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金陵大学及其前身
汇文书院(1888-1910)
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傅罗(c·h·fowler)于1888年在南京干河沿创办了汇文书院。
基督书院(1981-1906)、益智书院(1984-1906)→宏育书院(1906-1910)
基督书院由美国教会基督会于1891年由美国基督会传教士美葛斯(f·rank e·meigs)(自号曰“在中”)在南京鼓楼西南创办。
益智书院是美国教会长老会于1894年创办的,院址在南京户部街。
1906年,美在中将益智书院之高年级并入基督书院,定名“宏育书院”,以基督书院为院址。
私立金陵大学堂(1910-1915)→私立金陵大学校(1915)→私立金陵大学(1915-1951)
1910年,宏育书院与汇文书院合并,依大学建制成立私立金陵大学堂,初设于干河沿汇文书院原址,同年在鼓楼之西南坡购得大片土地作为新校址。1915年,私立金陵大学堂改名“私立金陵大学校”,不久改称“私立金陵大学(简称‘金大’)”,并自1916年起陆续迁入新校舍。
1927年10月,国民政府采用法国大学区制,设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公布了私立学校立案的具体办法。于是,金大加快了立案工作的步伐。11月10日,私立金陵大学理事会在上海开会。1928年5月,金大即向大学院呈报立案申请书。8月6日,大学院核准金大校董会的设立,同时批准其立案。9月20日,大学院以668号训令,批准私立金陵大学立案,金大成为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最先呈请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自1928年秋季学期起,金大实行男女同校。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10月底,南京告急,教育部通知金大立即闭校停课,金大正式决定西迁,全校500多人分三批在1938年2月初全部到达成都华西坝。
1945年9月,金大仍在华西坝开学上课。11月,金大遵照教育部的命令,成立私立金陵大学复校委员会,着手筹备复校事宜。从1946年4月起,金大开始陆续迁返南京。1946年9月,金大在南京原址开学。
1949年4月23日,私立金陵大学迎来了南京的解放和学校的新生。1950年2月,金大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直接领导。
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1913-1914)→私立金陵女子大学(1914-1930)→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0-1951)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国8个传教会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长江流域开办一所女子大学的计划,并向在这个地区工作的传教士发出倡议。1913年夏,由美国北长老会、北浸礼会、南卫理公会、北卫理公会、基督会等各选3人,组成校董会,是年11月13日,校董会公推北长老会代表德本康夫人为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校长。1914年11月教会的管理董事会正式通过以“私立金陵女子大学(简称‘金女大’)”名称代替“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名称。
1915年初春,金女大租赁南京城南绣花巷李鸿章小儿子的住宅为临时校址,4月对李氏住宅进行了改造、维修,使之成为校舍,9月17日正式开学。创建初,学校内设文、理两科。1919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对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学位的认可。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国筹集建校基金,于1921年在陶谷(宁海路南端西侧)购地建校。1923年7月学校迁入新址。1924年秋,校内设英文、历史、社会学、数理、化学、生物、体育、医预科等9个系科。1927年增设国文系。1928年学校改组,德本康夫人辞去金女大校长职务,私立金陵女子大学校董会推选金女大首届毕业生、留美获博士学位的吴贻芳为私立金陵女子大学校长。
1930年,吴校长向国民政府办理立案手续。因金女大仅设文、理两院,按《大学组织法》,改称“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简称‘金女院’)”。金女院设有中文、外语、历史、社会学、音乐、体育、哲学、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地理、家政、医预科和护预科等系科。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女院分散在上海、武汉、成都三地办学。1938年1月集中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添设家政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开学。至1950年,金女院设系科为: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历史系、音乐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生物系、化学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为儿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儿工作专修科、医预科、护预科。
金陵大学(1951-1952)
1951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重申新中国决不允许外国人在我国办学的方针,确定了接收这些学校机关的原则、办法与措施。金大代理校务李方训及教师学生代表共3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议期间,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电邀各校派代表去香港与该部代表商谈津贴费事宜。金大接此电告后,全校师生举行集会,通过决议:“不予回复,拒绝邀请。”从此,金大便与外国教会断绝一切联系。
金大与金女院属美国教会的同一教派,在美国组织联合托事部,都是接受美国教会基金较多的学校。两校与美国断绝关系后,均无法独立办校。经协商,决定两校合并,接受政府提供的经费,改为公立,并自1951年4月起,学校经费即由华东教育部审批拨发。
1951年3月23日,成立金大与金女院两校合并筹委会。华东教育部委派南京市文教局长孙叔平参加筹委会,主持筹备工作,并指定李方训、吴贻芳为暂代校委会正、副主委。筹备会拟具了合并筹备方案,经华东教育部批准后实施。合并后的校名,以“金陵大学(简称‘金大’)”为新校名。校名确定后,即组成公立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李方训、吴贻芳为正、副主任委员。两校原设院系(科)经合并调整,设文、理、农三院,共22系、6个专修科和2个部(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儿童福利系、教育学系、音乐系、体育系及中国语文专修科、托儿专修科、体育专修科,院址设于原金女院的文学院大楼及行政楼;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动物学系、化学系、化学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电影播音专修科和影音部,院址设于金大科学馆、应用科学馆和金女院科学馆;农学院:农经系、农艺系、农业工程系、园艺系、森林系、植物系、植物病虫害系以及林业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和生产农场管理部,院址设在金大农学院大楼)。两校原设之哲学系、地理系、医学先修科、护士先修科、家政系营养组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因师资不足而停办,停办系科的学生分别转学南京大学、上海医学院、燕京大学及中国协和护士学校继续修读,有些学生则转系于金大其他系科,有些系科如儿童福利系和托儿专修科、中文系与中国语文专修科、体育系与体育专修科等因教学目的尚未分别明确,且又无力兼顾者,系或者科(二者之一)暂停招生。
院系调整前的南京大学及其前身
三江师范学堂(1902-1906)
1901年,清政府试行“新政”,颁布《人才为政事之本》的兴学诏书,喻令各省督抚学政兴办各级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简称“三江”)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她的创始者是1902年前后相继担任或署理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张之洞和魏光焘。三江师范学堂从1902年开始酝酿、筹备;1903年3月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造学堂;1903年6月19日开学,由中日教习“互换知识”一年;至1904年11月正式招生入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创建工作。她是当时江苏的最高学府,“堪与京师大学堂比美”,也是“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1912)
三江招生入学之后,学生由于学堂之名、学堂用人和经费分摊等问题发生省界纠纷。江苏籍的士绅如张謇等人也有强烈反弹,他们提议应对三江师范学堂“正名”,理由是自雍正元年起,两江总督就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在两江总督驻节之地开办的师范学堂,应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它不言而喻为三省公学,无须以“三江”为名。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两江总督周馥亦认为学堂名为“三江”似乎意义含糊不明,遂自1906年5月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简称‘两江师范学堂’或‘两江师范’或‘两江’)”。1906年10月,周馥奏请停办两江的初级师范,并以江宁原有之算绘师范学堂扩充为初级师范学堂,李瑞清接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2月,宣统帝“逊位”,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教务长雷恒返回江西老家,日本教习、中国教职员及五百余未毕业的学生也都星散。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1921)
从1912年起,两江师范的师生曾多次发起复校运动。如1912年6月间曾有改两江师范为“南洋大学”之议,遭否定后又有人提出改设“南洋优级师范”、推举张謇为校长的建议,但均未成功。1914年1月5日,江苏民政长(后为巡按使)韩国钧命令“两江”保管员李承颐封闭学堂,以备后用。7月15日,韩国钧“委任江谦为两江师范学堂校长,筹办开学”,未果。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省内各公立学校校长,鉴于“苏省自光复后,中等学校教员大为缺乏”而致函江苏省巡按使公署,一致“请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8月30日,巡按使韩国钧对上述建议作出批复:“由省委派校长,先行筹办”,定校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京高等师范’或‘南高师’或‘南高’)”;同时成立“筹办事务所”(后称“筹备处”);务必于当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学”。9月2日,韩国钧发布“2406号饬令”:“委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15年夏季,南高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南高筹备处于同年6月制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8月又制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8月11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招生,与北京高师、成都高师、武昌高师和广州高师一起,成为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1923)
五四运动以后,全国教育联合会数次会议上都在酝酿“改高师为大学”之事。南高校长郭秉文也力持此议,他认为改高师为大学尤为当务之急,加之可将南洋劝业会旧址扩充为校址,将南高改为大学更具条件。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南高校务会议上首次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与会者经过讨论,一致赞成,并决定组成大学筹备委员会。筹委会通过四次讨论,拟具了初步计划。1920年9月,郭秉文携带计划前往上海,与各方面进行接洽,并商得张謇、蔡元培等9位先生作为共同发起人,加上郭秉文,共10人,联名致书教育部,建议在南京添设大学。12月15日,南高接到了教育部关于筹备大学事宜的公文,郭秉文随即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报告了筹备过程。南高校务会议决定,自12月16日起,正式组织国立东南大学筹备处。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简称“东南大学”或“东大”)正式开学。教育部代部长马邻翼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校长,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在东大筹建时业已议定:南高自1921年开始不再招生,待(南)高师学生全部毕业,(南)高师即与大学合并。东大成立后,学校逐渐有意识地由“高师”向“大学”转轨,以至后来终于停办(南)高师,彻底并入东大。鉴于南高、东大本是一家,只是由于实施“双轨制”,才出现了三四年时间的“一校两制”的事实,故人们常将“南高”“东大”并称,视同一校。1922年12月6日,南高评议会和东大教授会联席会议通过了《南京高等师范归并东南大学办法》,办法如下:(1)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依照所学科目种类,照新学制归入东南大学各科;(2)现有南高学生归入东大后,得继续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3)学生修毕南高规定课程者,得东南大学某部某科毕业证书;如欲得大学学士学位者,得继续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4)南高已毕业学生一律为东南大学同学会会员;(5)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之南高毕业生欲得大学学士学位者,得继续在大学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以上第三、第五两条办法以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截止。
国立东南大学(1923-1927)
1923年7月3日,南高行政会议议决取消高师案。从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归并到原本是由自己派生的东南大学,并将(南)高师校牌撤去,校长仍由郭秉文担任。师资、校舍、设备等其他情况基本上未有变动。
南高并入东大、合二为一之后,学校实力大增,学科十分齐全,达到5科27系。1924年秋,东南大学的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河海工科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1928)
1927年6月9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决定由江苏、浙江两省试行,各省区设立一所大学,并统管全省教育。出于通盘考虑,教育行政委员会于同日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简称“第四中山大学”或“四中大”),同日国民政府任命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张乃燕为第四中山大学校长。7月9日,张乃燕交卸教育厅事务,宣誓就任第四中山大学校长之职。
国立江苏大学(1928)→江苏大学(1928)
1927年11月间,教育界人士有了更改第四中山大学校名之议。更名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中山大学”不止一处,次第名之,不易辨记,当时正在试行“大学区制”,建设更多的“中山大学”亦在酝酿之中,但已出现致甲“中山大学”的函件却误投乙“中山大学”的情况,若全国增至二三十所“中山大学”,其混乱情形不难想象。保留广州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已可表达对总理(孙中山)的纪念之意,各省的大学宜以省为名。1928年2月29日,大学院(由教育部更名而来)大学委员会通过了更改校名的办法,并发布了165号训令,要求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依令更名“国立江苏大学”。
改名“国立江苏大学”的训令正式下达后,四中大师生“不胜骇异”,立即成立了由李铁铮等人组成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定校名请愿代表团”,上书大学院,详细陈述了改名“国立江苏大学”的失当之处,并恳请大学院收回成命,改四中大校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历史上,这是第二次要改名“南京大学”的动议)。可惜,这一建议当时未被采纳。
1928年2月10日,大学委员会通知,根据《大学区条例》有关“各省大学依据地名名之”的规定,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应即照改为(国立)江苏大学”。对此,全校师生大失所望,非议甚多。至2月23日四中大才极不情愿地依令更改校名。让师生更不能接受的是,4月5日大学院又作出决定:“大学区大学均不必加‘国立’二字”,原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只称“江苏大学”。学生得悉后,群情激愤,于4月13日在体育馆召开大会,一致反对改名“江苏大学”,然后来到大门口,摘下勉强挂了40天的“江苏大学”的牌子,一路游行,抬送到位于成贤街的大学院,“奉还”校牌,以示抗议。并宣称在达到要求以前,仍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之名。大学院副院长杨杏佛以院长加校友的“双重身份”向学生进行了解释,他说名称与学校无大关系,不必再改。见学生不改初衷,他便应承下星期召开大学委员会临时会议时提交会议讨论,大学招牌“仍请诸君抬回”。学生遂又到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无果而回。后又传来大学院的严厉训斥:“竟有不叙姓名而自称国立中山大学学生百余人,忽将江苏大学牌子舁至本院,似此儿戏举动,殊不类曾受高等教育者。”这无疑是火上加油,学生闻之,异常愤慨,乃议决自20日起罢课三天,并将“江苏大学”的招牌存放于学生会,永不悬挂。
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
1928年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临时会议议决:“江苏大学改称中央大学,得加‘国立’二字。”5月4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到校宣布了这一决定,校名风波始告平息。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根据大学委员会的提议又对此案进行复议,作出了“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的决议。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吴稚晖为校长,吴坚辞不就。校长便仍由张乃燕担任。8月,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央大学”或“中大”)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共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成为当时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向上海进攻。南京危在旦夕,中央大学接到内迁的指令。校长罗家伦于8月下旬在教授会上提出迁校重庆的方案,得到教授会的赞同,通过了迁校重庆的方案。会后,罗家伦前往中山陵园蒋介石官邸,详陈迁校重庆的理由,获得蒋介石的允准,然后报呈教育部审批。医学院迁院成都也得到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的大力支持。9月23日,教育部“准迁重庆”的批复下达,重庆新校址选定在沙坪坝松林坡,10月初中央大学在重庆都邮街紫家巷设立“中央大学重庆办事处”,10月上旬教职工开始迁徙。10月下旬,中央大学医学院和牙医专科学校、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师生以及部分图书仪器抵达成都华西坝,随即筹备开学事宜。11月中旬,中央大学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重庆。
随着战火的蔓延,大片国土沦陷,涌入大后方的人员越来越多,中央大学在校人数激增,学校筹划建立分校案。经教育部批准,决定在离重庆市60华里、从沙坪坝沿嘉陵江而上25华里的柏溪建立分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告终。与此同时,中央大学师生也迎来了新任校长吴有训。他到校不久,便着手筹备学校复员东还工作。9月底,中央大学复员委员会成立,吴有训任主任,江良规、胡家健任副主任。成都的医学院和畜牧兽医系的复员工作独立进行,人员和图书仪器的东还工作都先于重庆回到南京。1946年,重庆一万二千多名师生分八批返回南京,最后一批师生回到南京已是7月底。图书、仪器设备大多由民生公司承运,10月中旬才陆续到达。
战前的四牌楼原址,校舍已不敷使用,因此,学校先后购买了附近的兰园、成贤街、九华山、高楼门等处土卦83亩、楼房7幢,作扩充校舍之用。重庆的地产也分别作了移交。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汪伪政府利用金陵大学原址开办的“南京中央大学”停办,复员时按照教育部指令,对“南京中央大学”校产的接收工作由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与南京站工业大学协商进行,商定“南京中央大学”之土木工程系、艺术系(绘画、音乐组)、医学院等院系的图书设备归国立中央大学接收,其余概归金陵大学。至此,国立中央大学的接收工作便暂告结束。
复员后的中央大学规模是战前的三四倍,分为一部和二部(也称为本部和分部)。四牌楼为校本部,学校的行政机关和文、理、法、师、工及农学院的一部分设于此,原牙科大楼改作大学医院和牙症医院;分部设于丁家桥地区,战前这里为农学院的农场,复员接收时,又增加了与它相邻的原南洋劝学会旧址,使占地面积扩大到800余亩,于是将医学院和畜牧兽医系以及一年级新生、先修班学生集中于此,习惯上又称分部为新生院。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学开学上课。复员后,中央大学的教学设置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全校设7个学院,43个系(含专修科),26个研究所。
1947年10月,中央大学成立党总支,由颜次青任书记。各学院建立分支部。重建后的中大党组织带领群众,继续进行爱国、民主斗争。1948年8月,吴有训辞职获准后,教育部任命原教务长周鸿经担任校长。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武汉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逼之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下达了“国立院校应变计划”,要求各院校拟出应变措施,选定迁校地址,呈教育部备案。1949年1月21日,校务会议讨论迁校问题,大多数教授们反对迁校,通过了“以不迁校为原则”的决议,同时成立了应变委员会。中央大学南迁不成,周鸿经无计可施,更无意组织应变。27日凌晨,周鸿经与训导长沙学俊、总务长戈定邦弃职而去,地下党总支立即抓住时机,提出“反对教育部派校长,要求教授治校”的口号,数日之内,相继成立学生、职员、工友三个应变会。31日,中央大学教授会投票选举,产生“中央大学校务维持会”,推定梁希、郑集、胡小石为常务委员,主持校政。2月4日,召开系科代表大会,汇合各应变会组成“中央大学应变会”。校务维持委员会成立后,向李宗仁政府提出了“撤查校长周鸿经”、“拨发应变费及粮食”、“释放被捕学生”等三项要求。梁希、郑集、胡小石多次赴总统府交涉,李宗仁终于同意了中央大学应变会的要求。4月5日,中央大学维持委员会向教授会提出集体辞职。教授会召集会议,接受了校维会的辞职。同时,选举产生了新的校务维持委员会,推举熊子容、刘世超、孙本文为常务委员,领导全校师生员工开展护校斗争,积极组织应变。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央大学师生员工满怀喜悦迎接解放。
国立南京大学(1949-1950)→南京大学(1950-1952)
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委派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大专部部长赵卓为中央大学军代表,并负责学校接管事宜。6月10日,分别在四牌楼校本部和丁家桥二部举行了正式接管仪式。8月8日,根据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8月12日,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梁希为校务委员会主席。11月,梁希调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部长后,由潘菽继任校务委员会主席。
1950年10月10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吴有训签发的通知:“经政务院核定,除私立学校于校名上加冠‘私立’二字外,各级学校校名不加国立、省立、市立及公立字样。”自此,国立南京大学即去“国立”二字迳称“南京大学(简称‘南大’)”。
接管中央大学后,南京市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先后对中央大学各院系所设系科进行了局部调整。法学院的边政系被取消,社会学系并入政治系;上海国立师专、上海市立体专、上海市立幼专等三校的300余学生先后并入师范学院有关系科;暨南大学地理系并入理学院地理系;安徽大学土木工程系、艺术组并入工学院和师范学院有关系科;医学院则于1951年元旦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建制,但仍保持“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名称。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学下设6个学院37个系、4个专修科,即:文学院5学系:中文、外文、俄文、历史、哲学;法学院3学系:政治、经济、法律;师范学院5学系:教育、幼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两个专修科:体育、地理;理学院8学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质、地理、气象;工学院7学系: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农学院9学系:农艺、园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业工程、食品工业、土壤学系,两个专修科:畜牧兽医、林业。原有的21个研究所自1949年秋即与有关各系成为统一体,实行系所一体化领导。
从南京师院到南京师大
南京师范学院(1952-1984)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按照华东区的院系调整方案,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分别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简称“南京师院”或“南师”)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幼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5系与金陵大学的教育、儿童福利两系为基础组建,并入上海私立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私立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专数理班,校址设在原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陈鹤琴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建院初,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围绕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目标,南京师范学院设中文、教育、幼教、美术、音乐、理化等六个系;数学、生物、地理、幼教、美术、音乐等六个专修科;另办中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五个短训班;附设中学、工农速成中学、幼儿师范学校、大石桥小学、丁家桥小学、大石桥幼儿园、五台山幼儿园等。1955年,根据中央教育部指示,为集中领导力量办好几个系科和文理分科的原则,南京师院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相关系科进行调整。江苏师范学院的中文、生物、地理、美术系科并入南京师院,南京师院的数学、物理系科并入江苏师范学院。调整后,南京师院设中文、教育、幼教、地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等八个系,中文、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五个专修科,并开办高师函授教育。
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南京师范学院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校、系党政领导机构长期陷于瘫痪状态。在“文革”期间,部分院系还作了调整。1969年11月,南师的音乐、美术两系并入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1972年,两系又重新归属于南京师范学院。1969年12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教卫办决定,撤销江苏教育学院和江苏函授大学(与江苏教育学院合署),江苏教育学院(“文革”后复办为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及江苏函授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南师。1976年,南京体育学院部分教职员调入南师体训组,不久与公体室合并建立体育系。
1972年,南京师范学院恢复招生。
南京师范大学(1984-)
1984年1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将南京师范学院改办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批复》。2月25日上午,学校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挂校牌仪式,下午,学校在五台山体育馆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成立大会。
1992年,学校共有全日制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7个,成人高教专业36个,自学考试主考专业6个;博士授权点4个,硕士授权点28个;新设了金陵女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留学生部、理化实验中心和计算中心等。
1995年10月,学校向江苏省教委汇报了建设新校区的规划目标。12月,江苏省政府与南京市政府批复同意南京师范大学的新校区建设计划,并规划把仙林农牧场附近的用地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来加以开发利用,首次建设征地约1200亩用于新校区建设。
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
1997年,江苏省计经委、省教委、市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纷纷下文正式批复同意了南京师范大学新仙林校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学校向社会公开征集仙林新校区的建设方案,十多家中外设计单位为仙林新校区建设做了精心设计,积极投标竞争;经专家的评审,由江苏省城乡建设规划院设计的方案中标。1998年4月20日,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1999年9月10日,仙林新校区一期工程正式宣告落成,首批入驻的1999级4000余名新生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大草坪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它标志着新校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实现了学校从一个校区向两个校区的历史性跨越。
2000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5月,建立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
2000年8月30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新校区二期工程胜利竣工,随着近6000名新生入住,学校单个校区首次达到万人规模。2001年,学校党政管理中心由随园校区东移至仙林校区,被师生称为“校都东迁”,实现了学校办学史上新的跨越。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2002年12月25日,学校仙林校区北区建设正式启动。2003年8月31日,北区一期工程建设按期完成。2007年,学校在北区附近征地308亩作为新北区建设用地,2009年8月,新北区一期工程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新北区二期工程完工,标志着新北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5年,学校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学校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2月,学校设有仙林(栖霞区文苑路1号)、随园(鼓楼区宁海路122号)、紫金(玄武区板仓街78号)三个校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