基网络与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研究中心(1)
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11)
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蛋白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危爆物品探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
中国-印尼高温气冷堆“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中国-意大利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
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
二、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8)
新能源与环境国际研发中心(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
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中美清洁汽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中俄航天航空创新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
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智肝胆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前沿科学中心(1)
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清华大学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1)
先进核能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
建筑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节能增效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固体器件与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清洁能源化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核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稀土新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模/模数转换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原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部工程技术中心(原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 (4)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
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
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
水利部重点实验室(1)
水利部水圈科学重点实验室
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1)
灾害事故调查评估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1)
国家能源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
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
部级其他科技创新平台(44)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城市安全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
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
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燃气轮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北方缺水地区典型下垫面生态水文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东亚迁徙鸟类与栖息地生态学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
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
国家核应急辅助决策技术支持中心
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
清华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战略基地
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
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研究基地
中美生物燃料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
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住房城乡建设部数字建造与孪生重点实验室
数字内容防伪与安全取证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教育)
国家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国家级中心关键储备设施火灾安全与应急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
中药化学实验室
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警戒信息技术与数据科学创新中心
三、北京市科技创新平台
北京实验室(3)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
环境前沿技术北京实验室
脑与认知智能北京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9)
认知大模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具身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认知智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异质互联可持续智能算力芯片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重大致盲性眼病智能诊断技术与设备研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过敏性疾病免疫机制与新药研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重组蛋白合成生物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旋转爆震推进技术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变革性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8)
北京市集中生物燃气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多模态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可视媒体智能处理与内容安全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无线医疗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生物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盐碱及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
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
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
北京市其他科技创新平台(9)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空地一体环境感知与智能响应研究平台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
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首都网络文明研究基地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
四、其他(2)
机械工业并混联机构及控制实验室
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1个
主任:吕舟

自主设立机构

截至2025年3月31日,清华大学在运行的学校自主设立的科研机构共128个,分别如下:
建筑学院(4)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
清华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
土木工程系(1)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环境学院(5)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
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1)
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
工业工程系(2)
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
清华大学工业文化研究院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1)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电子工程系(1)
清华大学国际纳米光电子学研究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3)
清华大学密码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互联网司法研究院
航天航空学院(2)
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
化学工程系(2)
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材料学院(1)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物理系(3)
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2)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
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联合研究院
地球系统科学系(1)
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交叉信息研究院(1)
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
高等研究院(1)
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
经济管理学院(16)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
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
国家统计局-清华大学数据开发中心
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清华大学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17)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清华大学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
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
五道口金融学院(2)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1)
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
法学院(3)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6)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原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1)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人文学院(5)
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
社会科学学院(12)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
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体育部(2)
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体育发展研究院
美术学院(6)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韩美林艺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
土木水利学院(4)
清华大学跨境河流水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
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
安全科学学院(1)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
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1)
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1)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教育研究院(1)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
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
医学院(3)
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
临床医学院(1)
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
其他(10)
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
清华大学方塘研究院
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联合共建机构

截至2025年3月31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1个,其中:
建筑学院(5)
清华大学-太古地产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金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协同创智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建玖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超特大城市社区空间与建筑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系(2)
清华大学-梅赛德斯一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院
清华-金门建筑安全研究中心
环境学院(6)
清华大学-丰田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与低碳循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先进膜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市乾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水务先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绍兴兴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哌嗪类吸收剂联合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系(2)
清华大学-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激光先进制造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开采控制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4)
清华大学-三菱重工业联合研究开发中心
清华大学-哈利法大学清洁能源与先进制造创新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与智慧能源技术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来能源与装备联合研究院
车辆与运载学院(6)
清华大学-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丰田汽车公司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滴滴未来出行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智能碳中和车辆科技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绿色氢能与动力联合研究中心
工业工程系(1)
清华大学-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绿色数智供应链联合研究院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10)
清华大学-浙江温岭电机与驱动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新技术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绿色交通与能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先进磁性材料与高效能量变换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数字电网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北京电力设备总厂有限公司新能源关键直流装备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智慧电力及能源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电子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盐盐穴综合利用股份有限公司盐穴储能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安徽佑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柔性压缩空气储能联合研究中心
电子工程系(4)
清华大学-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语言处理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光电子技术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具身智能计算与感知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江苏中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工业数智化联合研究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6)
清华大学天工智能计算研究院
清华大学-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互联网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
清华大学-博世机器学习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智能与物联网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数字治理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智能大模型联合研究中心
自动化系(3)
清华大学-美团数字生活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苹果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智能移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睡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集成电路学院(5)
清华大学-合芯科技有限公司高端服务器处理器芯片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与车规半导体芯片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精智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存储器测试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集成电路功能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紫光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汽车与安全芯片联合研究中心
工程物理系(2)
清华大学-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市防灾与安全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特异物质粒子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航天航空学院(4)
清华-ihi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smc气动技术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神经调控技术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路股份有限公司高空伞梯能集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化学工程系(4)
清华大学-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氟基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绿色化工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联合研究中心
物理系(1)
清华大学-泸州老窖智能检测联合研究中心
高等研究院(2)
清华大学-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国产密码技术创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隐私计算与区块链联合研究中心
经济管理学院(4)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莱斯大学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创新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经济与金融联合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学院(2)
清华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治理工程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京津冀润泽(廊坊)数字信息有限公司智能社会联合研究院
人文学院(2)
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学院(2)
清华大学-野村综合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与出行创新联合研究院
美术学院(3)
清华大学-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运动时尚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智慧场景创新设计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江阴海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联合研究中心
土木水利学院(1)
清华大学-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土木工程新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1)
清华大学-中广核达胜加速器技术有限公司电子束及环境技术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药学院(1)
清华大学-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医药创新联合研究院
临床医学院(1)
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
软件学院(10)
清华大学-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金融信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安全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数字核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智慧零售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序数据与物联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新型工业化与可信网络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三维几何内核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城市智能视觉与数据要素创新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航国际金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可信嵌入式软件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人工智能与智慧互联联合研究中心
网络空间研究院(3)
清华大学-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互联网安全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科学城(广州)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系统安全联合研究中心
未来实验室(1)
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
智能产业研究院(2)
清华大学-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6g智能计算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前沿可扩展智能联合研究中心
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1)
清华大学-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智能装备联合研究院
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6)
清华大学-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钒液流电池储能并网运行控制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化学储能系统构网型关键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柔性电力装备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多能互补与经济运行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型储能联合研究院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3)
清华大学-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综合交通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丰田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商用车智能驾驶联合研究中心
区域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1)
清华大学-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韧性水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
清华大学-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磁共振影像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有限公司脑机精准医学联合研究中心
其他(8)
清华大学-丰田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福州数据技术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来终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芯屏融合与系统集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智能数据库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咪咕新空文化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智能光场与交互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力拓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与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联合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一、科研项目承担

1、综述

科研项目是支持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是清华大学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重要来源。

202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827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项目4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建设部、环保部等部委项目124个,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基金项目281个,合同额合计超过20亿元。

2024年,清华大学文科院系新增课题917项,到款经费约5·4亿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立项1项。

2023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支持中英双语的对话机器人chatglm。

2024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病理学科研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和上海商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病理大模型——pathorchestra。

2、新立重大项目

紧密围绕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提高创新引领能力为目标,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有组织地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工作,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支撑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4年承担的重大项目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国产异构加速卡集成与优化的智能计算系统(2024yfb4505600,武永卫)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大模型训练的异构存算系统(2024yfb4505200,舒继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混合智能的自然人机交互软硬件系统(2024yfb4505500,史元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分辨率冷冻电子显微学前沿技术方法的开发及应用(2024yfa1307300,王宏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轻质高强高韧特种蛋白质纤维材料生物制造(2024yfa0919300,刘凯)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龙门机床误差测量及补偿技术创新平台(2024zd0715101,王罡)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人工智能风险防范与治理手段研究(2023zd0121700,梁正)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评估与标准化研究(2023zd0121600,汝鹏)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面向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人机协同理论与应用研究(2023zd0121400,周伯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脑疾病和神经调控的力生物材料学研究(t2488101,李路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进航行器界面输运理论与调控方法(52488101,姜培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类蛋白质型态组的精准化学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t2488301,刘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混合精度高能效存算一体芯片架构及关键技术(62495100,吴华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复杂异构计算体系的深度学习框架及大模型应用验证(62495060,胡事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肿瘤免疫治疗中的tcr-t细胞智能设计与构建(t2495270,汪小我)

2024年承担的社科类重大项目有:

国家社科基金: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研究(24&zd175,刘惠琴)

国家社科基金:智能化时代算法应用的社会影响及其治理研究(24&zd188,赵静)

国家社科基金: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24&zd209,邹广文)

国家社科基金:新编《资治通鉴》纪事本末(24&zd273,张国刚)

国家社科基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设计研究(24zda014,李帮喜)

国家社科基金: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政策创新研究(24zda090,梁万年)

国家社科基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24&wzd22,钱美君)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24jzd007,胡鞍钢)

3、重点推广项目

《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汇集并展示了清华大学年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由该刊发布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作为学校向地方、企业重点推广的项目,从而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

《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内容有:

1· 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材料 2· 二次锂电池用复合型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项目

3· 一种轻质高储能密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 一种高灵敏磁场探测系统

5· 一种新型电磁屏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 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在线评估预警软件

7· 电网友好型风电场并网运行监控平台 8· 油气管道缺陷高清晰度检测装备

9· 电磁超声导波缺陷检测仪器备 10· 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

11· 发音质量评价方法与系统 12· 语音识别集成电路ip与协处理器

13· 可变带宽无线多媒体传输系统 14· 高速usb记录与回放设备

15· dtmb调制器/信号发生器 16· 皮肤疾病热疗仪

17· “kv/mv”同源双束医用igrt加速器 18· 普洱茶联合壳聚糖减肥新食品

19· 磁颗粒动脉栓塞热疗 20· 纳米磁流体磁感应热疗

21· 重力心动图仪 22· 小动物pet、spect、ct系统

23· 数字预案系统 24·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平台

25· 移动指挥通信方舱 26· 移动应急监测方舱

27· 新型皮带秤——激光秤 28· 电子商务产品推荐引擎解决方案

29· 空冷、自增湿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机 30· 自动布管优化设计

31· 肝素酶的规模化生产及低分子量肝素制备技术 32· 纳米活性碳酸钙的制备技术的工业开发

33· 水热法制备碱式硫酸镁晶须的研究与开发 34· 水热法制备氢氧化镁阻燃剂的研究与工业开发

35· 化工副产物制备硫酸钙晶须 36· 油田区域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37· 新型多孔微生物载体好氧——厌氧耦合污泥减量化技术 38· 多级环流曝气及厌氧——好氧耦合环流曝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39· 热泵辅助的高效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40· 有机污染荧光预警仪

41· 嵌入式硬件模拟运行环境 42· 建筑环境空气流动设计及仿真技术

43· 电动汽车abs/tcs控制器 44· 测力方向盘

45· 汽车制动系电控系统开发配套技术及关键设备 46· 新能源汽车助力转向系统

47· 高效分离式热管采热供暖系统 48· 余热利用高能效比热泵热水器系统

49· 多翅片降膜蒸发紧凑式海水淡化系统 50· 微藻自养——异养结合生产生物柴油技术

51· dcp型拖式混凝土泵 52· 泵+管道输送系统的优化运行软件与高效节能技术

53· 高效潮流发电技术 54· frp组合结构桥梁应用技术

55· 钢结构frp快速抗屈曲加固技术 56·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7· 道路网系统专项规划 58· 智能交通系统规划

59· 轨道交通规划 60· 停车系统专项规划

61· 交通影响分析(交评)与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62· 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与安全审计

63· 常规公共交通系统专项规划 64· 低功耗低成本的可抗功耗攻击aes加解密芯片/ip

65· 高性能网络流分类系统 66· macrostor智能持续数据保护系统

67· wishsm分级存储管理系统 68· 门户及知识智能管理系统

69· 医疗模拟培训管理及评估系统 70· 基于网络及数字媒体平台的高端信息服务技术

71· 面向领域信息服务的智能交互技术 72· 应用于网络及电话通信信息安全领域的声纹认证关键技术

73· jomobile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 74· dtmb调制器/信号发生器

75· dmb-th地面传输数字电视模块 76· 10g一体化网络数据深度安全检查和分析系统

77· 基于列存储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huabase 78· 基于地面传输数字电视的动态交通信息发布系统

79· th drm精简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 80· gridmedia: 大规模p2p网络直播系统

81· 无创无碍式实时健康监测设备 82· 云计算服务平台与桌面虚拟化系统

83· 功能性纳米脂质体美容化妆品 84· 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无损监测仪

85· 荧光与核素双模载体小动物成像系统 86· 计算机手术模拟与导航定位系统

87· 大型建筑屋面改进型虹吸流雨水排水系统 88· 建筑补水卫生地漏

89· 隧道空气快速净化车

参考资料:

二、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

1、成果奖励

截至2024年,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25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奖9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69项。

国家科技奖励(通用项目)(部分成果)
年度奖项项目/团队主持人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薛其坤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路新春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吴建平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维尺度亚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王训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张强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铁性材料序参量的调控及器件设计林元华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跨媒体大数据图关联表征学习理论与方法朱文武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无机非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及应用刘会娟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压大容量直流开断半导体器件、关键技术与系列化直流断路器曾嵘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视觉空间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季向阳
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大中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李俊华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河流动力学及江河工程泥沙调控新机制方红卫
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航天飞行器极端条件下主动热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姜培学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受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基础理论及高性能结构体系关键技术樊健生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唐杰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pinkall-sterling猜想和超曲面几何的研究李海中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损伤机理与分析理论韩林海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动态系统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周东华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进mems卫星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尤政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水域水动力特征和生境要素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陈永灿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编码摄像关键技术及应用季向阳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绿色公共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林波荣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车用高性能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张俊智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李亮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薛其坤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李路明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电网自律-协同自动电压控制关键技术、系统研制与工程应用孙宏斌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清华大学工程结构创新团队聂建国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大规模多媒体的资源跨域协同计算理论方法朱文武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摩擦过程的微粒行为和作用机制雒建斌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程京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人群指掌纹高精度识别技术及应用周杰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潘峰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规模街景系统及其位置服务关键技术胡事民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共用架构的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李克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集中式再生水系统水质安全协同保障技术及应用胡洪营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吕俊复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特征与物化控制原理余刚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植物油菜素内酯等受体激酶的结构及功能研究柴继杰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范德华层状介质的滑移行为和力学模型郑泉水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堆石混凝土坝金峰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石墨和石墨烯材料康飞宇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电力线路行波保护关键技术及装置董新洲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型互联电网阻尼特性在线分析与控制技术及应用闵勇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泥沙、核素、温排水耦合输移关键技术及在沿海核电工程中应用方红卫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与工程应用黄霞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杨知行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化学修饰石墨烯可控组装与复合的基础研究石高全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的原理与构筑周济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域宽带协同通信技术与应用陆建华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支持服务创新的可扩展路由交换关键技术、系统及产业化应用徐恪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一代立体视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戴琼海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李金惠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陈士林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石墨烯的电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化学研究李景虹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可视媒体几何计算的理论与方法胡事民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燃煤烟气选择性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李俊华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面向社区共享的高可用云存储系统郑纬民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能效动态可重构计算及其系统芯片关键技术魏少军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普适计算软硬件关键技术与应用史元春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贺克斌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颜永年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张尧学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孔介质与微/纳结构中热传递机理研究姜培学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低维材料中新奇量子现象及其调控的机理研究段文晖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组重排的新发现张学
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调控光线行为的三维自由光学曲面构建及其在半导体照明中的应用罗毅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装备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王建民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路感跟踪的高性能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季学武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张建民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康克军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量子通信与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础研究龙桂鲁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义协调与新型自然坐标法主导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结构分析系列研究龙驭球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行驶环境感知与控制协同的汽车智能安全新技术及应用李克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技术及其应用吴建平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付林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航海陀螺仪及其制造技术高钟毓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戴琼海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大跨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及其应用聂建国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无线多媒体协同通信模型及性能优化陆建华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控制系统实时故障检测、分离与估计理论和方法周东华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氧化锌薄膜微结构与性能调控中的若干基础问题潘峰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微结构化工传质设备及其工业应用骆广生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交流电机系统的多回路分析技术及应用王祥珩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面向海量用户的新型视频分发网络尹浩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进空间光学姿态敏感器技术尤政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速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器及其与电吸收调制器单片集成光源罗毅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坝动静力超载破损机理与安全评价方法张楚汉
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良镛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计算机网络资源管理的随机模型与性能优化林闯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生物矿化纤维的分级组装机理研究崔福斋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微纳尺度传热的尺度效应及其物理机制过增元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邱勇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特征敏感的三维模型几何处理技术及应用胡事民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微纳米技术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实现尤政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郭彦林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郝吉明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电磁固体的变形与断裂方岱宁
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运动汽车噪声综合识别及控制技术连小珉
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光学元件内应力、双折射和光学波片相位延迟测量的新原理和仪器张书练
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城市客车多能源一体化混合动力系统及其系列化车型应用欧阳明高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贺克斌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渗透汽化透水膜、膜组件及其应用技术陈翠仙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微波通信用高温超导接收前端曹必松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适用于西部干燥地区的间接蒸发冷水机江亿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翁端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代钢结构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郭彦林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碾压混凝土拱坝的新设计理论与实践刘光廷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新技术与工程应用黄霞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探索研究李亚栋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非经典计算的形式化模型与逻辑基础应明生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电力大系统非线性控制学卢强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纳米晶磷酸钙胶原基骨修复材料崔福斋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维协调的新一代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张伯明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网络融合的流媒体服务新技术戴琼海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精表面抛光、改性和测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雒建斌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h-id人脸和笔迹生物特征身份识别认证系统丁晓青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节能模拟分析平台dest及其应用江亿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游荡性河流的演变规律及在黄河与塔里木河整治工程中的应用王光谦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离散型多相湍流和湍流燃烧的基础研究和数值模拟周力行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高频声表面波关键材料及应用研究潘峰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正交偏振激光器及基于其振荡特性的精密测量仪器张书练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溶液式带有全热回收的模块化空气处理装置及其系统江亿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车用柴油发动机新型电控系统及其应用欧阳明高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系统化生物芯片和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制及应用程京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空间微系统及纳型卫星尤政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吴建平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集群计算机与海量存储系统郑纬民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碳纳米管宏观体的研究吴德海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王大中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流域水量调控模型及在黄河水量调度中的应用王光谦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循环流化床锅炉本体和动态仿真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岳光溪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铋系高温超导长带材的研制与开发韩征和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杨卫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膜脂/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质在膜脂作用下结构与功能变化隋森芳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非均质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联:理论及实践南策文
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数字传输技术(tds-ofdm)杨知行
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材料周济
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mems的载体测控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周兆英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pv6核心路由器吴建平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场协同理论的传热强化技术及其应用过增元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大容量光盘数据库应用信息系统裴京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的研制及产业化康克军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东方文字文档智能全信息数字化系统丁晓青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毒有害有机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技术钱易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m-rpms)技术颜永年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dtt4c01a公用电话ic卡专用芯片葛元庆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雷志栋
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速网络路由器sed-08b张尧学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扭曲液晶显示器(stn-lcd)中试工艺研究高鸿锦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加速纺机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信息集成与虚拟产品开发技术肖田元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2、专利技术

2017年,清华大学国内申请总数2636项,国外申请总数492项;国内授权总数2019项,国外授权总数380项;有效维持专利管理约9200件,对专利申请前,申请中、授权后、维持中、运营中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及归档保存;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2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

2016年,清华大学在美国专利授权量名列全球大学第5位。

2024年1月30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清华大学申请一项名为“神经网络训练计算架构及加速器“,公开号cn117474048a,申请日期为2023年9月。

2024年2月2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清华大学申请一项名为“基于语义感知的密码库模糊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公开号cn117494101a,申请日期为2023年10月。

2024年2月5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清华大学取得一项名为“基于火焰合成的质子传导中温燃料电池电解质及制备方法“,授权公告号cn115055067b,申请日期为2022年5月。

3、论文著作

3·1· 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2023年清华大学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中有58201篇论文,共被引用1300279次。2023年,学校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论文数为6592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为6302篇,被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收录论文数为849篇。2023年度,学校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论文数为396篇,被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a&hci)收录论文数为53篇。

3·2· 著作出版情况

2024年清华大学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62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58部。

3·3· 发表在《科学》《自然》杂志的文章

2024年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ns论文25篇:

● 首次记录的彩色影像揭示了一颗约8500万倍太阳体积的红超巨星从死亡到爆发,形成超新星2023ixf爆发的全过程。显著推进了人们对大质量恒星晚期演化和死亡这一宇宙中普遍而神秘景象的认知。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通过自主研发多尺度“极端气候模拟-环境健康效益评估-经济产业链韧性分析”耦合模型,从全产业链维度揭示了“网格-设施”尺度排放的“气候-健康-经济”互馈机制。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通过采用先进的双电子-电子共振(deer)和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mfret)技术,揭示了µor在不同配体和胞内下游信号蛋白作用下的重要亚稳态构象和构象之间的动态变化。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通过设计并构建一类具有精细可调限域结构的阴离子型锰氢催化活性中间体,在酮亚胺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成功实现了对微小差异烷基取代基之间的精准手性识别。研究不仅为高效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实现极具挑战性的手性识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揭示了ii-c cas9蛋白在结构水平上的多样性和“生长进化”轨迹,并确定了许多nags-如pcriic1,它作为促crispr因子增强crispr介导的免疫。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揭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融雪径流响应规律,改写了“降雪减少、融雪提前、径流提前”的传统认知,为全球升温背景下降雪减少对径流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机理认识。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实现了国际上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辨率的多离子量子模拟计算,将该研究组保持的离子量子比特数国际纪录(61离子)往前推进了一大步,首次实现基于二维离子阵列的大规模量子模拟。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原语的互补双通路类脑视觉感知新范式,研制出基于原语的类脑双通路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在极低的带宽(降低90%)和功耗代价下,实现了每秒10000帧的高速、10bit的高精度、130db的高动态范围的视觉信息采集。不仅突破了传统视觉感知范式的性能瓶颈,而且能够高效应对各种极端场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中的多片层电子叠层衍射成像(mep)技术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技术,揭示了高温超导镍氧化物la3ni2o7-δ单晶中氧原子空位的分布、微区含量及其对电子结构的影响。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首次报道了net中的第二个底物结合位点和神经递质钠同向转运蛋白(nss)家族的钾离子结合位点,揭示了四种不同类别的常用上市抗抑郁药物的选择性抑制机制,为进一步开发靶向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蛋白(mats)的药物奠定了基础。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首创了全前向智能光计算训练架构,研制了通用光训练芯片“太极-ii”,摆脱了对gpu离线训练的依赖,在大规模学习、复杂场景智能成像、拓扑光子学等领域任务中展现出了卓越性能,将支撑智能系统的高效精准光训练。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揭示了植物蛋白free1相分离形成凝聚体,通过润湿作用诱导内体膜的内陷和不稳定性,足以在不依赖escrt机器和atp的情况下介导腔内小泡(ilv)的形成。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综合了分子水平的实验,在一个完全耦合的全球气候模式中建立了11种npf机制和前体气体复杂的化学转化的综合表征。综合模拟和观测结果表明,主要的npf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同的,并且随区域和高度而变化。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

● 通过控制合成得到一对同构的团簇:au22(tbuphc≡c)18(au22)和au16cu6(tbuphc≡c)18(au16cu6)。两个团簇的金属排布和配体完全相同,只是au22的六个特殊位置的金被铜取代,从而导致发光强度增大10倍,au16cu6的室温溶液态量子产率接近100%;且发射峰极大值位置从原先的可见光区(690 nm)红移到近红外区(720 nm)。研究发现,铜的引入不仅增加结构刚性,非辐射跃迁速率降低60倍,特别重要的是系间窜跃速率提高300倍,因此磷光量子产率极大提高。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系统性地发现了多个具有dna靶向水解切割活性的rna核酶分子(hyers),并在体外系统、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证明了其dna切割能力。此外,研究还揭示了高活性的hyer1分子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并阐明了dna水解切割过程的分子机制。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报告一种通过诱导手性气相离子的定向旋转来打破手性对称并区分对映体的技术。研究人员使用双交流电共振激发控制离子的旋转方向,使对映体离子与中性气体碰撞时产生碰撞截面积的差异,在离子轨迹上分离两种对映体离子,最终实现对手性对映体离子的直接质谱分析。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解析了菜豆pgip2与镰刀菌fppg 的复合物结构,综合生化实验、酶学实验、植物体内功能实验揭示了植物将病原体致病活性转化为防御触发因素的机制,并为工程化改造具有更广泛抗病功能的pgip提供了理论证明。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解决了传统水凝胶在高弹性和自愈能力方面的局限性问题,通过创新的珍珠项链结构设计,实现了超过10000%的面应变后的快速恢复能力,以及对轻微机械损伤(如针刺和割伤)的快速自愈。这一进步不仅为水凝胶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高性能材料在先进制造、生物医疗和智能装置等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探索了分布式衍射干涉混合光计算架构,有效地将光神经网络(onn)的规模提高到百万神经元级别。通过实验实现了一个芯片上1396万个神经元的onn,用于复杂的、千类级的分类和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任务。这项工作是向现实世界的光计算迈出的有希望的一步,支持人工智能中的各种应用。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提出了一种具有多态弛豫相的batio3基无铅mlcc的高熵设计。该策略通过降低畴翻转势垒,有效地最小化了滞回损耗,并通过晶格畸变和晶粒细化的高原子无序提高了击穿强度。得益于协同效应,我们在mlcc中实现了20·8焦耳/立方厘米的高储能密度和97·5%的超高效率。这种方法应该普遍适用于能量存储和其他相关功能的高性能电介质。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通过环境生态学视角,思考并回答蚊媒病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规律,发现了能决定重要蚊媒病毒传播的关键环境微生物。随后,该研究通过共生菌环境干预,在自然界中实现阻断蚊虫携带并传播病毒。该工作将为蚊媒传染病防控奠定全新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思路。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报道了一种具有三维架构的电子皮肤,其内部力与应变传感器的分布模拟了人类皮肤中梅克尔细胞和鲁菲尼小体的三维空间分布。研制出只需通过触摸便可同时测量物体模量及局部主曲率的先进触觉系统,展示了其在判别食物新鲜程度等真实场景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了其在物理量定量测量(如摩擦系数等)、人机交互等重要领域的应用潜力。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解析了γ-分泌酶(γ-secretase)识别和结合四种中间态底物app-c99(淀粉样前体蛋白-c端99氨基酸片段)、aβ49、aβ46和aβ43的冷冻电镜(cryo-em)三维结构,揭示了γ-分泌酶多步切割产生β-淀粉样蛋白(aβ)的分子机理,并提出“活塞模型(piston model)”阐释γ-分泌酶动态切割底物的过程。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提出了创新性的"隔离极性雪泥态"(isolated polar-slush, ips)设计策略,突破了弛豫铁电材料储能密度瓶颈。通过精准调控极性相比例并构筑高绝缘网络,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bi(mg0·5ti0·5)o3-srtio3基弛豫铁电薄膜中成功构建了ips结构,实现了极化强度与击穿强度的协同增强,获得了创纪录的202 j/cm³储能密度。该工作为开发新一代高密度储能介质材料提供了全新设计范式。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 发现了吩噻嗪和胺之间的点击-剪切反应,实现了高效、温和、精确、可逆的点击反应成键与剪切反应断键,阐明了持久性吩噻嗪自由基在构建点击-剪切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突破了点击反应难以可逆的重要挑战,为功能分子体系的构筑、编辑和调控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

2022年10月,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带领的自动化系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提出突破光学像差世界难题新路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上。

4、标准

2022年8月,清华大学等33家单位编制的《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南》发布。

参考资料:

学术资源

一、学术期刊

1、《清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其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ei、ca、美国《数学评论》、文摘杂志、inspec、德国《数学文摘》等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中国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年评优活动中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15年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if达到1·063,被engineering index(ei,usa)、inspec、科学文摘、cambridge abstract等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为“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

清华大学学报

2、《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3、《装饰》

《装饰》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核心期刊、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全国百家重点图书室推荐期刊,连续三届(首届、第二届、第三届)获“国家期刊奖”。

4、《清华法学》

《清华法学》为cssci来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lsci十六种法学核心期刊之一。

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

二、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3年12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78·61万册(件),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学科、包含丰富文献类型和载体形式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24万册;期刊合订本约63·44万册;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1965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7·12万篇;缩微资料2·82万种;各类数据库938个;电子期刊17·44万种;电子图书845·12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1315·39万篇。

档案馆

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始于1905年,包括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各主要历史时期的文书档案;清华建校以来的学生学籍注册卡、成绩卡;科研、工程项目档案;历年获奖教材;学校各建筑物基建档案、图纸;纸质、电子版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个人档案,以及著名校友实物档案,大量声像档案等等。截至2014年3月,案卷总数达14万余卷,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总数约38万件,总排架长度3344米。

参考资料:

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整座博物馆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藏品有1·3万余(组)件,绝大多数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的收藏、校友和社会贤达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器6大类。开馆首展共呈现了7个板块的11个展览,既有原藏于美术学院的大量珍藏艺术品,还有远渡重洋而来的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级艺术珍品,既有极具独特学术价值的“清华简”文献,也有清华大学历史上著名学者教授的手札文稿。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