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蒲公英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蒲公英植物学史

蒲公英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蒲公英名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蒲公英的异名多达14个,多以功效、象形物和产地命名。其名称可以通过形态、来源等分类考证,正名出自于《饮食须知》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在中国不同的朝代,其不同的名称具有不同特点。隋唐时期,蒲公英的异名凫公英、蒲公草、耩褥草、仆公英;宋代及宋代以后时期蒲公英异名增加有仆公罂、 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等。

蒲公英名称主要以植物形态、来源等进行分类考证。(1)以象形物命名:形态在古代人对植物的认识中最为直观,因此以象形图来命名亦最为普遍。例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2)以不同的产地命名:如《庚辛玉册》中的“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乳草”。蒲公英 余新建/摄

历史记载

蒲公英是中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该植物最早载于隋唐时期的《新修本草》中。宋代时期则被记载于《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典籍中。到明清时期,被记载于《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典籍中。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