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莫干山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莫干山地理环境

莫干山

地理环境

地质

莫干山区处于华夏构造体系浙西大复背斜北西翼武康——鲁村复背斜的北东倾伏端附近。区内地壳运动始于印支期,古生界地层褶皱上升,形成北东向构造骨架。燕山中晚期除继承印支期构造外,又产生新华夏构造体系,并伴有强烈的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以莫干山为主体的火山隆起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在区内主要表现为不平衡性升降。

地层

莫干山区内地层以侏罗系火山岩最为发育,下古生界地层围绕奠干山体的北东外缘及东南侧分布,第四系沉积主要在山间低洼地及溪谷两侧。

构造

断裂为莫干山区内地质构造主要形迹,按构造线方向分为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

北东向构造:走向40—60度,褶皱构造有沈中坞——三桥背斜,轴部出露下寒武统地层,北西翼因何村花岗岩体侵入而支离破碎。断裂构造有莫干岭——后洪断裂、钱家边——银顶山断裂、董家门——瘐村断裂,属正断层性质,主体倾向南东,倾角80—90度。

北北东向构造:在改造、叠加北东向构造基础上产生,以庾村——银子山(吴兴——郭村大断裂)断裂规模最大,长11千米,走向20—30度,主体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多变,倾角75—80度,延伸深,在海拔-550米处仍有断裂显示,并为萤石脉充填。属燕山晚期构造形迹。

北西向构造:主要发育于对河口、武康、三桥一带早古生界地层,走向290—310度,其中武康、三桥、俞家厂、西门山4条正断层,组成阶梯状断裂组,倾向北北东。规模一般延伸4—5千米。

地貌

综述

莫干山属天目山脉北东分支。现境西南高、北东低的地势是在印支运动地质构造骨架基础上,经燕山期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断裂破坏及漫长的风化剥蚀才形成的。地貌,以北东25度走向的银子山——庾村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种类型。西部为低山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东部为丘陵侵蚀剥蚀—山前平原地貌。

低山侵蚀剥蚀地貌

低山侵蚀剥蚀地貌包括南路、筏头乡及莫干乡、武康镇西部(原对河口乡的银子山村和东岑坞、西岑坞),面积约160平方千米。境内山脊线为北东走向,主要山峰海拔在500米以上。区内地势陡峻,切割深,v字型山谷发育,坡度30度以上,比高近200米。山体除银顶山——塔山一线以北由燕山期中细粒花岗岩组成外,余由晚侏罗世火山岩组成。

丘陵侵蚀剥蚀——山前平原地貌

丘陵侵蚀剥蚀——山前平原地貌按高程分高丘和低丘。高丘分布于莫干高峰—三桥五四—大紫山—武康城山一线以西,海拔150米以上,山脊平缓、宽坦,切割浅,比高在100米上下,多见u字形山谷,谷地及山前常有洪——残——冲积物堆积。组成高丘的地质体有火山岩、花岗岩。低丘分布三桥—莫干—徐家庄—高峰一线以北及武康狮山头、乌回山等地,与山前、山间平原相伴。组成低丘的地质体,为下古生界上部的志留系、奥陶系地层。

气候

莫干山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3℃,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1·4℃,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4·9℃,盛夏酷暑季节,较沪、杭、宁等周边城市低5℃左右,故被称为“清凉世界”“避暑胜地”。年降水量189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1%,年均日照数1407·8小时。

水文

莫干山主要水系为东苕溪支流,有余英溪、阜溪、埭溪等。

余英溪为东苕溪一大支流,流经莫干山西南部,上游称合溪,源于安吉县老虎山东北坡,至和睦桥入德清县境,流经佛堂、姜湾,于筏头入对河口水库。出库水东流,经龙头堰、武康镇,至秋山乡笠帽山分两支:东支经横塘桥闸、白米塘河、武德闸注入东苕溪;北支向北与阜溪汇合,经龙山乡,至南庄山注入导流港。干流长约30千米,流域面积184·3平方千米。余英溪在对河口村于1964年造坝蓄水,建成对河口水库(现定名为莫干湖),其正常水位时面积3·7平方千米,最高水位时面积5·84平方千米。

阜溪为东苕溪又一支流,源于莫干山剑池,经莫干坞、庾村、三桥埠,至沈南山与余英溪合流,经龙山乡,至南庄山注入导流港。干流长约26千米,流域面积124·45平方千米。

埭溪为东苕溪又一支流,位于莫干山北麓南路乡,主源有二:一为横岭水;二为福水水,二水合流后,经莫家坎、后洪、东山、湖家埭,从东北出德清县境,注入东苕溪。上游右侧支流碧坞水于后洪注入干流,左侧支流石山水于横杜注入干流埭溪。

土壤

莫干山地区土壤类型众多,据南路、莫干山、筏头、武康、三桥5个乡镇及二都地区(面积共50·98万亩)普查,可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5个土类、9个亚类、26个土属和44个土种。

岩石

莫干山区内岩石按成因及相互间关系分为火山喷发岩、侵入岩及相应的派生脉岩3类。

火山喷发岩

火山喷发岩分熔岩、火山碎屑岩2类。熔岩以酸性富碱、贫钙镁的熔结凝灰岩、流纹岩、流纹斑岩、霏细岩为主,流纹构造发育,集中分布莫干山区中心部位及武康东南部的木桥村、云岫山一带。碎屑岩以凝灰岩类为主,兼含晶屑、岩屑。分布武康、莫干高峰及莫干山西侧安吉地区。

侵入岩

侵入岩属燕山期产物。据岩体间的相互关系与围岩的接触情况及同位素年龄值,分为早晚两期。燕山早期。主要有莫干何村花岗闪长岩体、武康城山——大紫山中细粒花岗岩体及上柏沈家墈力中细粒花岗岩体,其中何村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45·1百万年。岩体东南部铜山寺一带与下古生界地层接触,接触带内见硅卡岩化。西北部与上侏罗统火山岩接触。岩体长轴呈北东走向,出露长6·4千米,宽1·4千米,面积约8平方千米。燕山晚期有莫干山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98·7百万年。岩体长轴呈北西走向,出露于银顶山、塔山与南路之间。围岩为上侏罗统火山岩,其北缘与上侏罗统火山岩呈断裂接触,东侧被吴兴——郭村大断裂切错。面积10·5平方千米。

此外,在南路碧坞、莫干梅皋坞及筏头狮子山等地有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及二长斑岩等小岩体。

脉岩

脉岩主要有4种:花岗斑岩,出露于塔山西南约1千米山脊处,北西走向,西端被断裂切割,长约1千米,宽150米;辉绿玢岩,见于银顶山、莫干坞一带,伴随萤石砂体产出,又被萤石矿脉切错,宽1米左右;花岗伟晶岩脉·见于东岑坞、西岑坞、德岗坞一带花岗岩体内接触带,呈团块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网脉状,长10米以下,宽数十厘米,属花岗岩的析离体或同生脉岩;石英脉、见于何村铜山寺、莫干牛塘坞,其中铜山寺石英脉长约400米,宽1·2—1·8米,北西走向,石英雪白如脂,结晶较好,微透明至半透明。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