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2月,学校设有10个教学单位,开设39个专业。
二级学院 | 专业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
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公路造价)、市政工程技术、道路工程检测技术、道路工程造价、安全技术与管理 |
运输管理学院 | 关务与外贸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大数据与会计、空中乘务、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 |
轨道交通学院 | 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 |
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 |
人文艺术系 | 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艺术设计 |
基础教学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部 | - |
参考资料:注: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总数731人、专任教师数621人、兼职教师数339人、专职辅导员66人、专职思政课教师数38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43·96%、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87·12%、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83·95%,入选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第七期“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3人,省产业教授(导师)17人,省技术能手9人;新增江苏省科技副总16人。类别 | 名称 |
---|---|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蒋玲 |
省级教学名师 | 杨益明 |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吴兆明、米洪 |
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姜军 |
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2月,学校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2个。学校拥有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2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骨干专业9个,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5个,省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5个,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个。建有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项目3个。
截至2023年10月,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交通运输部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交通运输厅实训基地10个,省级培训中心3个;获评教育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江苏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团队 |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
省级职业教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学团队 |
参考资料: |
类别 | 名称 |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 | 汽车营销与服务、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工程机械运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国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 | 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 |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
江苏省品牌专业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 | 汽车营销与服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
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 | 现代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 |
参考资料: |
类别 | 名称 |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 | 交通土建工程无损检测实训平台、物流管理专业群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汽车应用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绿色智慧交通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江苏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 智能网联新源汽车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智慧城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省级培训中心 | 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江苏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基地 |
参考资料: |
项目名称 | 项目级别 | 对应专业群 |
---|---|---|
智能物流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国家级 | 物流管理专业群 |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国家级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 |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省级 |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 |
道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省级 |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 |
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省级 | 智能制造专业群 |
参考资料: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 公路运输管理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汽车空调系统维修、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公路运输管理实务、列车调度指挥、基础工程施工 |
参考资料: |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2月,学校2024年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4项,学生获奖人数共108人,教师获奖人数共20人;参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争夺赛获金奖2项、银奖2 项、铜奖2项。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一等奖9项;获国家教材建设奖2部、国家和省规划教材30部;获国家级、省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含信息化教学大赛)奖项20余项。
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
高职汽车服务类专业群“平台+嵌入”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制与实践 |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证赛创”四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多元协同,学以致用,专本贯通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十年实践 | 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参考资料: |
层次 | 专业大类 | 教材名称 | 第一主编 | 出版单位 |
---|---|---|---|---|
高职专科 | 土木建筑大类 | 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图识读(第3版) | 刘凤翰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高职专科 | 土木建筑大类 |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第2版) | 祁顺彬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高职专科 | 交通运输大类 | 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 (第3版) | 屠卫星 |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高职专科 | 交通运输大类 | 汽车传动与制动系统维修 | 屠卫星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高职专科 | 电子与信息大类 | hadoop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 | 米洪 |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高职专科 | 财经商贸大类 | 外贸单证实务(微课版) | 林榕 | 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
高职专科 | 交通运输大类 | 公路工程造价(第5版) | 陆春其 |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高职专科 | 交通运输大类 | 汽车车身电气系统维修(第3版) | 程丽群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高职专科 | 交通运输大类 |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 | 蒋玲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高职专科 | 交通运输大类 | 公路cad(第3版) | 张郃生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参考资料: |
学生成绩
竞赛名称 | 获奖项目 | 获奖类别 |
---|---|---|
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 | 袁隆平的稻米梦 | 一等奖 |
“冰淇淋”化了 | 一等奖 | |
中国交通发展历程: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 | 三等奖 | |
金陵之韵 航拍南京 | 三等奖 | |
南京城 | 三等奖 | |
拥抱蓝色海洋珍爱生命摇篮 | 三等奖 | |
edg夺冠了,我知道代沟来了 | 三等奖 | |
南京都市圈第二届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 | 点泥成金,以废治废——淤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拓者 | 一等奖 |
参考资料: |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2月,学校与多所海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留学生教育和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经世学堂”“中亚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中心”等海外办学项目,输出学校职业教育标准和专业课程资源,助力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服务国际物流供应链。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技术教育合作平台(catecp)等国际项目,学校对接中亚环保科技产业园和中亚物流合作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中亚地区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快速增长需求,与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国立技术学院联合培养76名技能型本科留学生,开展中亚员工培训400余人次。学校与中江国际、省交工集团、苏交科集团等开展深度合作,选派师生参与中国—阿联酋“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建设,以及赞比亚、安蓬等10余个海外项目工程,联合南京工程学院、吉扎克国立技术学院、奥什国立大学、西海运通物流、南京钜力集团等8 家境内外高校、企业成立“郑和·中亚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中心”。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