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京大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南京大学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

历史沿革

金陵大学及其前身

汇文书院(1888-1910)

1887年,在全国要求改革八股取士,建立新式学堂的呼声中,清政府下达了在科举考试中增设算学一科的诏谕。当时由于算学考试受条件限制,报考者极少。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美以美会的传教士傅罗(c·h·fowler)便于1888年在南京创办了汇文书院。她是南京地区之有新式学堂的嚆矢,也是国内早期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她比南京近代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早14年。

汇文书院的首任院长是美以美会的传教士福开森(j·c·ferguson)。汇文书院始设圣道馆、博物馆(即文理科),1896年增设医学馆,并设有附中称成美馆。1896年,福开森应清政府官吏盛宣怀之聘,出任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院,辞去汇文书院院长职务。继福开森之后,由汇文书院医科总教习师图尔(g·a·stuart)接任院长职务。1907年,美国教会图谋南京书院之合并,而师图尔一向主张独立经营学校,对合并书院持有异议,便决意辞去院长职务,汇文书院医科随之停办。师图尔去职后,由美国传教士包文(a·g·bowen)任汇文书院院长。

基督书院(1891-1906)、益智书院(1894-1906)→宏育书院(1906-1910)

基督书院由美国教会基督会于1891年由美国基督会传教士美葛斯(f·rank e·meigs)(自号曰“在中”)在南京鼓楼西南创办,美在中被举为院长。

益智书院是美国教会长老会于1894年创办的,院址在南京户部街,创办人暨院长是长老会传教士贺子夏(美籍),院长后由文怀恩(西名j·e·williams)继任。

1906年,美在中将益智书院之高年级并入基督书院,定名“宏育书院”,以基督书院为院址,由美在中任院长,文怀恩任副院长。

私立金陵大学堂(1910-1915)→私立金陵大学校(1915)→私立金陵大学(1915-1951)

1910年,宏育书院与汇文书院合并,依大学建制成立私立金陵大学堂。推举包文任学堂监督(校长),文怀恩副之。私立金陵大学堂初设于干河沿汇文书院原址,同年在鼓楼之西南坡购得大片土地作为新校址。1911年4月,私立金陵大学堂接到美国纽约州教育局局长和纽约大学校长签署的特别许可证,正式同意私立金陵大学堂在美国纽约教育局立案,并承认私立金陵大学堂为一完全大学,得以享受“泰西凡大学应享之权利”。1915年,私立金陵大学堂改名“私立金陵大学校”,不久改称“私立金陵大学(简称‘金大’)”,并自1916年起陆续迁入新校舍。

从1912年至1927年,私立金陵大学(堂、校)系科演变与发展的情况如下:1912年,私立金陵大学堂与北浸礼会合作,成立师范专科(二年),培养小学师资;1917年,师范专科分设为优级师范三年和初级师范二年,分别培养中小学教师(1923年,师范专科并入教育系),同年成立华言科(前身是由27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华言学堂),为来华的西籍传教士学习华语而设;1913年,恢复医科(前身是1911年由7个教会在南京创办的中国东方医科大学)(1917年,金大将医科移交齐鲁大学,另设医学先修科,附设于文科);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堂创办农科(翌年又成立林科,1916年,金大的农科与林科合并成立农林科,下设生物、农艺、林学等系),同年改组文科,将文科所属科目分列成四组,每组以系名之,有语言学系(包括国文、英文等科目)、社会学系(包括历史、哲学、心理、教育、政治、经济、宗教等科目)、数理学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矿质等科目)、宗教学系,后撤销四组,改科目为系,设国文、英文、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系,数理学科仍附设在文科;1918年,农林科筹设蚕桑系和蚕桑特科;1919年,农林科设棉作改良部,而后成立棉作系;1921年,改文科为文理科,理科部分设化学、数理两系及工业化学科和医学先修科,增授理学士学位,同年添设商业专科,文科的经济系并入(1923年,商科停办,恢复经济系),农林科建农业经济系;1922年,开办农业专修科;1923年,农经系成立农业图书研究部;1924年,农林科成立乡村师范科,同年成立农业推广部;1926年,文理科增设国文专修科;1927年,农林科成立园艺系,同年将棉作系并入农艺系。至此,私立金陵大学文理、农林两科共设有18个系(科)和3个专修科。

1927年10月,国民政府采用法国大学区制,设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公布了私立学校立案的具体办法。于是,金大加快了立案工作的步伐。11月10日,私立金陵大学理事会在上海开会,讨论校长人选,一致公推文理科科长陈裕光博士为私立金陵大学校长。新校长选举产生后,金大举行了新校长就职仪式,于是陈裕光就任金大第一任中国校长。1928年5月,金大即向大学院呈报立案申请书。8月6日,大学院核准金大校董会的设立,同时批准其立案。9月20日,大学院以668号训令,批准私立金陵大学立案,金大成为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最先呈请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金大立案后,陈裕光校长打破金大原来只招男生的惯例,招收少数女生入学。1928年秋季学期入学女生有20人,自此金大实行男女同校。

1929年,金大根据《大学组织法》,成立校务委员会,并将文理科分建为文、理两学院,将农林科改建为农学院,院以下设系。改组工作于1930年完竣。文学院设国文、英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教育等8个系及国文专修科。1934年,成立国学研究班,1935年又在其基础上筹备成立文科研究所史学部及中国文学部。1936年,教育部核准成立文科研究所史学部。理学院始设数学、化学、物理、动物学(由原生物系分设为动物与植物两系,植物系在行政上属农学院)、工业化学科(凡自然科学学科称系,凡应用科学学科称科)及医学先修科。1931年建电机工程科。1932年成立化学研究所。1936年,经教育部批准,化学研究所改建为理科研究所化学部。1934年停办医学先修科,在动物学系增设医学动物组以替代。1936年成立电影教育部(后改称影育部)。农学院设农业经济、农艺、植物、园艺、森林、蚕桑、乡村教育等七系及农业专修科和农业推广部。30年代初,各系科内部分工趋于精细。农业经济系下设农业经济、农场管理、乡村社会及农业历史四组;农艺系下设农艺、农具及土壤三组;植物系下设植物、植物病虫害、经济昆虫三组;园艺系下设果树园艺、蔬菜园艺、园艺利用、欣赏园艺四组;蚕桑系增设女子蚕桑职业班。1935年,成立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上海“八一三”事变后,金大无法正常上课,积极作内迁准备。最初,金大打算迁往四川万县,后又改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也是一所教会大学,校址在成都华西坝)接洽,获得同意,便初步定下迁校成都的计划。金大的美国传教士在迁校问题上持否定态度,当时教育部也认为教会大学迁不迁无所谓。在此情况下,金大宣布于10月4日开学上课,但在20天后,形势急转直下,南京告急,教育部突然通知金大,立即闭校停课。此时,金大才正式决定西迁。金大全校500多人分三批西迁,终于在1938年2月初全部到达成都华西坝。由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的慷慨支援,金大于3月2日在华西坝开学,理学院电机工程系以及后来设立的汽车专修科、电化教育专修科在重庆市私立求精中学校开办,称理学院重庆分部(1944年因该校为美军总部所在地,又迁至重庆春森路)。

1938年秋,理学院与教育部合办电化教育专修科。1939年,理学院又在重庆创办汽车专修科;同年秋,农学院园艺系增设园艺职业师资科。1940年,学校设社会服务部及社会行政福利研究部;农科研究所增设农艺学部;文学院增设图书馆学专修科,并合并哲学、心理、教育学等课程成立哲学心理学系,政治系与经济系合并成立政治经济学系,下设政治组与经济组;理学院创办电焊职业训练班。1941年,农科研究所增设园艺学部;农学院受中国银行的委托,创办农贷人员训练班;附属中学在成都开办分班。1942年,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私立齐鲁大学、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办英语专科。194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建设人员训练班;理学院扩充电机工程系;农学院增设园艺专修科,将植物病理学组与昆虫组合并扩建为植物病虫害系。1945年文学院文科研究所增设社会学部,下设社会学组与行政福利组。

1945年9月,金大仍在华西坝开学上课。11月,金大遵照教育部的命令,成立私立金陵大学复校委员会,着手筹备复校事宜。

抗战时期的南京校园,始由学校组成留守委员会负责看守,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汪伪政府占领,留守人员才撤离学校。1942年,由汪伪政府开办的“南京中央大学”从建邺路原中央政治学校旧址迁入金大校舍。日寇投降后,金大即派贝德士教授和事务组顾俊人于1945年10月离成都赴南京,会同其他留京人员接收校舍。贝德士抵京后,先后与中央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接洽,商定“南京中央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医学院、音乐系、美术系等院系的仪器设备归中央大学接收,其他图书杂志及各院系之设备,由金大接收。

从1946年4月起,金大开始陆续迁返南京,图书仪器设备于1946年10月方到。1946年9月,金大在南京原址开学。在战后数年中,除农学院于1948年增设农业工程组(1949年改建为系)外,系科设置基本维持现状。科研机构进行改组,撤销原来文、理、农科研究所所设各学部名称,系所合一,研究所均以系名称之。金大改组的结果,设立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农业经济学研究所、农艺学研究所及园艺学研究所,分别属文、理、农三学院领导。截至1948年底止,金大文理农三院设22个系、4个专修科、7个研究所(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心理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社会福利行政组、国文专修科、图书馆学专修科以及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福利行政研究组,另设中国文化研究所;理学院: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动物学系、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电化教育专修科以及化学研究所;农学院:农艺系、森林系、农业经济系、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系、植物系、蚕桑系、农业教育系、农业工程组、农业专修科以及农艺研究所、园艺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

1949年4月23日,私立金陵大学迎来了南京的解放和学校的新生。11月,中共金大地下组织公开活动。在公开前,党支部进行了改选,由陆庆良、冯世昌、许复宁、费旭和王毅刚组成新的支委会,陆庆良任支部书记。

1950年2月,金大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直接领导,实行校务委员会负责制,陈裕光任校委会主任委员。8月,大学改行校长负责制,校务委员会在校长领导下成为学校咨询机构。1951年3月,陈校长感到自己在位时日过长,年事已高,精力不敷,不宜再担任领导职务,向校董会提出辞呈。校董会于3月3日举行常委会,批准陈校长辞呈,常委会同时作出决议,拥护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指示,赞成李方训任金大校长。

建国初期,金大在保持原来规模的基础上,局部调整系科设置。文学院将政治经济学系改设为经济系(暂时保留政治学组),将哲学心理教育系分设为哲学系与教育系,将社会福利行政组扩建为社会福利行政系;农学院农艺系附设之农业工程组扩建为农业工程系,并于1950年10月,增设林业专修科。

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1913-1914)→私立金陵女子大学(1914-1930)→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0-1951)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国8个传教会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长江流域开办一所女子大学的计划,并向在这个地区工作的传教士发出倡议。1913年夏,由美国北长老会、北浸礼会、南卫理公会、北卫理公会、基督会等各选3人,组成校董会,是年11月13日,校董会公推北长老会代表德本康夫人为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校长。1914年11月教会的管理董事会正式通过以“私立金陵女子大学(简称‘金女大’)”名称代替“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名称。

1915年初春,金女大租赁南京城南绣花巷李鸿章小儿子的住宅为临时校址,4月对李氏住宅进行了改造、维修,使之成为校舍,9月17日正式开学。创建初,学校内设文、理两科。1919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对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学位的认可。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国筹集建校基金,于1921年在陶谷(宁海路南端西侧)购地建校。1923年7月学校迁入新址。1924年秋,校内设英文、历史、社会学、数理、化学、生物、体育、医预科等9个系科。1927年增设国文系。1928年学校改组,德本康夫人辞去金女大校长职务,私立金陵女子大学校董会推选金女大首届毕业生、留美获博士学位的吴贻芳为私立金陵女子大学校长。

1930年,吴校长向国民政府办理立案手续。因金女大仅设文、理两院,按《大学组织法》,改称“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简称‘金女院’)”。金女院设有中文、外语、历史、社会学、音乐、体育、哲学、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地理、家政、医预科和护预科等系科。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女院分散在上海、武汉、成都三地办学。1938年1月集中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添设家政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开学。至1950年,金女院设系科为: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历史系、音乐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生物系、化学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为儿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儿工作专修科、医预科、护预科。

金陵大学(1951-1952)

1951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重申新中国决不允许外国人在我国办学的方针,确定了接收这些学校机关的原则、办法与措施。金大代理校务李方训及教师学生代表共3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议期间,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电邀各校派代表去香港与该部代表商谈津贴费事宜。金大接此电告后,全校师生举行集会,通过决议:“不予回复,拒绝邀请。”从此,金大便与外国教会断绝一切联系。

金大与金女院属美国教会的同一教派,在美国组织联合托事部,都是接受美国教会基金较多的学校。两校与美国断绝关系后,均无法独立办校。经协商,决定两校合并,接受政府提供的经费,改为公立,并自1951年4月起,学校经费即由华东教育部审批拨发。

1951年3月23日,成立金大与金女院两校合并筹委会。华东教育部委派南京市文教局长孙叔平参加筹委会,主持筹备工作,并指定李方训、吴贻芳为暂代校委会正、副主委。筹备会拟具了合并筹备方案,经华东教育部批准后实施。合并后的校名,以“金陵大学(简称‘金大’)”为新校名。校名确定后,即组成公立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李方训、吴贻芳为正、副主任委员。两校原设院系(科)经合并调整,设文、理、农三院,共22系、6个专修科和2个部(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儿童福利系、教育学系、音乐系、体育系及中国语文专修科、托儿专修科、体育专修科,院址设于原金女院的文学院大楼及行政楼;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动物学系、化学系、化学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电影播音专修科和影音部,院址设于金大科学馆、应用科学馆和金女院科学馆;农学院:农经系、农艺系、农业工程系、园艺系、森林系、植物系、植物病虫害系以及林业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和生产农场管理部,院址设在金大农学院大楼)。两校原设之哲学系、地理系、医学先修科、护士先修科、家政系营养组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因师资不足而停办,停办系科的学生分别转学南京大学、上海医学院、燕京大学及中国协和护士学校继续修读,有些学生则转系于金大其他系科,有些系科如儿童福利系和托儿专修科、中文系与中国语文专修科、体育系与体育专修科等因教学目的尚未分别明确,且又无力兼顾者,系或者科(二者之一)暂停招生。

1951年9月1日,在金陵大学礼堂举行公立金陵大学成立庆祝大会。

院系调整前的南京大学及其前身

三江师范学堂(1902-1906)

1901年,清政府试行“新政”,颁布《人才为政事之本》的兴学诏书,喻令各省督抚学政兴办各级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简称“三江”)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她的创始者是1902年前后相继担任或署理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张之洞和魏光焘。三江师范学堂从1902年开始酝酿、筹备;1903年3月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造学堂;1903年6月19日开学,由中日教习“互换知识”一年;至1904年11月正式招生入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创建工作。她是当时江苏的最高学府,“堪与京师大学堂比美”,也是“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1912)

三江招生入学之后,学生由于学堂之名、学堂用人和经费分摊等问题发生省界纠纷。江苏籍的士绅如张謇等人也有强烈反弹,他们提议应对三江师范学堂“正名”,理由是自雍正元年起,两江总督就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在两江总督驻节之地开办的师范学堂,应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它不言而喻为三省公学,无须以“三江”为名。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两江总督周馥亦认为学堂名为“三江”似乎意义含糊不明,遂自1906年5月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简称‘两江师范学堂’或‘两江师范’或‘两江’)”。1906年10月,周馥奏请停办两江的初级师范,并以江宁原有之算绘师范学堂扩充为初级师范学堂,李瑞清接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2月,宣统帝“逊位”,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教务长雷恒返回江西老家,日本教习、中国教职员及五百余未毕业的学生也都星散。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1921)

从1912年起,两江师范的师生曾多次发起复校运动。如1912年6月间曾有改两江师范为“南洋大学”之议,遭否定后又有人提出改设“南洋优级师范”、推举张謇为校长的建议,但均未成功。1914年1月5日,江苏民政长(后为巡按使)韩国钧命令“两江”保管员李承颐封闭学堂,以备后用。7月15日,韩国钧“委任江谦为两江师范学堂校长,筹办开学”,未果。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省内各公立学校校长,鉴于“苏省自光复后,中等学校教员大为缺乏”而致函江苏省巡按使公署,一致“请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8月30日,巡按使韩国钧对上述建议作出批复:“由省委派校长,先行筹办”,定校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京高等师范’或‘南高师’或‘南高’)”;同时成立“筹办事务所”(后称“筹备处”);务必于当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学”。9月2日,韩国钧发布“2406号饬令”:“委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15年夏季,南高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南高筹备处于同年6月制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8月又制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8月11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招生,与北京高师、成都高师、武昌高师和广州高师一起,成为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1923)

五四运动以后,全国教育联合会数次会议上都在酝酿“改高师为大学”之事。南高校长郭秉文也力持此议,他认为改高师为大学尤为当务之急,加之可将南洋劝业会旧址扩充为校址,将南高改为大学更具条件。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南高校务会议上首次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与会者经过讨论,一致赞成,并决定组成大学筹备委员会。筹委会通过四次讨论,拟具了初步计划。1920年9月,郭秉文携带计划前往上海,与各方面进行接洽,并商得张謇、蔡元培等9位先生作为共同发起人,加上郭秉文,共10人,联名致书教育部,建议在南京添设大学。12月15日,南高接到了教育部关于筹备大学事宜的公文,郭秉文随即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报告了筹备过程。南高校务会议决定,自12月16日起,正式组织国立东南大学筹备处。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简称“东南大学”或“东大”)正式开学。教育部代部长马邻翼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校长,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在东大筹建时业已议定:南高自1921年开始不再招生,待(南)高师学生全部毕业,(南)高师即与大学合并。东大成立后,学校逐渐有意识地由“高师”向“大学”转轨,以至后来终于停办(南)高师,彻底并入东大。鉴于南高、东大本是一家,只是由于实施“双轨制”,才出现了三四年时间的“一校两制”的事实,故人们常将“南高”“东大”并称,视同一校。1922年12月6日,南高评议会和东大教授会联席会议通过了《南京高等师范归并东南大学办法》,办法如下:(1)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依照所学科目种类,照新学制归入东南大学各科;(2)现有南高学生归入东大后,得继续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3)学生修毕南高规定课程者,得东南大学某部某科毕业证书;如欲得大学学士学位者,得继续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4)南高已毕业学生一律为东南大学同学会会员;(5)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之南高毕业生欲得大学学士学位者,得继续在大学免费修业至毕业为止。以上第三、第五两条办法以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截止。

国立东南大学(1923-1927)

1923年7月3日,南高行政会议议决取消高师案。从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归并到原本是由自己派生的东南大学,并将(南)高师校牌撤去,校长仍由郭秉文担任。师资、校舍、设备等其他情况基本上未有变动。

南高并入东大、合二为一之后,学校实力大增,学科十分齐全,达到5科27系。1924年秋,东南大学的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河海工科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1928)

1927年6月9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决定由江苏、浙江两省试行,各省区设立一所大学,并统管全省教育。出于通盘考虑,教育行政委员会于同日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简称“第四中山大学”或“四中大”),同日国民政府任命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张乃燕为第四中山大学校长。7月9日,张乃燕交卸教育厅事务,宣誓就任第四中山大学校长之职。

国立江苏大学(1928)→江苏大学(1928)

1927年11月间,教育界人士有了更改第四中山大学校名之议。更名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中山大学”不止一处,次第名之,不易辨记,当时正在试行“大学区制”,建设更多的“中山大学”亦在酝酿之中,但已出现致甲“中山大学”的函件却误投乙“中山大学”的情况,若全国增至二三十所“中山大学”,其混乱情形不难想象。保留广州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已可表达对总理(孙中山)的纪念之意,各省的大学宜以省为名。1928年2月29日,大学院(由教育部更名而来)大学委员会通过了更改校名的办法,并发布了165号训令,要求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依令更名“国立江苏大学”。

改名“国立江苏大学”的训令正式下达后,四中大师生“不胜骇异”,立即成立了由李铁铮等人组成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定校名请愿代表团”,上书大学院,详细陈述了改名“国立江苏大学”的失当之处,并恳请大学院收回成命,改四中大校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历史上,这是第二次要改名“南京大学”的动议)。可惜,这一建议当时未被采纳。

1928年2月10日,大学委员会通知,根据《大学区条例》有关“各省大学依据地名名之”的规定,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应即照改为(国立)江苏大学”。对此,全校师生大失所望,非议甚多。至2月23日四中大才极不情愿地依令更改校名。让师生更不能接受的是,4月5日大学院又作出决定:“大学区大学均不必加‘国立’二字”,原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只称“江苏大学”。学生得悉后,群情激愤,于4月13日在体育馆召开大会,一致反对改名“江苏大学”,然后来到大门口,摘下勉强挂了40天的“江苏大学”的牌子,一路游行,抬送到位于成贤街的大学院,“奉还”校牌,以示抗议。并宣称在达到要求以前,仍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之名。大学院副院长杨杏佛以院长加校友的“双重身份”向学生进行了解释,他说名称与学校无大关系,不必再改。见学生不改初衷,他便应承下星期召开大学委员会临时会议时提交会议讨论,大学招牌“仍请诸君抬回”。学生遂又到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无果而回。后又传来大学院的严厉训斥:“竟有不叙姓名而自称国立中山大学学生百余人,忽将江苏大学牌子舁至本院,似此儿戏举动,殊不类曾受高等教育者。”这无疑是火上加油,学生闻之,异常愤慨,乃议决自20日起罢课三天,并将“江苏大学”的招牌存放于学生会,永不悬挂。

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

1928年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临时会议议决:“江苏大学改称中央大学,得加‘国立’二字。”5月4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到校宣布了这一决定,校名风波始告平息。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根据大学委员会的提议又对此案进行复议,作出了“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的决议。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吴稚晖为校长,吴坚辞不就。校长便仍由张乃燕担任。8月,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央大学”或“中大”)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共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成为当时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向上海进攻。南京危在旦夕,朝野上下,纷纷忙着迁都,中央大学也接到内迁的指令。校长罗家伦于8月下旬在教授会上提出迁校重庆的方案,得到教授会的赞同,通过了迁校重庆的方案。会后,罗家伦前往中山陵园蒋介石官邸,详陈迁校重庆的理由,获得蒋介石的允准,然后报呈教育部审批。医学院迁院成都也得到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的大力支持。9月23日,教育部“准迁重庆”的批复下达,重庆新校址选定在沙坪坝松林坡,10月初中央大学在重庆都邮街紫家巷设立“中央大学重庆办事处”,10月上旬教职工开始迁徙。10月下旬,中央大学医学院和牙医专科学校、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师生以及部分图书仪器抵达成都华西坝,随即筹备开学事宜。11月中旬,中央大学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重庆。

随着战火的蔓延,大片国土沦陷,涌入大后方的人员越来越多,中央大学在校人数激增,学校筹划建立分校案。经教育部批准,决定在离重庆市60华里、从沙坪坝沿嘉陵江而上25华里的柏溪建立分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告终。与此同时,中央大学师生也迎来了新任校长吴有训。他到校不久,便着手筹备学校复员东还工作。9月底,中央大学复员委员会成立,吴有训任主任,江良规、胡家健任副主任。成都的医学院和畜牧兽医系的复员工作独立进行,人员和图书仪器的东还工作都先于重庆回到南京。1946年,重庆一万二千多名师生分八批返回南京,最后一批师生回到南京已是7月底。图书、仪器设备大多由民生公司承运,10月中旬才陆续到达。

战前的四牌楼原址,校舍已不敷使用,因此,学校先后购买了附近的兰园、成贤街、九华山、高楼门等处土卦83亩、楼房7幢,作扩充校舍之用。重庆的地产也分别作了移交。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汪伪政府利用金陵大学原址开办的“南京中央大学”停办,复员时按照教育部指令,对“南京中央大学”校产的接收工作由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与南京站工业大学协商进行,商定“南京中央大学”之土木工程系、艺术系(绘画、音乐组)、医学院等院系的图书设备归国立中央大学接收,其余概归金陵大学。至此,国立中央大学的接收工作便暂告结束。

复员后的中央大学规模是战前的三四倍,分为一部和二部(也称为本部和分部)。四牌楼为校本部,学校的行政机关和文、理、法、师、工及农学院的一部分设于此,原牙科大楼改作大学医院和牙症医院;分部设于丁家桥地区,战前这里为农学院的农场,复员接收时,又增加了与它相邻的原南洋劝学会旧址,使占地面积扩大到800余亩,于是将医学院和畜牧兽医系以及一年级新生、先修班学生集中于此,习惯上又称分部为新生院。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学开学上课。复员后,中央大学的教学设置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全校设7个学院,43个系(含专修科),26个研究所。

1947年10月,中央大学成立党总支,由颜次青任书记。各学院建立分支部。重建后的中大党组织带领群众,继续进行爱国、民主斗争。1948年8月,吴有训辞职获准后,教育部任命原教务长周鸿经担任校长。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武汉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逼之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下达了“国立院校应变计划”,要求各院校拟出应变措施,选定迁校地址,呈教育部备案。1949年1月21日,校务会议讨论迁校问题,大多数教授们反对迁校,通过了“以不迁校为原则”的决议,同时成立了应变委员会。中央大学南迁不成,周鸿经无计可施,更无意组织应变。27日凌晨,周鸿经与训导长沙学俊、总务长戈定邦弃职而去,地下党总支立即抓住时机,提出“反对教育部派校长,要求教授治校”的口号,数日之内,相继成立学生、职员、工友三个应变会。31日,中央大学教授会投票选举,产生“中央大学校务维持会”,推定梁希、郑集、胡小石为常务委员,主持校政。2月4日,召开系科代表大会,汇合各应变会组成“中央大学应变会”。校务维持委员会成立后,向李宗仁政府提出了“撤查校长周鸿经”、“拨发应变费及粮食”、“释放被捕学生”等三项要求。梁希、郑集、胡小石多次赴总统府交涉,李宗仁终于同意了中央大学应变会的要求。4月5日,中央大学维持委员会向教授会提出集体辞职。教授会召集会议,接受了校维会的辞职。同时,选举产生了新的校务维持委员会,推举熊子容、刘世超、孙本文为常务委员,领导全校师生员工开展护校斗争,积极组织应变。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央大学师生员工满怀喜悦迎接解放。

国立南京大学(1949-1950)→南京大学(1950-1952)

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委派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大专部部长赵卓为中央大学军代表,并负责学校接管事宜。6月10日,分别在四牌楼校本部和丁家桥二部举行了正式接管仪式。8月8日,根据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8月12日,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梁希为校务委员会主席。11月,梁希调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部长后,由潘菽继任校务委员会主席。

1950年10月10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吴有训签发的通知:“经政务院核定,除私立学校于校名上加冠‘私立’二字外,各级学校校名不加国立、省立、市立及公立字样。”自此,国立南京大学即去“国立”二字迳称“南京大学(简称‘南大’)”。

接管中央大学后,南京市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先后对中央大学各院系所设系科进行了局部调整。法学院的边政系被取消,社会学系并入政治系;上海国立师专、上海市立体专、上海市立幼专等三校的300余学生先后并入师范学院有关系科;暨南大学地理系并入理学院地理系;安徽大学土木工程系、艺术组并入工学院和师范学院有关系科;医学院则于1951年元旦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建制,但仍保持“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名称。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学下设6个学院37个系、4个专修科,即:文学院5学系:中文、外文、俄文、历史、哲学;法学院3学系:政治、经济、法律;师范学院5学系:教育、幼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两个专修科:体育、地理;理学院8学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质、地理、气象;工学院7学系: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农学院9学系:农艺、园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农业工程、食品工业、土壤学系,两个专修科:畜牧兽医、林业。原有的21个研究所自1949年秋即与有关各系成为统一体,实行系所一体化领导。

自1951学年度第一学期起,南京大学改行校长制,由潘菽任校长,孙叔平任副校长。

院系调整后的南京大学

探索中的前进与反思(1952-1956)

1952年,以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为重点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全面展开。同年7月,以南京大学文、理、法三学院和金陵大学文、理两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德文组、震旦大学外文系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学系地理组等,成为一所文理学科型的综合性大学,仍名“南京大学”。鉴于金大实验室较大,设备也较齐全,设置综合性大学,进行扩建改装所需费用较少,而原南京大学有实习工厂,设置工学院比较适宜,决定将南京大学迁至金陵大学原址。

原南大、金大两校的其他院系或独立、或划出。其中,以南京大学工学院的电机、机械、土木、建筑、化工等5个系、农学院的农业工程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的电机、化工两系组建的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校址设四牌楼原南京大学校本部;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幼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5系与金陵大学的教育、儿童福利两系为基础,并入上海私立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私立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专数理班组建的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校址设在原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分别从原属大学划出合并,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的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校址暂设丁家桥原南京大学农学院院址(后于1958年搬迁到南京东郊卫岗新址);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校址暂设丁家桥原南京大学农学院院址(1955年迁至太平门外锁金村新址,同年又有华中农学院森林系并入)。

原南大、金大两校的档案资料,除即须应用者加以适当划分外,原则上均由南京大学保管。

院系调整以后的南京大学,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设有13个系,即:中国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天文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该系自1952年后即未再招生,仅有其名而无其实)、地质学系、地理学系和气象学系;在13个系共设置了20个本科专业,包括中文、历史学、考古学、英语、德语、法语、俄罗斯语、数学、物理、有机化学、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气候学;另设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矿物分析、气象等4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提名,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潘菽(原南京大学校长)为校长,孙叔平(南京市文教局长)为第一副校长,李方训(原金陵大学校长)为第二副校长,高济宇为教务长,范存忠为副教务长。1952年9月,南京大学在金陵大学原址开学。10月1日,举行了“南京大学”校门横匾揭幕典礼。10月10日,1952~1953学年第一学期正式开学。12月30日,成立了新的校务委员会。

1953年10月,在西南地区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四川大学的地理学系并入南京大学。

1954年6月16日,校务委员会通过两个重要决议:其一,确定南京大学校史“自三江师范学堂建立算起(1902—)”;其二,“确定五二〇斗争日为校庆日”。

在1952年至1955年间,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曾先后增设了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地质学、地球化学、经济地理、地形学、地图学等本科专业,原来所设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修科也发展为本科专业,而考古专业则并入历史学专业。至此,全校本科专业发展到28个。

1955年下半年,根据高教部的指示,天文系与数学系合并,改称数学天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与西方语言文学系合并为外国语言文学系,心理学系并入生物系,在生物系下设心理学教研组。

1956年初,陈毅人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至1956年9月,南京大学设有10个系。本科生学制根据高教部的意见,1956年秋季入学的新生的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5年。

教育革命中的曲折发展(1956-1966)

在整风反右中,南京大学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潘菽校长于1957年5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因党委书记陈毅人被“靠边”审查,1957年9月,原云南省省长郭影秋来南京大学任校长兼党委书记。从1957年10月15日起,南京大学开展了紧缩机构、下放干部的运动。紧接其后,1958年初,根据上级指示,南京大学又开展了以勤工俭学为主题、从反浪费入手的竞赛活动,后来逐步发展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支援工农业生产,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社会主义竞赛活动。1958年8月15日,中共南京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郭影秋代表党委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一年多来整风运动的总结报告,并同时宣布整风运动结束。

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南京大学的一批新专业迅速上马,先后筹建了计算数学、生物化学和放射地质等专业,增设了新闻专修科、技术物理专修科(招收初中生,学制5年),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分设为文学专业和语言专业。至1958年下半年,全校10个系设有23个专业、47个专门化和2个专修科。从1959年8月22日起,南京大学以一个月的时间在党内组织学习八届八中全会的文件和反右倾的有关文件,接着便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右倾的整风运动。从1958年至1960年三年间,学校专业设置发展到44个专业67个专门化。

1961年,南京大学按照保持学校原有基础和特长,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方向以及适当放宽专业口径等要求,将全校已经建立和正在筹建中的44个专业调整为33个专业55个专门化,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复将数天系分设为数学系和天文系。调整结果,全校共设12个系和33个专业:(1)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3)政治学系:哲学、政治经济学(暂不招生)专业;(4)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俄语、德语、法语专业;(5)数学系: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技术、力学、数理逻辑专业;(6)天文学系:天文学专业(射电天文专业并入);(7)物理学系;物理学(固体电子学专业并入)、原子核物理、声学、无线电(无线电工程专业并入)专业;(8)化学系:化学(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专业合并而成)、高分子、原子能化学专业;(9)生物学系:动物及动物生理(由动物学和人体及动物生理合并)、植物及植物生理(由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合并)、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专业;(10)地理学系: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地貌学并入)、地图学专业;(11)气象学系:气象学(气候学专业并入)、大气物理(高层大气物理专业并入)专业;(12)地质学系:区域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并入)、地球化学、放射性矿产地质专业。1962年,根据专业建设要进一步强调普遍提高、保证重点的要求,又将全校专业设置由33个调整为28个。将政治经济学、力学、原子能化学、生物物理等专业合并于其他有关专业。同时,学校的附属机构也作了调整。

1963年5月,接中央通知,郭影秋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校长,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匡亚明出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3年8月,学校党委召开党代会以后,“左”的错误倾向在校内逐步扩大和发展。1964年上半年,按照上级部署,南京大学开展了“五反”运动,整个运动历时半年。

“文革”十年(1966-1976)

自1966年起,中国发生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在“一月革命风暴”的裹挟下,1967年,南京大学的造反派组织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派别,绝大多数师生员工都卷进了两派组织之中。也有少数人主张两派联合而成立了第三派。1968年3月11日,两派造反组织进一步达成建立南京大学革委会的协议,商定由军代表、南京军区某军的政治部主任方敏担任革委会主任。3月13日,召开庆祝南京大学革委会成立大会。1969年8月,在停止党内生活达三年之后,南大开展了整党运动。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中央决定于1972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全面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南京大学在停止招生六年之后,于1972年4月28日,迎来了“文革”以来的第一批学生——工农兵学员。1972年恢复招生时,在招生的26个专业中,日语、西班牙语和计算机为新增专业,而原有专业中仍有16个专业当年未能招生。这些专业后来也相继恢复招生,并于1976年10月新建了环境保护专业。1975年底,原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调来南大,接替了王勇所担任的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职务。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顺应民心,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南京大学也再获新生。

在拨乱反正中振兴(1976-1984)

1977年10月,高等学校学制恢复为四年。12月,南大通过高考招生,录取1977级四年制本科生885名,于1978年1月入学。1978年2月,南京大学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院校之一。5月,匡亚明校长复出,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校党委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恢复整顿、拨乱反正工作,使南京大学迅速地由乱到治,安定团结。

1978级实行“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南大录取本科生1344名,后又扩招大专走读生730名,于1978年10月入学。1978年共有1977、1978两级新生2959名入学。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因情况复杂,将1977、1978年两年招收研究生工作合并进行,统称为1978级研究生。南大“文革”后首批招收45个专业的研究生158名,于1978年10月入学,学制两年(实际用了两年半)。

恢复高考制度的1977年,南京大学招生专业共51个,其中文科因恢复考古专业而增为9个专业,政治学系政治学专业随后改名为哲学系哲学专业,理科专业增加到42个。

1982年1月,匡亚明不再担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之职,任名誉校长,由章德接任党委书记。1983年9月,郭令智任代理校长。1983年10月,章德因病住院,由凌雨轩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1984年8月,曲钦岳就任校长。

1984年12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同时成立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并在研究生院设立了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

1978年至1984年间,应用文科方面,1978年上半年,在外文系增设了日语专业,下半年,恢复了经济学系,设立了经济学专业,还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修科;1980年,经济系经济学专业分为政治经济学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1981年,恢复了法律学系,设立了法律学专业;至80年代初,南京大学的文科已有7个系、14个专业;应用理科方面,1978年,在原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和物理系计算机硬件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1979年将化学系原来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催化化学、高分子化学、放射化学6个专业合并为化学、高分子化学两个专业,将物理学系的固体物理、磁学、晶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低温物理、理论物理、声学、无线电物理等9个专业调整为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声学、无线电物理等5个专业,将地质学系的区域地质构造、矿物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放射性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7个专业合并为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矿物岩石和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放射性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5个专业;1980年将物理学系5个专业中的理论物理、固体物理专业合并为物理学专业,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更名为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以后又更名为材料化学专业,在数学系恢复了数理逻辑专业,增设了情报检索自动化专业(后因部分教师转入图书馆学系而撤消),计算机科学系原计算机硬件专业更名为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1982年气象学系气象学专业更名为天气动力学专业;1983年在地理学系试办自然资源专业;1984年将天文学系的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天体力学等3个专业合并为天文学专业。

在改革开放中崛起(1985-1996)

1985年11月,陆渝蓉同志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1986年,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落成。

1987年12月,南京大学与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创办“南京大学—浦口区教育·科技·外向型经济区”的协议。随后,南京大学即组织人力,专门负责浦口校区的规划和筹建工作。1988年底,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了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规划设计,并拨给945万元征地费用。

1985年至1988年,学校先后建成化学大楼、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楼、科学大楼、逸夫馆、文科楼。此外,1978年至1987年十年间,新建的教职工宿舍,加上学校购买的南湖新村、柏果树、锁金村等处的商品房,共新增教职工宿舍46幢。1989年以来开工兴建的教职工宿舍有11幢,其中包括两幢18层的高层建筑。另外,还新建了简易体育馆、外籍教师宿舍、教职工食堂、招待所、浴室、煤气服务站和其他生活服务用房。

1989年,陆渝蓉同志不再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职务。

1990年8月,韩星臣同志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1990年12月26日,南京大学举行了浦口校区奠基典礼,正式拉开浦口校区的建设序幕。

199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南京大学视察,欣然题辞:“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研究中心。”

1993年9月9日,浦口校区首届新生正式报到入学。9月30日,浦口校区落成典礼、199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阅兵式举行。

从1987年5月至1994年5月,南京大学先后组建了十个学院,它们是(按学院成立时间):医学院(1987年5月)、国际商学院(1988年5月)、文学院(1992年3月)、理学院(1992年3月)、地学院(1992年3月)、技术学院(1992年3月)、生命科学院(1992年3月)、外国语学院(1993年5月)、化学化工学院(1993年5月)、法学院(1994年5月)。1988年11月成立的法政学院,包括法律学系、政治学系和社会学系。1994年4月文科工作会议后,为加强法学人才培养,专门成立了法学院,法政学院不复存在。这十个学院中,医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法学院等为实体学院,其他五个学院尚为虚体,由相关系科松散组合而成。

1994年11月18日至20日,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组对南京大学进行了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专家组经过三天的实地考察、访谈和研讨,一致认为:“南京大学已经成为我国一所基础坚实、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属于国内一流水平,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南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合适的,符合国家‘211工程’关于争取若干所高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建设要求。”

1996年2月,国家教委同意曲钦岳的请求,不再主持学校工作而带职休养,任命陈懿为南京大学代理校长。

1984年至1996年间,应用文科方面,1985年,在经济学系增设数量经济学专业、对外贸易专业,原经济管理专业分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图书馆专修科改为图书馆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以原马列主义教研室为基础成立了政治学系,原经济学系在从理科调拨了一部分教师后分为经济学系和管理学系,成立了图书馆学系,除原有的图书馆学专业外,又增设了科技档案专业,并在中文系增设了新闻学专修科;1987年,在法律学系增设了经济法专业,在哲学系增设了宗教学专业,在经济学系增设了社会学专业,经济系对外贸易专业改名为国际贸易专业;1988年5月,原经济学系、管理学系的基础上充实力量,建立了国际商学院,下设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经济决策4个系和高校财会专修科,10月,成立了国际商学院无锡分院,成立了社会学系,11月,又成立法政学院,包括法律学系、政治学系和社会学系;1994年,新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投资经济、旅游管理、国际经济法、行政管理学、编辑学、信息学等本科专业和国际事务、影视学、广告学等3个专科专业,图书馆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到1996年,南京大学文科的学系由1978年的4个增加到19个,本科生专业由9个增加到32个;应用理科方面,1984年,原物理学系分为物理学系和信息物理系,成立了环境科学系,增设了环境化学专业和环境生物学专业,地理学系原陆地水文专业改为自然资源专业,在计算机科学系增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后于1987年与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并为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在生物学系增设生态学专业(后与环境科学系环境生物专业并为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专业,在两系分设生态学、环境生物学两个不同方向);1985年,原生物学系中生物化学专业分出,成立生物化学系,气象学系更名为大气科学系;1986年,在物理学系增设应用物理专业,在化学系增设应用化学专业,在大气科学系增设大气环境专业(1987年又与大气物理专业合并为大气物理及大气环境专业),在数学系增设数理统计专业,并将原计算数学专业更名为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1987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成立,下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系,地质学系更名为地球科学系,地理学系更名为大地海洋科学系,所属经济地理专业更名为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地图学专业更名为地理信息与地图学专业,自然资源专业分为水资源环境专业和自然资源管理专业;1988年,在信息物理学系增设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1990年,试办材料科学专业;1993年,环境科学系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4年,新增运筹学、生物制药、地理学等本科专业,生物学系更名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物理系更名为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到1996年,南京大学理科的学系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12个,实际新增专业为11个,达到39个。

至1996年,南京大学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达到52个(政治经济学挂靠中国人民大学,不计在内),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达105个。

跨越新的高度(1997-2002)

1997年1月,国家计委下达《国家计委关于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1997年,曲钦岳不再担任南京大学校长职务。4月,蒋树声出任南京大学校长。

1997年,南京大学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信息管理系、高教研究所和德育教研室五单位组建社会工程与管理学院(后于2001年更名为公共管理学院)。

1998年5月,教育部开始部署“创办一流大学”的工作(“985工程”),次年与另外8所高校最早被列入“985工程”,成为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c9高校”)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高校的大学,并因此开展工作,不断发展,立志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

1999年7月26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南京与江苏省省长季允石签署了《关于共同重点建设南京大学的决定》。同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南大举办了公有民办的“二级实体学院”金陵学院,第一年招收本科生553人。但由于教育部不鼓励南大这样的重点高校举办此类“二级学院”,所以第二年就停止招生。

2001年,学校领导换届。8月10日,国务院决定:蒋树声继续担任南京大学校长。

2001年11月21日,江苏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南京大学签订协议,合作共建金陵学院,省国投将投入亿元资金,采取独立建制、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经济核算的方式。

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上(2002-2014)

2002年5月,南京大学以“承百年传统、展辉煌成就、扬南大精神、创世界一流”为主题,庆祝建校100周年,江泽民、李鹏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致信祝贺。校庆期间,成功举办了“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世界著名科学家论坛”、“追问大师”等一系列旨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纪念活动。

2002年底,在校长蒋树声的带领下,学校开始酝酿建设新校区的计划。

2003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南京大学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

2003年10月,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韩星臣同志退休。11月22日上午,南京大学在科技馆报告厅召开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决定:洪银兴同志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2005年,学校决定在南京城东的仙林大学城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九乡河以东征地建设新校区。

200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任命陈骏为南京大学校长;因工作需要,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不再继续担任南京大学校长职务。

2006年11月22日,仙林校区建设正式奠基。

2009年7月,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成立。9月,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在南京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

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在仙林校区举行,仙林校区正式成为南大主校区。

2013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在鼓楼校区大礼堂举行建校111周年庆祝大会,校长陈骏发表题为《聚焦高精尖、实现新跨越,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的讲话。

开启创建“第一个南大”新征程(2014-)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工作指南,也为南京大学擘画了创建“第一个南大”的美好蓝图和行动路径。

2014年5月20日下午,南京大学在鼓楼校区大礼堂举行建校112周年庆祝大会,校长陈骏作题为《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的报告。

201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的任免决定:张异宾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因年龄原因,洪银兴不再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职务。

2015年5月20日,南京大学举行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校长陈骏作题为《深化综合改革 激发办学活力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的主题报告。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第一次提出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目标。

2016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举行建校114周年庆祝大会,校长陈骏作体题为《建学科高峰 创世界一流》的主题报告。

2017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恩玲剧场举行建校115周年庆祝大会,校长陈骏以《不忘初心 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为题发表大会演讲。

2017年9月,南京大学进入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吕建任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陈骏不再担任南京大学校长职务。

2018年3月,南京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4月,南京大学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

2018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举行建校116周年庆祝大会,校长吕建发表题为《新时代 新奋斗 谱写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华章》的主旨讲话。

2018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的任免决定:胡金波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张异宾不再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职务。

2019年3月16日,南京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

2019年5月17日下午,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建校117周年庆祝大会,校长吕建作《新时代 新转型 加快推进一流科创新体系建设》主题演讲。

2020年5月15日,南京大学举行建校118周年庆祝大会,校长吕建作题为《勇立时代潮头 践行使命担当》的主题报告。

202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7月,南京大学新生学院成立。8月,南京大学在新生学院下组建秉文书院、行知书院、有训书院、安邦书院、毓琇书院、开甲书院。9月8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程启动仪式在苏州高新区举行。

2021年5月20日,南京大学举行建校119周年庆祝大会,校长吕建作《新时代 新转型 加快推进一流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主题报告。

2021年7月,南京大学成立国际关系学院。

2022年5月20日上午,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方肇周体育馆举行,校长吕建作题为《诚耀百廿 雄创一流》的大会致辞。

2022年6月28日,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4个学院在苏州校区揭牌。7月,南京大学在新生学院下又组建健雄书院。

2022年9月23日上午,南京大学召开教师干部视频会议,宣布中央决定:谭铁牛同志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胡金波同志不再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职务。

2023年4月1日,南京大学召开教师干部视频会议,宣布中央决定:谈哲敏同志任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吕建同志不再担任南京大学校长职务。

2023年5月19日,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21周年大会举行,校长谈哲敏作题为《凝心聚力齐奋进 真抓实干建新功》的主题报告。

2023年7月22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迎来首批500名本科生正式进驻东区,同年9月,苏州校区东区正式启用,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西区)在苏州校区落成。

2024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召开建设“第一个南大”十周年总结推进大会暨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22周年大会,系统回顾“第一个南大”建设成效,奋力推进“第一个南大”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4年7月,南京大学撤销哲学系(宗教学系)、数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分别成立哲学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

2025年5月初,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成立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

2025年5月20日,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23周年大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校长谈哲敏作题为《传承百廿校史精神 勇担教育强国使命 全力推进“第一个南大”建设实现新突破》的主题报告。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