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办学条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有4个系,1个本科专业。

系:天气学系、动力气象系、数值预报系、气候学系

本科专业:大气科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气科学
学位点建设
学科类别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大气科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气象学、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大气科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气象学、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类型重点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气象学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大气科学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大气科学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大气科学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大气科学
资料来源: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有教职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46名。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7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50名、博士生导师62名、硕士生导师77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科技部“973”项目和重点专项首席8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青年学者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海外杰青2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2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海外优青1人)、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全国气象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双创”人才2人、“双创博士”1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1人;60余人次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计划。
高层次人才
类别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专职)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会军、陈海山、周波涛、张文君、徐邦琪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王会军、陈海山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王会军、陈海山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会军、管兆勇、江志红、闵锦忠、陈海山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青年学者魏江峰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青年拔尖人才周波涛 朱志伟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赵海坤、饶建、孙巧红(海外优青)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陈海山
教育部特聘教授陈海山
江苏省特聘教授周波涛、张文君、陈汉卿、孙巧红、魏江峰、徐邦琪、朱志伟、李娟、王璐、陈林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江志红、徐海明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管兆勇、郭品文、闵锦忠、王咏青、李丽平、陈海山、王黎娟、陈耀登、文君、秦正坤、华文剑、孙博、孙善磊、尹志聪
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团队王会军等、李天明等、罗京佳等
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个人邹晓蕾、罗京佳
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朱磊、薛佳庆、彭珂、陈国森、范怡、李惠心、刘珊珊、张涛涛、朱丰、曾跃飞、曹洁
资料来源:注:以上名单不全
高层次团队
类别名称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大气科学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大气科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天气学原理”全国气象教学团队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专业建设
专业类别专业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大气科学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气科学
江苏省品牌专业大气科学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大气科学
资料来源:
课程建设
专业类别专业名称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天气学原理、数值天气预报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值天气预报
资料来源:注:以上名单不全
教学实践
类别名称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资料来源: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有7部国家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教材,9部省级重点教材。

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成果名称获奖等级授奖单位获奖时间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1997年
共建体制下“大气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2014年
《数值天气预报》课程建设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江苏省教委1997年
天气学分析(教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04年
数值天气预报课程建设成果(教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04年
大气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
依托局校共建,构建现代气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
大气科学学科建设与现代气象一流人才培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2013年
面向行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
“三维协同、多元贯通”气象学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
一流学科引领,行业使命担当: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的南信大实践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教育厅2022年
资料来源: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