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档案馆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等6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批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和5个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科研平台
类别名称
2011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重点实验室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气象云平台及应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大气探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海洋光电探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自然资源部遥感导航一体化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先进计算与智能服务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元宇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遥感装备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地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协同精密导航定位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环境物联信息处理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智能感知与识别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大气环保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机器智能与感知气象科普基地、南京市应用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点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气象省部级科研实验室雷达卫星大气遥感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基础流体力学实验室、风波流水槽实验室、行星流体力学实验室、海洋生化综合实验室、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
截至2024年6月(注:名单不全)

研究成果

概览

截至2025年3月,自“十四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44项,获批省部级项目23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标志性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4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289项。获授权专利3789项,获软件著作权1501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其他省部级奖励百余项,多人次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达摩院青橙奖、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青年人才奖。学校获批国家级外专项目50项。1名外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名外籍专家获得江苏友谊奖。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等国际国内顶尖学术期刊。

社会科学研究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8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608项,获授权专利6908项,获软件著作权254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另获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

自然科学研究

截至2024年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题)258项、省部级项目417项,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标志性项目。

2022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报》两篇论文获首届江苏省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

2022年10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中国发明协会2022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65万余册,十余年来先后引进和自建各类中外文大型网络数据库近60种,拥有电子图书199万册,电子期刊227万余册。

学术期刊

《大气科学学报》:由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78年创刊)全新改版而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现任主编王会军院士。该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期刊的学术影响和办刊质量始终居于国内高校科技期刊前列,多次被评为全国、华东地区、江苏省优秀期刊,2018年荣获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c)来源期刊”收录。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创刊于2009年,现任主编为潘成胜,该学报主要围绕“信息工科”和“生态环境”领域设置六个栏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通信与自动化,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人工智能与智慧化,地理、遥感与测绘工程,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等。获得2016年度、2018年度、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21年、2023年江苏省高校优秀期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阅江学刊》:《阅江学刊》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该刊为scd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曾获“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荣誉称号。主要开设《民族复兴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名家名篇》《气象与人类社会》《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经济观察》《政治学瞭望》《社会学评论》等栏目。2019年,《阅江学刊》办刊特色与经验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特色化发展案例选编(2019年)》收录。《阅江学刊》入选全国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ami)。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