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农耕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文化科学知识落后,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既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门的教师和教材,教育方式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紧密围绕着社会生产劳动进行,没有与生产劳动分离,教育内容以传授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技能以及从事渔猎、采集和原始手工业劳动的经验为主。
由于私有财产的形成,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解体,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文字出现后,专门从事教育的学校出现了,学校最早产生于东方的埃及、巴比伦、亚述、印度、希伯来、中国等文明古国。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专门的学校教育,也出现了从事教育的教师。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教育进入了个性化时代。
规模化教育
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个别化的、分散式的农耕教育,逐渐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工业文明。一些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积极倡导新式教育,反对封建的落后教育。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大批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工人。个性化教育
时下,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广阔,教育已经突破了空间限制。第三次教育革命是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在校学习和在家自学、教师教和自学、教授式和网上学的混合式,小班化、在家化、个性化、协作化新的学习模式的出现,将使人类第二次教育革命带来的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规模化教育发生革命性影响。国际化教育
21世纪以来,教育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大规模、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态势。仅以反映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重要指标之一的留学生数量为例,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教育国际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留学生的数量不断攀升。
2018年12月3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44次全体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1月24日定为国际教育日。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