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万寿禅寺,始建于唐天宝四年(745年),江苏昆山法钦禅师遵“遇径而至”师嘱,至径山顶结庵,创建道场。唐永泰(765~766年)中,法钦弟子崇惠去长安与方士竞法获胜,代宗召法钦进京赐号“国一禅师”。唐大历三年(768年),法钦辞归,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径山寺受历代帝王器重,屡有赐额。唐乾符六年(879年),僖宗赐名“乾符镇国院”。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赐名“承元禅院”;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赐名“能仁禅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游径山,亲笔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
宋、元间,径山禅寺曾六毁六建。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南巡,御书“香云寺”额。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一次重建,有大殿四幢、宝塔一幢,楼、堂、阁、轩、亭、房、庵有名者62处,最盛时下属庵院有112处,接待寺7处,在苏州、湖州、昆山、嘉兴、仁和等地有庄院5处。寺产有田457亩、地276亩、山林2944亩,另在径山港口有草荡3000亩。清中叶后,从林逐渐衰败。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万寿禅寺再次重建,但“所复远非旧观”,寺产尚有田300多亩,山林500多亩。径山寺因火、因兵,遭毁坏11次,至1963年,殿宇、寺屋倒塌殆尽。
1964年,大殿倾毁,仅存宋孝宗御碑、明永乐铜钟、明代铁香炉。
1978年后,宗教活动恢复,复建径山禅寺,并经杭州市政府同径山万寿寺属对外开放寺庙。
1987年,杭州市、县、镇政府拨款修建意,自洞桥至径山禅寺的盘山公路。
1990年5月,佛教界决定自筹资金修复径山禅寺,奠基仪式在径山禅寺遗址举行。
1991年,钟楼失火被毁,仅剩寺前宋孝宗御碑。经海内外佛徒信众和旅游者倡议,由政府批准,经佛教协会筹划,后又重建。
1997年5月21日,万寿禅寺举行殿宇落成暨佛像开光法会,全省诸山长老、长者、居士等各界人士近千人出席,以福岛庆道为总团长的150余名日本佛教界朋友到会。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