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中师范大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沿革

文华时期(1871-1924)

1868年,美国圣公会驻鄂湘教区主教韦廉臣(willams)由牧师颜永京(yen yun kinung)陪同,抵武昌开始华中地区传教。1871年,韦廉臣再抵武昌,创办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首次招生仅五名男童,其中三名为正式生。学校以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首任主教文惠廉(williams jones boon)的名字命名“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

1872年,“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取中文名为“文华书院”。1878年,文华书院第一届神学班开课。上海教会选送了四名学生入该班学习。1885年,牧师巴修理(s·c·partridge)抵武昌,任文华书院校长。1888年,汉口圣保罗大教堂从文华书院神学班挑选了五名学生做神职。1889年,文华书院新教堂竣工。1890年,文华书院英语班成立,开始以英文教育为主的文华教育。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一学年由原来的三个学期改为两个学期。1896年,文华书院首次颁发招生简章。1897年,文华校长组织起第一个文华联谊会“圣提摩西联谊会(st·timothy society)。1898年,一年级学生成立“文华英语爱好者协会”,旨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增加英语实践机会。1899年,巴修理赴日本京都教区任主教,雷德礼(l·b·ridgely)接替他管理学校。1900年,受义和团运动影响,学校暂行关闭。

1901年,学校开学,英籍传教士杰克逊(james jackson)出任文华书院校长。学校举办了武汉市第一次校际运动会。1903年,文华学院成立正馆,即大学部,学制三年。1905年,建立起第一支学生合唱队。组织了一支带有鼓乐队的学生军训队。1906年1月16日,大学部七名首届大专班学生毕业,由这七名毕业生组成的文华大学校友会宣告成立。1909年,首届神学班六名学生毕业。独自重办医药专业。5月18日,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取得大学资格,校名为“文华大学校”。

1910年,由美籍韦棣华女士(mary elizabeth wood)筹资、捐资的近代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落成,并向武汉公众开放。1911年1月15日,首次公开进行毕业班学生学位论文答辩,16日在文华教堂首次举行毕业班布道会,17日首次授予九名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韦卓民为其中之一。1915年1月29日,文华大学首次颁授硕士学位。1922年2月,美国圣公会、美国复初会、美国雅礼协会、英国伦敦会、英国循道会等差会代表应邀到汉口吴德施主教寓所开会,决定在武昌开办一所联合大学;8月,筹建华中大学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1923年11月,临时管理委员会决定华中大学先进行三年的试办期。

华中大学时期(1924-1951)

1924年春,华中大学董事会成立;9月28日,由文华大学、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组成的私立武昌华中大学在原文华大学校址成立,孟良佐博士为代理校长;10月2日举行新大学开学典礼;11月1日正式开学。1925年,学校组织首次学术研讨会,打开了华中大学对外交流的大门,并聘请中外名教授来校任教。1926年夏,学校理事会决定华中大学办成男女同校的大学。1927年5月,受时局影响学校暂时关闭。随后校长孟良佐给本应于当年6月毕业的学生寄去了毕业文凭,给5月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全部给予成绩“d”,并寄给学生本人成绩单副本。

1928年1月,华中大学代理校长孟良佐赴上海出席基督教高等教育委员会会议,力陈保留华中大学的设想和恢复重建的理由,会议同意重办并建议扩大华中大学。1929年1月,五个教会的代表在武昌开会,达成为重建华中大学做出最大努力的共识。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正式加入。5月,再次举行会议,选举韦卓民为华中大学校长,在韦卓民从英格兰返回之前,孟良佐继任校长。大会表决通过学校英文名为“central china college”。各差会就师资、财物等做出承诺。9月,华中大学重新开学。文华图书科以专科学校名义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具备了成为一所独立学校的资格。1930年秋,有关合作差会通过了《设立者董事会章程》《设立者董事会与校董事会协议》《校董事会章程》及《华中大学章程》等四份文件,赞成华中大学尽快申请政府注册。12月1日,文华图专正式启用“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印章,唯课程方面仍与华中大学协作。

1931年10月24日,教育部复函批准华中大学校董事会正式注册,圣诞节前下发了华中大学注册批文,同意具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华中大学以“大学”级别注册。韦棣华病逝,文华图专正式脱离华中大学,成为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32年,校董事会开始运作,由二十四人组成,中国人占三分之二,选举颜福庆为董事会主席。1933年,受西方经济萧条的影响,五个合作教会的拨款额削减,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受到制约。1935年,申请得到了四万由美国返回的庚子赔款,并得到校友、政府及中国基金会的拨款,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38年,举校西迁。7月10日从武昌启程,船行五天,于15日抵达长沙;22日从长沙乘火车出发,经衡阳、东安、全州,再乘汽车抵达桂林。历时一个月余,历程千余里,9月下旬在桂林开学。日军频繁轰炸,难保师生安全,校临时执委会决定再次迁移。1939年5月1日,在喜洲这一边陲小镇开始了华中大学新的学期。学校仍设文学院、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在此办学近八年之久。1940年,哈佛——燕京学社恢复对华中大学中文系的拨款。

1946年4月,华中大学举校返回武昌;夏,全体师生安置进原华大校园临时住房,并接受政府拨款加快房屋修建;9月,开始了返回武昌后的第一学年。加入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随后,师资队伍得以充实,图书馆藏增加,办学拨款到位,校园建筑增多。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韦卓民为改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立华中大学性质定为师范学院,校名暂仍称华中大学,秋季向社会招收师范生,学校设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历史、政治、教育、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教育等专修科,经济学系并入武汉大学。

中原大学

194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河南省会开封,开封的大批青年学生和大、中专学校的教师投奔解放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决定以河南大学一批进步师生为基础创办一所新型的大学,定名为“中原大学”;8月2日,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纪念大会上,刘伯承司令员庄严宣告中原大学正式成立。校址设在河南宝丰县大白庄村,陈毅副司令员兼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范文澜任校长。11月,将中原大学迁往开封河南大学校址办学。

中原大学创办初期,教员和懂教育的干部短缺,1948年9月,邓小平同志赴平山西柏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期间,专门找当时任中宣部长的陆定一同志商量,希望中央能从华北大学抽调一些干部支援中原大学。会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和要求,中央决定从华北大学选派孟夫唐、刘介愚、梁维直、李光灿、林山、俞林、方衡等14名同志随同潘梓年到中原大学工作。与此同时,中央还任命范文澜为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为副校长。

中原大学诞生于解放战争决战前夕,发展于解放战争胜利之中。中原大学创建于豫西宝丰县,初具规模于开封,搬迁于武昌。1953年春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撤销了中原大学。

公立华中大学时期(1951-1952)

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中原大学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任命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为主任委员,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自申和私立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为副主任委员。学校性质定为高等师范教育,校址设在武昌昙华林。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中南地区为重点。中央人民政府指令:“撤销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校名暂称“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改制中的公立华中大学的教育系、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音乐系、经济系(部分)学生进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2年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教办字第3548号指令宣布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从1952年11月1日起,撤销华中大学、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三校校名及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1952年,原华中大学经济系、外语系并入武汉大学。1953年3月起,学校贯彻执行中央教育部1952年10月28日发出的指示:“在高等学校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设立辅导处”。

华中师范学院

1953年10月24日,国家高等教育部、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统一规定各高等师范学校校名的通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王自申任院长和党委书记。

华中师范大学

1985年8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题写了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9年,学校入选教育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2009年,成立研究生院(筹),经过两年多的筹建工作。2011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3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7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4年9月,华中师范大学与教育部所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7年9月,华中师范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名单;9月29日,参与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18年7月,学校获评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华中师范大学-腾讯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暨网络素养与行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举行;同月,中国首个核科学计算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正式揭牌,该中心入选了当年6月份发布的全球最快的计算机排名(top500)和全球最节能的超算机群(topgreen500);10月,华中师范大学全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是组建本科生院,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2019年1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1月,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0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成立;6月24日,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学院成立;10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签约仪式举行。2021年9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9月28日,被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牌匾;11月29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11月15日,华中师范大学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同主办2022中印尼人文交流发展论坛。2023年3月31日,由华中师范大学等组成的“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成立;5月,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5月9日,湖北高等教育研究院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2023年7月25日,入选首批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试点高校。

2024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艺术疗愈研究中心成立。8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基层治理研究中心成立。10月,上海音乐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打造专业音乐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作共建标杆。10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盘龙城校区项目签约活动在黄陂区人民政府会议中心举行。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彭双阶与张劲代表双方签署《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建设华中师范大学盘龙城校区项目协议》。12月27日,湖北省数据局—华中师范大学数据智能治理联合创新中心揭牌。

2025年3月26日晚,华中师范大学白云学校揭牌成立。4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协和医院签署医联体合作协议。6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揭牌成立。6月25日,华中师范大学前沿催化研究院揭牌成立仪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大礼堂举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