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
温家宝总理充分肯定醴陵一中青年志愿者队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对醴陵市一中青年志愿者队伍——“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小组给予充分肯定。
温家宝总理在批示中指出:“5年来,同学们通过参加‘关爱生命万里行’的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群众、接触生活,成长进步之快,真让人高兴,也让人对青年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应该帮助、支持和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克服困难,永远前进。”
梯云阁
梯云阁,座落于现醴陵一中校园内的青云山上。南宋绍熙至嘉定中期的约30年间,醴陵学风虽盛,但科举不利。县人归咎于县城学宫文庙建筑地势过低,致使文气不聚。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县刘君存便选址在学宫后青云山建阁。阁倚山面水,命名“梯云”,以求收揽秀气,藉以梯云直上。
梯云阁建成后,县人杨大异等相继进士题名或乡试中举。虽属巧合,梯云阁却从此被视作醴陵的斯文发祥之地。宋宝佑年间(公元1253年-公元1258年)重修,改名为魁星楼。明成化间(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和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两次重修,均沿用梯云阁原名。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邑人李隆宪扩建,并书第一层门额“跻春台”,又撰书楹联:“开阁俯苍茫,记二三则旧文,把酒话醴泉剑石;鞭云睇碧落,将千百年往事,隔江问红拂丁仙”。扩建后,三层,砖木石结构,占地100平方米,阁周立方形石柱10根,筑庑式顶,翼角高翘,盖琉璃瓦,庄严古朴。
民国7年(公元1928年),醴陵城毁于南北军阀战火,梯云阁巍然幸存。9年10月,国民党元老章炳麟、蔡元培、吴敬恒、张继来醴吊宁调元墓后,共登梯云阁,俯览劫后县城,蔡、章分别题写:“劫余”、“创巨痛深”。
瑞渌池
瑞渌池位于城东青云山下。现址在醴陵一中校园内梯云阁一侧。据民国版《醴陵县志》载,城东有青云山,山上建梯云阁,阁下有朱子祠,祠下有瑞渌池。相传池内水出如丝如雾,白器酌之,色深绿,可以写字。人皆以为祥瑞之征兆。明朝时邑人张承翰《题瑞渌池》诗云:“池开一鉴渌生衣,灵秀钟来世所稀。影泛碧流凝瑞雾,光摇锦榖动晴晖。鱼龙变化春风暖,芹草芬芳夜雨肥。弦诵声中清昼永,凉阴恍漾袭书帷”。由于缺水瑞渌池几次陷入干涸的状态,而瑞渌池又有一股暗泉位于青云山另一侧,于是醴陵一中把瑞渌池重建于高三教学楼附近,使瑞渌池焕发出新的光辉。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