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兰州大学办学条件

兰州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2月,兰州大学设有36个本科教学单位,开设99个本科专业。

兰州大学院系专业
学院专业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免费医学定向)、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临床药学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学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强基计划、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社会学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
兰州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法学理论、知识产权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政治与行政学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技术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历史学(强基计划)、人文萃英班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学基地班)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含基地班)、应用气象学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地质学、地质学(环境地质方向)、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
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兰州大学药学院药学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含基地班、强基计划)、生物技术(含基地班)、生物信息学
兰州大学威尔士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
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文(含文学、历史、哲学方向)
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生物制药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兰州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
截至2024年2月(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兰州大学共有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13个学科门类,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兰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分布情况
学科门类学科代码学科名称获得硕士一级授权获得博士一级授权备注
哲学0101 哲学2011·03 --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2011·03 --
0202 应用经济学2006·01 2011·03 -
法学0301 法学2006·01 2022·07 -
0302 政治学2020·03 --
0303 社会学2006·01 --
0304 民族学2006·01 2006·01 -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2011·03 2011·03 -
教育学0401 教育学2011·03 --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2006·01 2011·03 -
0502 外国语言文学2011·03 --
0503 新闻传播学2000·12 2020·03 -
历史学0601 考古学2011·08 --
0602 中国史2006·01 2011·03 -
0603 世界史2018·03 --
理学0701 数学2000·12 2006·01 -
0702 物理学1998·06 1998·06 -
0703 化学1984·01 1998·06 -
0705 地理学2000·12 2000·12 -
0706 大气科学1993·12 2000·12 -
0709 地质学2003·09 2011·03 -
0710 生物学1998·06 1998·06 -
0713 生态学2011·08 2011·08 -
工学0801 力学2006·01 2011·03 -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01 2018·03 -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2020·03 --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2006·01 --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6·01 2011·03 -
0814 土木工程2011·03 2018·02 -
0815 水利工程2018·03 --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2011·03 --
0827 核科学与技术2011·03 2018·03 -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2003·09 -博士二级
农学0901 作物学2011·03 --
0904 植物保护2011·03 --
0905 畜牧学2006·01 2011·03 -
0907 林学2011·03 --
0909 草学2011·08 2011·08 -
医学1001 基础医学2006·01 2018·02 -
1002 临床医学2006·01 2011·03 -
1003 口腔医学2011·03 --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01 2024·09-
1006 中西医结合2003·09 --
1007 药学2006·01 2022·07 -
管理学1202 工商管理学2006·01 2019·05 -
1203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二级
1204 公共管理学2006·01 2011·03 -
艺术学1301 艺术学2018·02 --
交叉学科1407区域国别学2024·092024·09-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12月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流动站(一级学科)所在学院备注
应用经济学经济学院-
民族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文学院-
数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
化学化学化工学院-
地理学资源环境学院-
大气科学大气科学学院-
地质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生物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
力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草学草地农业与科技学院-
临床医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公共管理管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年新增
基础医学基础医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2023年新增
畜牧学-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2月(表格内仅展示部分内容)
重点学科
学科类别学科名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
国家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固体力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历史文献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社会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数学(一级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地质学(一级学科)、民族学(一级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力学(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草学(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临床医学(一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国际政治、高等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法学(一级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环境科学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哲学(一级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重点培育学科)、口腔医学(一级重点培育学科)
截至2024年2月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兰州大学共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17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0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69人;研究生导师2579人;在站博士后392人。有两院院士(含兼职)2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神农青年英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0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中国女科学家奖4人;有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兰州大学部分院士名单
类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丑纪范、严纯华、黄建平、李灿、陈发虎、周又和、姚檀栋、丁林、郑晓静、岳建民、涂永强、张宏福、张锦、杨维才、方小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任继周、汤中立、南志标、王锐、杨勇平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2月

兰州大学师资介绍
类别姓名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部分) 包国宪、高新才、王锐、王为、张浩力、秦勇、邓建明、熊友才、王乃昂、吴王锁、樊春安、田文寿、聂军胜、刘金荣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部分) 严纯华、王锐、周又和、陈发虎、涂永强、王为、李凤民、刘建全、黄建平、黎家、郑炳林、罗洪刚、秦勇、勾晓华、张清明、王记增、侯岁稳、唐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部分) 严纯华、郑晓静、涂永强、周又和、陈发虎、王锐、李凤民、安黎哲、孙东怀、黄建平、刘建全、潘保田、薛德胜、王育华、贺金生、厍学功、田文寿、罗洪刚、王为、张浩力、刘翔、樊春安、董广辉、任丰原、王记增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部分) 高新才、徐黎丽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陈发虎、郑晓静、涂永强、王锐、潘保田、刘伟生、王彦荣、王为、龙瑞军、徐黎丽、刘金荣、罗洪刚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部分) 王乃昂、周又和、王希隆、包国宪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部分) 刘翔、王为、邓建明、张浩力、秦勇、熊友才、聂军胜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部分) 秦勇、邓建明、刘翔、张兴义、安钧鸿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部分) 樊春安、邓建明、董广辉、向云、丁三元、黄忠伟、李克欣、王少华、雍华东、于福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部分) 刘翔、武一、张金林、秦勇、邓建明、樊春安、韩丙、黄亮、方向文、聂军胜、邵向锋、刘玉孝、孙春友、 赵长明、王鑫、张兴义、向云、刘志鹏、管晓丹、李育、陈建徽、葛觐铭、马妙君、席聘贤、张宝庆、李积明
甘肃省科技功臣奖任继周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赵艳、勾晓华、张东菊、陈思宇
截至2024年2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数据与学校官网校情概览数据不一致)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兰州大学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5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兰州大学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序号专业名称级别批次
1经济学国家级2019年
2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2019年
3汉语言文学国家级2019年
4新闻学国家级2019年
5历史学国家级2019年
6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2019年
7物理学国家级2019年
8化学国家级2019年
9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国家级2019年
10大气科学国家级2019年
11生物技术国家级2019年
12生态学国家级2019年
13通信工程国家级2019年
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2019年
15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国家级2019年
16草业科学国家级2019年
17口腔医学国家级2019年
18行政管理国家级2019年
19金融学国家级2020年
20法学国家级2020年
21社会学国家级2020年
22民族学国家级2020年
23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级2020年
24英语国家级2020年
25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级2020年
26生物科学国家级2020年
27理论与应用力学国家级2020年
28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级2020年
29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2020年
30地质工程国家级2020年
31环境科学国家级2020年
32临床医学国家级2020年
33预防医学国家级2020年
34药学国家级2020年
3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2020年
36会计学国家级2020年
37公共事业管理国家级2020年
38哲学国家级2021年
39国际政治国家级2021年
40俄语国家级2021年
41信息与计算科学国家级2021年
42应用化学国家级2021年
43地理信息科学国家级2021年
44地质学国家级2021年
45材料化学国家级2021年
46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级2021年
47信息安全国家级2021年
48麻醉学国家级2021年
49护理学国家级2021年
50市场营销国家级2021年
51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2021年
52戏剧影视文学国家级2021年
53应用物理学省级2019年
54应用气象学省级2019年
55材料物理省级2019年
56土木工程省级2019年
57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省级2019年
58核工程与核技术省级2019年
59医学影像学省级2019年
60医学检验技术省级2019年
61文物与博物馆学省级2020年
62功能材料省级2020年
63环境工程省级2020年
64农林经济管理省级2020年
65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省级2021年
66基础医学省级2021年
67音乐表演省级2021年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2月(表格内仅展示部分内容)

特色专业与教学示范中心等名单
类别各分类名单
国家级特色专业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化学、功能材料、物理学、材料化学、草业科学、大气科学、历史学、地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经济学、行政管理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地学实验教学中心、草业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源培养草业科学人才模式研究、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化学、生物科学、物理学、数学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生态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走近核科学技术、宇航概论与航天精神
截至2024年2月
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类别名称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理科基地)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文科基地)历史学
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批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理论与应用力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草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数学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管理学人才培养基地
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建大气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6月
国家级精品课程(部分)
课程名称负责人批准时间
自然地理学王乃昂2004年
结构化学李炳瑞
量子力学钱伯初
热学高崇伊2006年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任继周
理论力学周又和2007年
中国少数民族史王希隆
大气探测学张文煜2008年
会计学原理田中禾2009年
地貌学潘保田2010年
草地保护学南志标
刑事诉讼法俞树毅
文学概论张进
走近核科学技术(智慧树平台)吴王锁2018年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智慧树平台)孙柏年
截至2024年6月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课程类型认定时间
核技术与核材料仿真实验张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20年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孙柏年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走近核科学技术吴王锁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算法与程序的奥秘宋伦继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配位化学刘伟生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发展经济学斯丽娟线下一流课程
热学基础ⅱ罗洪刚线下一流课程
粒子物理刘翔线下一流课程
有机化学惠新平线下一流课程
古生物学孙柏年线下一流课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梅中磊线下一流课程
草地培育学沈禹颖线下一流课程
性与生殖健康李芝兰线下一流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蒙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文科物理基础张加驰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战略管理赵雁海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漫话创业张加驰线上一流课程2023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李雄鹰线上一流课程
道教与中医刘永明线上一流课程
花儿周亮线上一流课程
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王铁山线上一流课程
诺贝尔物理学奖漫谈王建波线上一流课程
室内花草栽培技术与装饰布景刘金荣线上一流课程
大学生的性与“艾”罗小峰线上一流课程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林利线上一流课程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李忠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虚拟仿真实验杨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及成像虚拟仿真实验梅中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仿真教学(以环境重金属污染为例)王俊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药学综合虚拟仿真实验王少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生物化学实验沈剑敏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动物生理学实验董守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数值分析宋伦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数值天气预报王澄海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局部解剖学王德贵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政府绩效管理王学军线下一流课程
公共管理学何文盛线下一流课程
细胞生物学侯岁稳线下一流课程
地貌学高红山线下一流课程
无机化学唐瑜线下一流课程
有机化学实验梁永民线下一流课程
草地保护学李彦忠线下一流课程
社会问题研究陈文江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小实习(新春采风万里行、重走中国西北角或其他)王君玲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截至2024年6月

教学成果

2022年,兰州大学有6项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4项成果由兰州大学独立完成,2项成果为合作项目。
兰州大学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成果名称完成人完成单位获奖类型
创新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多层次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惠新平,梁永民,沈永雯,王薇,唐瑜,张海霞,景欢旺,柳明珠,刘鹏,李茸,樊衍昕兰州大学二等奖
践行“七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许鹏飞,龙瑞军,冯虎元,张稳刚,杜生一,方艳,马树超,徐鹏彬,赵春晖,傅丽萍,马垚青兰州大学二等奖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六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学俭,马小洁,李东坡,蔡文成,蒙慧,杨宏伟,吴王锁,宫长瑞,李晓莉,李睿,张建荣,彭舸珺兰州大学二等奖
“培根铸魂,创建一流”在西北荒漠锤炼领军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黄建平,张镭,管晓丹,刘玉芝,黄忠伟,葛觐铭,李积明,陈思宇,王鑫,胡淑娟,闭建荣,王天河,陈斌,周天,何永利兰州大学二等奖
基于信息化的多层次、多模式基础物理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刘建强,于淑云,刘凤芹,宋洪晓,苏文斌,吕英波,郭亮,张加驰,胡绍明,陈峰,李玉香,蔡阳健,张海鵾,冷建材,缪可可,盖志刚,王春明,韩广兵山东大学,喀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二等奖
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并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王志强,陈国良,李廉,董荣胜,徐红云,毛睿,李坚强,梁正平,朱泽轩,杜智华,杨烜,蔡平,贾森,李延红,张艳,周虹,龚黎旰深圳大学,兰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二等奖
资料来源: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兰州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的312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88个;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兰州大学威尔士学院。

2023年12月,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校长图伊梅巴耶夫·詹森特·坎森图雷共同签署了联合培养本土中文师资协议。根据协议,兰州大学将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及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通过联合培养汉语言专业“2+2”本科生的模式,每年为哈萨克斯坦定向培养15名本土中文教师。

2024年12月,兰州大学与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共建甘肃省人民医院,合作成立兰州大学第三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2024年12月27日,兰州大学与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兰州大学中科美菱奖学金”捐赠仪式。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