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设有25个专业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沃特福德学院(中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大学体育部、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等高水平办学机构,开设80个本科专业(不含专业方向)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交叉10个学科领域。学院名称 | 学科门类 | 专业名称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理学 | 大气科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 | 理学 | 应用气象学 |
理学 | 智慧农业 | |
农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
理学 | 生态学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 理学 |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模块) |
工学 | 气象技术与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 工学 | 安全工程 |
地学 |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 | |
工学 | 应急管理拔尖班(咸亨国际) | |
工学 | 应急管理+环境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理学 | 海洋科学 |
理学 | 海洋技术 | |
理学 | 海洋资源与环境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 | 理学 |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模块) |
工学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
工学 | 水利科学与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理学 | 地理信息科学 |
理学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
理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 | 工学 | 测绘工程 |
工学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工学 |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理学 | 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模块) |
工学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工学 | 环境工程 | |
理学 | 环境科学 | |
工学 | 环境生态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嵌入式培养) | |
理学 | 应用统计学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理学 | 物理学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
工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工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工学 | 通信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物联网工程 | |
工学 | 信息安全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 | 工学 | 软件工程 |
工学 | 网络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 工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工学 | 自动化 | |
工学 | 机器人工程 | |
理学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工学 | 机械电子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工学 | 人工智能 |
工学 | 信息工程 | |
工学 | 医学信息工程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 理学 | 应用化学 |
工学 | 材料物理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 经济学 | 金融工程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 | |
经济学 | 经济统计学 | |
经济学 | 保险学 | |
管理学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
经济学 | 数字经济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管理学 | 市场营销 | |
管理学 | 会计学 |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 | |
管理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
管理学 | 供应链管理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 | 法学 |
管理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
管理学 | 行政管理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
文学 | 英语 | |
文学 | 日语 | |
文学 | 翻译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 艺术学 | 动画 |
艺术学 | 数字媒体艺术 | |
艺术学 | 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 | |
艺术学 | 艺术与科技 | |
艺术学 | 环境设计 | |
艺术学 | 美术学(师范)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理学 | 地理科学(师范) |
理学 | 化学(师范) |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
文学 | 英语(师范) |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 |
理学 | 物理学(师范) |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 工学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 | |
截至2024年6月(注:未收录继续教育性质学院,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等9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数学、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共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序号 |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一级学科授权时间 |
---|---|---|---|---|
1 | 理学 | 0701 | 数学 | 2018年 |
2 | 理学 | 0706 | 大气科学 | 2000年 |
3 | 理学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2018年 |
4 | 理学 | 0713 | 生态学 | 2024年 |
5 | 工学 | 0803 | 光学工程 | 2024年 |
6 | 工学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18年 |
7 | 工学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21年 |
8 | 工学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018年 |
9 | 工学 | 0839 | 网络空间安全 | 2024年 |
10 | 管理学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2018年 |
11 | 交叉学科 | 1404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2024年 |
序号 | 学科门类 |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 专业学位类别授权时间 |
---|---|---|---|---|
1 | 理学 | 0751 | 气象 | 2024年 |
2 | 工学 | 0854 | 电子信息 | 2024年 |
3 | 工学 | 0857 | 资源与环境 | 2024年 |
序号 |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一级学科授权时间 | 备注 |
---|---|---|---|---|---|
1 | 经济学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2018年 | - |
2 | 法学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011年 | - |
3 | 教育学 | 0401 | 教育学 | 2021年 | 2020年动态调整(增列) |
4 | 文学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2018年 | - |
5 | 文学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2018年 | - |
6 | 理学 | 0701 | 数学 | 2011年 | - |
7 | 理学 | 0705 | 地理学 | 2011年 | - |
8 | 理学 | 0706 | 大气科学 | 2000年 | - |
9 | 理学 | 0707 | 海洋科学 | 2018年 | - |
理学 | 0710 | 生物学 | 2011年 | 2014年动态调整(撤销) | |
理学 | 0711 | 系统科学 | 2006年 | 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 | |
10 | 理学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2011年 | - |
11 | 理学 | 0713 | 生态学 | 2011年 | - |
12 | 理学 | 0714 | 统计学 | 2021年 | - |
13 | 工学 | 0803 | 光学工程 | 2011年 | - |
14 | 工学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8年 | - |
15 | 工学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021年 | 2020年动态调整(增列) |
16 | 工学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11年 | - |
17 | 工学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016年 | 2016年动态调整(增列) |
18 | 工学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11年 | - |
19 | 工学 | 0815 | 水利工程 | 2018年 | - |
20 | 工学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2018年 | - |
21 | 工学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011年 | - |
22 | 工学 | 0835 | 软件工程 | 2011年 | - |
23 | 工学 | 0839 | 网络空间安全 | 2024年 | - |
24 | 农学 | 0903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2018年 | - |
25 | 管理学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2011年 | - |
26 | 管理学 | 1202 | 工商管理学 | 2011年 | 原工商管理 |
27 | 交叉学科 | 1401 |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2024年 | - |
28 | 交叉学科 | 1404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2024年 | - |
序号 |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 专业领域代码 | 专业领域名称 | 授权时间 | 备注 |
---|---|---|---|---|---|---|
1 | 0251 | 金融 | - | - | 2018·03 | - |
2 | 0252 | 应用统计 | - | - | 2018·03 | - |
3 | 0254 | 国际商务 | - | - | 2021·10 | - |
4 | 0255 | 保险 | - | - | 2021·10 | - |
5 | 0256 | 资产评估 | - | - | 2024·09 | - |
6 | 0258 | 数字经济 | - | - | 2024·09 | - |
7 | 1257 | 审计 | - | - | 2021·10 | 原 0257 |
8 | 0351 | 法律 | - | - | 2018·03 | - |
9 | 0451 | 教育 | - | - | 2020·03 | - |
10 | 0453 | 国际中文教育 | - | - | 2018·03 | 原 汉语国际教育 |
11 | 0551 | 翻译 | - | - | 2014·05 | - |
12 | 0751 | 气象 | - | - | 2024·09 | - |
13 | 0854 | 电子信息(2019·05) | 085208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2010·02 | - |
14 | 0855 | 机械(2019·05) | 085210 | 控制工程 | 2014·05 | - |
15 | 0856 | 材料与化工 | - | - | 2024·09 | - |
16 | 0857 | 资源与环境(2019·05) | 085229 | 环境工程 | 2010·02 | - |
17 | 0859 | 土木水利 | - | - | 2021·10 | - |
18 | 0951 | 农业 | - | - | 2018·03 | - |
19 | 1251 | 工商管理 | - | - | 2018·03 | - |
20 | 1252 | 公共管理 | - | - | 2014·05 | - |
21 | 1253 | 会计 | - | - | 2014·05 | - |
22 | 1255 | 图书情报 | - | - | 2021·10 | - |
23 | 1256 | 工程管理 | - | - | 2024·09 | - |
24 | 1354 | 戏剧与影视 | - | - | 2023·09 | 原1351艺术 2014·05 |
25 | 1356 | 美术与书法 | - | - | 2023·09 | 原1351艺术 2014·05 |
26 | 1357 | 设计 | - | - | 2023·09 | 原1351艺术 2014·05 |
类别 | 名称 |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大气科学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气象学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大气科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 |
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 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光学工程、地理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气象学、海洋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物理学、系统科学、农业资源利用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 大气科学(一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期)、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一期)、大气科学(二期)、信息与通信工程(二期)、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二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二期)、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二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期)、地理学(三期)、信息与通信工程(三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三期) |
截至2024年6月(注:名单不全) |
师资力量
队伍结构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400余人,外聘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26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14人、省部级人才500余人;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
名称 | 人员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石广玉(专职)、陈大可(双聘)、王会军(专职) |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 金双根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朱乾根、翁笃鸣、罗哲贤、刘一平、王鹏飞、屠其璞、孙照渤、张培昌、冯秀藻、何金海、冯定原、陆维松、汤达章、刘桂馥、肖冬荣、丁裕国、顾松山、陆煜钧、王保信、张永坤、盛芝义、欧阳海、严绍瑾、寿绍文、闫文培、蒋建清、缪启龙、王盘兴、李廉水、牛生杰、管兆勇、江志红、曹杰、闵锦忠、王会军、廖宏 |
二级教授 | 李廉水、管兆勇、牛生杰、孙照渤、何金海、蒋建清、罗哲贤、徐海明、陆维松、李栋梁、肖冬荣、王让会、鲁世平、银燕、江志红、郑有飞、缪启龙、王盘兴、李刚、何宜军、孙星明、闵锦忠、周显信、葛俊祥、申双和、王振会、行鸿彦 |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王会军、邹晓蕾、廖宏、李天明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王会军、廖宏、陈海山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王会军、廖宏、曹杰 |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 | 廖宏 |
国家特聘专家 | 邹晓蕾、李旭辉、文舸一、李天明 |
国家“青年学者”专家名单 | 饶伟锋、盖鑫磊、刘毅、章炎麟、胡建林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庞小兵、袁晓彤、刘光灿、张彪 |
中科院“百人计划” | 金双根、高志球、廖宏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李晓岑、刘青山、陈海山 |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陆维松、郑有飞、管兆勇、李廉水、牛生杰、闵锦忠 |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徐海明、银燕 |
江苏省双创人才 | 邹晓蕾、李旭辉、葛俊祥、刘清惓、何宜军、郑军、汪国年、刘青山、高志球、袁晓彤、饶伟锋、吕建永、游庆龙、盖鑫磊 |
江苏特聘教授 | 吴立广、梁湘三、刘青山、张超智、吴志伟、郑军、庞小兵、饶伟锋、游庆龙、曹晖、徐邦琪、盖鑫磊、余欢、刘飞、胡建林 |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刘青山、陈海山、游庆龙、徐邦琪、李涛、盖鑫磊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 李旭辉 |
教师 | 所获荣誉 | 获得时间 |
---|---|---|
马凤博士 | 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研究成果 | 2021年2月 |
张开华教授 | 入选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 | 2022年3月 |
廖宏教授团队 | 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新成果 | 2022年4月 |
王向学博士(及其合作者) | 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新成果 | 2022年6月 |
章炎麟教授团队 | 在《nature》杂志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 | 2022年6月 |
肖薇教授、徐邦琪教授 | 获省级巾帼建功表彰 | 2022年7月 |
冯兆忠教授团队 | 在生态学领域顶级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发表新成果 | 2022年8月 |
刘博教授 | 获第十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 2022年9月 |
余振教授 |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中国陆地碳汇最新研究成果 | 2022年9月 |
碳中和与新能源政策团队 | 在《cell》合作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 2022年9月 |
王建栋副教授 | 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 2022年11月 |
袁星教授 |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 2022年11月 |
龚培河教授 |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2022年11月 |
廖宏教授 |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2022年12月 |
有机功能分子设计与转化研究团队 |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有机硅化学领域最新研究 | 2022年12月 |
王国杰教授 | 获中国发明协会2022年度“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 | 2022年12月 |
罗京佳教授团队 | 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新成果 | 2022年12月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获批立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分别通过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和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国际认证,5个专业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3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拥有1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55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5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 大气科学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 |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 大气科学 |
江苏省特色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生态学、会计学、应用化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
江苏省重点专业 | 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应用物理、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江苏省品牌专业 | 大气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环境科学 |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信息工程 |
江苏省服务外包(嵌入式)试点专业 | 信息工程、软件工程 |
截至2024年6月(注:名单不全) |
序号 | 类别 |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 |
---|---|---|
1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
2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3 | 国家级实践教学项目 |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
4 |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
5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6 | 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 南信大-国电环保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
7 |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8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9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10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
11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12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
13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
14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
15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
16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遥感应用实验教学中心 |
17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
18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
19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多维语言综合训练中心 |
20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数字测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21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22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软件工程与信息服务实践教育中心 |
23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数学教育实验中心 |
24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公共管理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
25 |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 地球科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
等级 | 项目类别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所属学院 | 年份 |
---|---|---|---|---|---|
国家级 | 精品课程 | 天气学 | 徐海明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6 |
数值天气预报 | 陆维松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7 |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 | 银燕 | 大气物理学院 | 2013 | |
气象与生活 | 朱彬 | 大气物理学院 | 2013 | ||
气象史话 | 李忠明 | 语言文化学院 | 2016 |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数值天气预报 | 陈海山 | 大气科学学院 | 2012 | |
天气学原理 | 王黎娟 | 大气科学学院 | 2012 | ||
参考资料 |
序号 | 类别 | 教材名称 | 主编 | 学院 | 入选年份 |
---|---|---|---|---|---|
1 | 国家级精品教材 | 天气学 | 寿绍文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9 |
2 | 短期气候预测基础 | 孙照渤 | 大气科学学院 | 2011 | |
3 | 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 | 天气学 | 寿绍文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6 |
4 | 短期气候预测基础 | 孙照渤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6 | |
5 | 中尺度气象学 | 寿绍文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6 | |
6 | 天气学分析 | 寿绍文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6 | |
7 | 数值天气预报 | 沈桐立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6 | |
8 | 气象统计预报 | 施能 | 大气科学学院 | 2006 | |
9 | 云降水物理学 | 杨军 | 大气物理学院 | 2006 | |
10 | 雷电学原理 | 陈渭民 | 大气物理学院 | 2006 | |
11 | 现代气候学 | 缪启龙 | 应用气象学院 | 2006 | |
12 | 气候资源学 | 孙卫国 | 应用气象学院 | 2006 | |
13 | 微气象学基础 | 胡继超 | 应用气象学院 | 2006 | |
14 | 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 | 云降水物理学 | 杨军 | 大气物理学院 | 2014 |
15 | 短期气候预测基础 | 孙照渤 | 大气科学学院 | 2014 | |
16 |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 | 薛胜军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2014 | |
17 | 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版) | 姚永雷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2014 | |
18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 陆建刚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4 | |
19 | 模拟电子技术 | 郭业才 | 电子与信息学院 | 2014 | |
参考资料 |
学生培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有大气科学拔尖班、华为实验班、腾讯实验班、京东实验班、国科大联培班、社科大联培班、奇安信英才班、海康威视英才班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1993年获世界气象组织批准,正式成立“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区域培训中心网络中较早设立的培训中心之一。2012年又正式获批成为“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唯一的培训中心”。截至2024年7月,中心已成功承办210余期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5100余名,众多学员已成为各国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
教学成果
序号 | 奖励类别 | 等级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
1 |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共建体制下“大气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李廉水、李北群、闵锦忠、张永宏、吴立保、华兴夏、银燕、郑有飞、吴先华、周宏仓、王骥、徐中兵 |
2 | 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 陈玉林、李传起、徐飞、郭胜利、赵学余 |
3 | 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借鉴国际标准,构建以生为本、服务行业和地方的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 周长春、程建军、李北群、刘慧旻、陈敏东 |
4 | 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特等奖 | 大气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管兆勇、徐海明、陆维松、苗春生、李丽平 |
5 |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依托局校共建,构建现代气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 银燕、闵锦忠、申双和、苗春生、陈敏东、杨军、黄兴友、杨沈斌、刁一伟、周宏仓 |
6 |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特等奖 | 行业特色高校“三个导向”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李廉水、李北群、郑有飞、吴立保、申双和、蒋勇、邱新法、曹杰、张建伟、赵学余 |
7 |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特等奖 | 大气科学学科建设与现代气象一流人才培养 | 闵锦忠、徐海明、李忠贤、王骥、陈耀登 王黎娟、卢楚翰、段明铿、许蔚萍 |
8 |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共建体制下行业特色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 李北群、华兴夏、张永宏、周宏仓、王苏春、景元书、杨军、王军 |
9 | 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思政课“三个认同、四双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周显信、赵海燕、李志江、张天勇、龚培河、郭刚、高鸿雁、魏崇辉 |
参考资料 |
时间 | 获得奖项 |
---|---|
2022年5月 |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 |
2022年6月 | 华为ict大赛2021-2022全球总决赛一等奖 |
2022年8月 | (校跆拳道队获得)第二十届省运动会两金三铜 |
“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20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7项,及赛区优秀指导教师17人及赛区优秀组织奖 | |
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科研创新实践大赛6项一等奖 | |
2022年9月 | 第14届大广赛策划案现场决赛全国一等奖 |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本科生组国家一等奖(前1%) | |
2022年11月 | 毕业生杨生玲获评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人物 |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金5银 | |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3项一等奖 | |
2022年12月 | “第四届江苏省力学创新创意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
第十九届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 | |
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校参赛团队“完全队”获最佳人气奖 |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3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船重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华为、腾讯、惠普、京东方等全面深化合作,与国电南自、南京钢铁、亨通光电、北方信息、航天宏图、国睿科技、奇安信、中电互联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北京研究院,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盐城和安徽天长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深入推进“中国气象谷”产教学研融合式发展,高标准推进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建设,谱写学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教学交流
截至2024年2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等14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拥有全国首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的雷丁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单位,2024年入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名单top20。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沃特福德学院,是全国少见的同时拥有两个本硕一体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校(省内唯一)。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商务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江苏省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6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0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是全球学员覆盖范围最广、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多次获世界气象组织高度评价和嘉奖。
200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现“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签约开展校际交流合作;2020年,该项目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2015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雷丁学院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而设立;2016年,雷丁学院获批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
2024年3月17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通理工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喀什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学术交流
2022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产教融合与艺术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及“智荟江北”人才工程暨青年学者龙山论坛。同月,与多家单位共同发布《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并举办江苏省运筹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2学术年会。
2023年10月2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宣讲会。
科研合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共建“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首批立项建设的3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获批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哈佛大学等20多所知名高校开展联合研究。
2014年12月3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7年7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12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201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8月16日,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11月2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2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12月2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4月1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国家气象中心签约战略合作协议。5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7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签署合作协议。11月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湖北省气象局签订合作协议。
2020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学校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战略合作签约。
2021年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签约建立医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5月10日,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协议。9月6日至7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分别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签署合作协议。
2022年3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共建国际传播基地。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建立党建创新联盟;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苏海事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奇安信集团共建网络安全英才班并举行深化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同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亨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3月28日,南京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展开调研交流。5月6日,南京江北新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序号 | 机构名称 | 研究领域 | 校内负责院部 | 国外合作单位 | 建立时间 |
---|---|---|---|---|---|
1 | 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 | 大气环境 | 应用气象学院 | 美国耶鲁大学 | 2011 |
2 |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 大气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美国耶鲁大学 | 2014 |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 |||||
夏威夷大学 | |||||
俄克拉荷马大学 | |||||
3 | 中美亚太联合研究中心 | 大气海洋与环境变化 | 大气科学学院 | 美国夏威夷大学 | 2014 |
4 | 中美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 2015 |
5 |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成分中心 | 气象研究 | 大气物理学院 |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 | 2016 |
6 | 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 | 大气环境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美国哈佛大学 | 2017 |
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 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 雷丁学院 | 英国雷丁大学 | 2018 |
参考资料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