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

理论研究

苏联教育学深受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以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为主体的教育学体系成为国内主流。各师范院校仿照苏联教育学编写了数十本教材,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教育学讲义》影响很大,这是模仿凯洛夫的尝试作品。

马克思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初步原理(比如《资本论》第1卷,第13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部分;《哥达纲领批判》第4部分;《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十月革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大大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勃朗斯基、马卡连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基本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对此做出贡献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尔、饶勒斯、蔡特金、李卜克内西、葛兰西、郎之万、瓦伦、塞夫。许多研究者当前正致力于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以下几点:

(1)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以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消灭教育的种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明确地提出了其他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来培养儿童,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无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实验,从马卡连柯学校到古巴的学校,都是按照社会的方案来进行的。

(2)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也不是反复灌输职业道德,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这一原则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虽然为人们所广泛承认,但其实际运用却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获得成功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3)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自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改变社会分工,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迄今仅处于开创阶段。

(4)社会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内部集团关系的这种改变(从竞争转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开放,并以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积极配合的关系为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论并没有终结。对上述原则的解释或依据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还存在许多进退两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以及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正在对下列问题进行辩论:人的个性问题;“本性与教养”的问题;学校和教育在流行的社会决定论范围内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结构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相对重要性。

杜威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国的旧教育,建立了美国的新教育,他被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国,功绩是巨大的。但由于杜威的教育理论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轻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曾导致学校教育中知识质量的下降,其理论因此而受到批评。他本人成为20世纪美国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教育家。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作者书籍信息
m·w·阿佩尔《意识形态与学校的课程》,1979年英文版
奥·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1886年英文版
p·布尔丢和j·c·帕塞隆《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年英文版
s·鲍尔斯和h·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
兹苏萨·弗吉《形成中的社会》,1979年英文版,第4章
保罗·弗雷尔《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970年英文版
安东尼奥·葛兰西《可供选择的教育学》,1973年意大利版
让·饶勒斯《社会主义与教育》,1899年法文版
保尔·朗之万《思想与行动》,1950年法文版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1913),1963年英文版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1966年英文版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提纲的意见》(1920),1966年英文版
d·林登贝格《共产国际与阶级学校》,1972年法文版
m·a·马纳科尔达《马克思与现代教育学》,1966年意大利版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