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
前身史略
一、清华学堂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1、建立背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2、游美学务处设立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周自齐为总办,范源廉和唐国安因“中西学问,均属精通”而任会办。
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刚复等。
3、清华学堂成立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二、清华学校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1、师资教学
清华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师为主。后来,中国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干。在教学上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教材、教学法等仿照美国,重视英文训练,教学严格,考试频繁,淘汰率高。
高等科重视英文和数理等自然科学,到高等三、四年级,主要学习美国大学的若干课程。高等科毕业生一般可以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就读。
2、大学部
1916年,清华学校提出筹办大学的计划,得到外交部的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1926年,大学部设17个学系。
3、国学研究院
1925年设立研究院,作为成立大学院之预备,研究院尽其始终仅设国学科,世称“国学研究院”。开办研究院旨在“研究‘中国固有文化’,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研究院实行导师制,开创了国学研究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新风气。1929年停办。
研究院“效仿旧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度”,“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其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
国学研究院四年中共招生74人,他们本着在清华所受之师教,或执教于大中学校,或任职于文化学术机构。
4、留美预备部
大学部成立之后,新招学生不再是留美预备生,称新制生;原有学生归于留美预备部,称旧制生。从1909年起,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共培养、选送留美学生1280人。
5、学校标识
6、校园建筑&生活
7、爱国运动
1919年5月9日,清华大学在体育馆举行“国耻纪念会”。会上决议通电巴黎和会,要求与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抗战前期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至1937年已发展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工四个学院16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
一、学校管理
国立清华大学由校长“综理校务”,教务长、秘书长分管学校教务、行政事务,教师通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以及各专门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1936年,国立清华大学院、系设置如下图所示:
二、教学科研事业
国立清华大学贯彻“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教育理念,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综合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
1、名师云集
2、通识教育
国立清华大学保持并发扬了清华学校时期认真教学、要求严格、考试频繁的作风,保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淘汰率较高。并由知名教授亲自讲授基础课和开设高质量课程,编写出版高水平的大学教材。
3、学术研究
国立清华大学致力于研究事业之提倡。1935年,教育部核准全国高校设27个研究部,其中有清华大学的10个。
部分代表性质的科技成果如下:
4、国际学术交流
国立清华大学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成为沟通中外学术界的学术重镇。
5、留美公费学生
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后,从1933年起,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1936年招考四届共92人,其中清华毕业生39人,约占42%。
三、校园建设
1937年,学校面积增加到160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学校增建了生物馆、气象台、电机馆、化学馆、机械馆等大批系馆。
图书馆经过扩建,面积达7300余平方米,可容500人阅览,1935年藏书量达35万册。
1934年后,学校有58个实验室,装备了一大批先进设备、仪器。
新建学生宿舍明斋、新斋、善斋、静斋、平斋等名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抗日救亡运动
1、“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师生通过募捐、慰问、研制防毒面具和烟幕弹等多种形式支援抗日救亡。一些学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日前线。“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清华成立教职工会对日委员会,师生即开展各种抗日活动。
2、“一二·九”运动
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清华大学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师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1936年1月2日,平津学联组成“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农中去,宣传抗日。第三团以清华大学为主。
“一二·九”运动不仅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抗日救亡的征途,而且为青年学生开拓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西迁入滇
一、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清华大学迁到湖南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25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校址为租用的湖南圣经学校。
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
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学。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在结业典礼上宣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面结束。次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
1、校务组织和院系设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未设校长,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担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日常校务由梅贻琦实际主持。全校设置文、理、工、法商和师范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班,在校学生约3000人。
其中1938年3至6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商学院设在云南蒙自。
2、师资名录
3、结茅立舍,弦歌不辍
4、科研设备&学术研究成果
1941-1945年,教育部连续举办五届学术评奖活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33项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293项)的11%。其中,一等奖7项,占一等奖总数(15项)的46%;二等奖14项,三等奖12项。
5、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
国立清华大学开办了研究院及航空、无线电、金属学、农业、国情普查等五个特种研究所。
6、民主堡垒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承了“五四”、“一二·九”的革命传统,成为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赢得了“民主堡垒”的称号。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以多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战,许多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在三次较大规模的从军热潮中,有1100余名学生参军或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约占学生总数的14%。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并宣布罢课。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暴徒打死四人,打伤数十人,制造了“一二·一”惨案。
1946年7月15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的罪行。当天下午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7、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毕业生
先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时,在校生志愿选择学校,其中932人选择入清华,占总数的56·8%。
8、国立清华大学办事处与清华留美公费生
除了参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国立清华大学另设办事处,独立处理招考清华留美公费生及本校事宜。
复员清华
一、复员开学
北平沦陷期间,清华园内建筑和设施遭日军严重损毁。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开始接收清华园,并于1946年10月10日开学。
复员后,国立清华大学沿袭抗战前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与教学制度,并增设了农学院,在文、理、法、工学院中分别增设了人类学系、气象学系、法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和建筑工程学系。
1947年,国立清华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共26个系,1个先修班,23个研究所。
1948年度,全校教师4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9人;在校学生总数增至2400多人。
1946-1948年间,国立清华大学共培养本科毕业生514人,研究生5人。校园面积扩大到1708亩,校内外总建筑面积增至112390平方米。
二、清华园解放
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共清华地下党的领导下,清华师生投身民主爱国运动,清华园被誉为国统区的“小解放区”。
1948年12月15日,清华大学获得解放。
建国初期
一、清华大学新起点
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钱俊瑞到校,正式宣布接管清华大学。5月4日,新校务委员会成立,叶企孙任主席。10月1日,清华师生员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应张奚若教授转呈的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徽。
二、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国徽的诞生凝聚着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梁思成、林徽因等,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张仃等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三、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1、基本任务和工作方针
1949年12月5日,校务委员会确定了工作方针:基本任务是在贯彻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政策,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推进课程改革
1949年,清华大学开设辩证唯物论、历史哲学、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课。
3、开办专修科
清华大学开办农田水利、化学工程、地质、采矿、气象观测、银行等专修科(训练班)。
1950年9月,清华大学开设“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接受捷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这是新中国接受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
4、社会合作
5、成立工农速成中学
为贯彻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提高工农干部文化,195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成立工农速成中学,共招收四届学生1189人。
四、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解放初期,清华师生通过政治学习,参加土改、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五、院系调整
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
“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方面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校名不变。将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由此,清华大学由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2年6月,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10月,筹委会工作结束;25日,清华大学举行首次院系调整后的开学典礼。
探索前进
一、综述
1953年8月31日,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清华大学教学研究会上作报告:正确地学习苏联,稳步前进。
教学改革措施中有:
(1)设立专业,推行有计划、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
(3)设立教研组——学校组织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
(4)实行学年制,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5)增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6)教材改革,大部分课程选用翻译的苏联教材;
(7)速成俄语学习。
二、学习苏联经验
20世纪50、60年代,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63名、东德专家4名和捷克专家1名。这些专家指导帮助开设了103门课程,编写了有关讲义,建立了37个实验室,培养教师504人。
清华大学在文化大革命前共计派出留学、进修人员149人,派往的国家以苏联为主。
1956年,以“学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基本结束。
三、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1955年起,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清华大学相继建立了原子能、半导体、远距离自动控制、燃气轮机、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设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等系,并注意在这些新系内发展应用理科。
1957年,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等倡导下,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清华大学设立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
1958年,清华大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提出并成功地进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四、教师和职工队伍建设
截至1965年底,教师党员占教师人数的50%以上。
1963年,清华大学拥有教授79人、副教授126人,共计205人。
五、“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制度
1953年春,清华大学首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截止到1966年,清华大学共选拔、培养了682名学生政治辅导员。
1959年3月,清华大学成立基础课教研组与基础课委员会,从组织形式上加强对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基础课的领导。
六、三阶段两点论
学苏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及1958年教育革命中劳动过多等,特别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批判右倾思想,使得学校工作受到不良影响。
1962年8月,蒋南翔校长在清华大学党务工作会议提出“三阶段两点论”,把清华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老清华、1952年学苏、1958年以后,要一分为二地总结学校历史经验。
七、办学规模
1965年,清华大学共设12个系,开办40个专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清华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万人,校园面积比解放初扩大一倍。
从1949-1970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共28140人,专科毕业生934人。
1953-1965年,清华大学共招收研究生987人。
1953-1966年,清华大学共招收留学生200人。
院系调整中,清华大学实验室从44个减少为16个。1965年,清华大学实验室增加到83个。图书馆藏书从1949年的41万册,增加到1965年的132万册。
1966年,清华大学校园面积发展至3184亩,建筑面积达43·7万平方米。
八、科研成果
1965年11月,高教部举办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展览会,清华大学的原子反应堆、密云水库、程序控制铣床、电子感应加速器、快速通用电子计算机等70多项成果参展。
九、文化大革命
1、磨难与抗争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6月8日北京新市委工作组进校,蒋南翔校长和大批干部被批斗。7月29日撤销工作组。
1968年4月至7月,清华发生了团派和414派的“百日大武斗”。
1968年7月27日,为制止武斗,由北京新华印刷厂等61个工矿企业3万人组成的“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进驻清华。工宣队进校后,在迟群主持下,在教职工中进行了清理阶级队伍和整党,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先后有3000余名教职工被送往江西鲤鱼洲农场接受“再教育”,使许多人染上血吸虫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迟群等秉承“四人帮”旨意,发动1973年10月-1974年1月的“三个月运动”和1975年底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一批干部、教师受到冲击。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清华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人写信给毛泽东,斥责清华一二把手迟群、谢静宜飞扬跋扈。这被毛泽东看做“文革”翻案,加以批评,后演变为“教育革命大辩论”;12月,演变为全国性“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数十万群众和机关干部前来清华“学习”、“参观”,教学工作瘫痪,贴出十万多份大字报。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16日,中共北京市委整顿学校;次年4月29日,清华大学革委会开始整顿领导班子、纠正冤假错案、改善教职工队伍结构,不久后革委会取消。
“文革”开始后,学校的科学研究基本停止,研究人员流失,实验室关闭。据1976年统计,学校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仅占在职教师总数的10%以下,学校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也遭到严重破坏与损失。据1977年8月学校对各实验室科的调查统计,从1966年6月至1977年4月,清华大学仪器设备损失约1800万元(约占原仪器设备总值的一半),实验室家具丢失1万多件,实验室工作人员从1100多人减少到500多人,其中实验技术人员从480人减少到180人,有三分之一的实验室需要重建。
2、逆境中的教学与科研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下半年,清华大学经中共中央批准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连同补习文化课共三年半),共招六届,培养本科毕业生13671人,专科生2682人。
改革开放
年份 | 重要事记 |
---|---|
1977年 | 恢复高考招生 |
1984年 | 设立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1985年 | 复建清华大学理学院;建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1988年 | 成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1993年 | 成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1994年 | 成立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1996年 | 成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1999年 | 复建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2000年 | 成立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成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培养工商管理硕士(金融与财务) |
2001年 | 成立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
2002年 | 成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2003年 | 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 |
2004年 | 成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
2006年 | 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启用 |
2008年 | 成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09年 | 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2011年 | 成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建校100周年 |
2012年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 |
2015年 | 成立清华大学药学院 |
2018年 | 成立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与香港大学签约合办本科双学位课程 |
2018年起 |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先后获得肝、肾、心、肺等六种实体器官移植资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揭牌 |
2019年 | 成立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约合办本科双学位课程 |
2020年 | 成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
2021年 | 成立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成立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建立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成立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成立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成立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清华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与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联合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特色基地。清华大学-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联合研究院成立。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大学未央书院的“清华大学探未央实验教学中心”成立。 |
2022年 | 清华大学-闻泰科技工业与车规半导体芯片联合研究中心组建。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和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举办开工动员会,正式动工,预计于2025年8月竣工。成立清华大学为先书院,该书院按照学校实体机构运行,聘请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精密仪器系教授欧阳证担任首任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决定成立“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启动纪检监察一级学科建设。成为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会员。 |
2023年 | 3月28日,发起成立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 |
4月8日,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 | |
4月,清华大学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 |
6月5日,成立清华大学秀钟书院,设置工科试验班。7月,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成立。9月,倡议发起成立智慧能源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11月4日,发起成立建构复杂系统管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 | |
2024年 | 4月18日,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成立大会。4月27日,在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成立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4月27日,清华大学方塘研究院揭牌成立。5月7日11时21分,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cz-6c)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将清华大学牵头研制的三江源一号卫星(sjy-1)顺利发射升空。6月6日,成立清华大学笃实书院、清华大学至善书院。7月10日,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成立。8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在北京揭牌。10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项目取得新进展。该项目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的磁共振穿刺导航定位手术系统型式检验报告,标志着国内首台(套)多影像多专科磁共振兼容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化突破,将精准助力脏器微创手术治疗。11月15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医疗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揭牌。12月3日,清华大学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12月23日,昌平区与清华大学签署共建清华南口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合作协议。12月31日,中国农工民主党清华大学委员会成立。 |
2025年 | 1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正式成立。3月,清华大学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3月,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就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应用项目的技术开发签署了《技术开发合同书(委托开发)》。3月,清华大学与同方知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原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4月,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透露,学校将拟建ai+、国际化steam、能源方向、未来工程方向等四个新书院。4月11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究中心(aige)揭牌。4月25日,清华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4月26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院成立。4月28日,南方电网与清华大学合作座谈会暨签约仪式举行。5月13日,门头沟区与清华大学签署人才合作协议并召开座谈会。5月14日,清华大学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清华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院在清华大学揭牌成立。5月30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四个新书院,即清华大学无穹书院、清华大学紫荆书院、清华大学自强书院、清华大学水木书院,2025年开始招生。7月6日,清华大学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文化心理学论坛在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
参考资料: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