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形成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是中央后委(全称为“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1947年4月成立,1948年5月撤销)所在地,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中央西北局驻扎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董必武、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叶剑英、杨尚昆、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吕梁战斗和生活过。1948年,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转移途经吕梁时,毛泽东在兴县蔡家崖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两篇光辉文献。《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土地改革总路线、总政策,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名篇,第一次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吕梁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建党建军及建立苏维埃政权最早的地方之一。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诞生了山西最早建立的区域性地方党组织——中共汾阳特别支部;建立了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为创建西北红军作出了贡献;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吕梁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女英雄刘胡兰,是吕梁儿女的杰出代表。党的早期领导人、革命先驱贺昌和张叔平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是吕梁儿女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真实写照。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吕梁英雄传》。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吕梁精神”是在吕梁山脉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吕梁人民革命和建设制胜的法宝。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