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共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1个,省级智库平台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工程中心 | 国家金融机具工程技术中心 |
辽宁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 粉体制备与应用实验室 |
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实验室 | |
省先进煤焦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先进金融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 |
化学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冶金工程实验室 |
材料成型与组织性能控制实验室 | |
功能材料实验室 | |
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实验室 | |
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 | 省煤化工工程技术中心 |
省精细分离工程中心 | |
省高效采选及利用工程中心 | |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 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数据截至2025年1月1日 |
协同创新基地
科技平台 | 协同创新基地 |
---|---|
化学工程研究中心 | 鞍山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集群 |
鞍山光电产业集群 | |
辽宁省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重点实验室 | 鞍山冶金矿山装备产业集群 |
辽宁省材料成型与组织性能控制重点实验室 | 鞍山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 |
辽宁省镁资源与镁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
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 | |
(注:至此,辽科大已有4个科技平台被认定为“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分别为6个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数据截至2025年1月1日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6项,科技经费7·56亿元。授权专利1447件,获评第二批辽宁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9项,其中,学校参与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青年教师孙呈郭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2023年《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影响力指数位居学科129名。学校主办的《当代化工》杂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年份 | 成就 |
---|---|
- | 学校首创炼焦化学、耐火材料两学科填补新中国冶金教育的空白。并由此发端支援武汉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建设。学校于此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并为国内焦化耐火材料科研重镇。 |
1978年 | 冶金系李文忠、康日章的“高炉热风炉陶瓷燃烧器的研制与机电系赵同光的“晶体管数字式游丝定长仪及成套设备”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4年 | 化工系张家埭教授等人的“薛城二级铸造焦的研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冶金系胡林教授的“ zf法浇注沸腾钢新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 |
硅化物研究所所长尚士南教授等人的“自热式直接加热生产炭化稻壳新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 |
机械系李龙海教授的“纵剪机组自动调节张力双卷边机的研究”,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 |
1991年 | 李晓安等人通过部级鉴定的“海城镁矿高纯镁砂厂浮选工艺流程改进研究” |
1996年 | 佟发勇、张崇民通过部级鉴定的“鞍钢高炉喷吹煤粉合理配煤的试验研究” |
1997年 | 李文忠、邢桂菊、杨迪光、李志坚1997年1月通过部级鉴定的“鞍钢十高炉纯高炉煤气1200℃高风温工业试验” |
李文忠、邢桂菊、杨迪光、谢安国1997年通过部级鉴定的“新型陶瓷燃烧器结构及材质的研究”“鞍钢高炉氧煤强化炼铁新工艺”、“高炉冶炼过程计算机专家系统”和“高炉喷吹烟煤工业试验” | |
“水平式直流电磁连铸工艺研究”和“分配、传质与填料分形特征对非线性色谱的影响”两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开创了学校科研项目达国家高水平的先例。 | |
“铁矿—煤球团自然还原新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并获发明专利。 | |
2000年后 | 学校注重加强科学研究,科研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达千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励30余项,科技经费累计2·75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的论文428篇;与加拿大alberta大学联办的《数值分析与建模》(《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国际学术期刊被sci(扩大版)全文收录。学校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研究、开发出了粒径特小纳米材料、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有机光电子材料、耐火材料等数十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 |
数据截至2025年1月1日 |
学术资源
图书馆藏
截止2024年9月,纸质藏书总量约199·18万余册,电子图书299·28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51个,包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音视频等数字资源类型,并可通过易瑞授权访问系统校外无障碍访问校内资源,网络资源全天24小时开放。阅览自修座位3670个。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