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办学条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12个本科学院、3个教学机构,50个本科专业。
院系设置
名称学院
农学专业农学院
植物保护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智慧农业专业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交通运输专业
工业设计专业
飞行技术专业
农业电气化专业
动物科学专业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专业
草业科学专业
动物药学专业
动物医学专业(第二学位)
会计学专业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供应链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审计学专业
会计学专业(第二学位)
公共管理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粮食工程专业
包装工程专业
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工程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
动植物检疫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理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
园艺专业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专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
风景园林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土木水利学院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应用科技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新农村发展学院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5月)注: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建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点;省重点学科群1个,省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省“双一流”特色学科2个;“杂粮生产与加工”“玉鹅种养生态农业”2个省“双一流”特色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学科2023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科研流动及工作站
类别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工程、作物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农产加工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大庆)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5月)
省重点及特色学科
类别名称
省重点学科群黑龙江优质米生产全程产业化技术
省重点学科作物学
农业工程
兽医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建设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二级)
省“双一流”特色学科杂粮生产与加工、玉鹅种养生态农业
esi全球排名前1%植物与动物科学
农业科学
(截至2024年5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名称/学位类别代码授权级别
作物学0901一级学科博士
农业工程0828一级学科博士
兽医学0906一级学科博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一级学科博士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2月)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名称/学位类别代码授权级别
作物学0901一级学科硕士
农业工程0828一级学科硕士
兽医学0906一级学科硕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一级学科硕士
生物学0710一级学科硕士
畜牧学0905一级学科硕士
植物保护0904一级学科硕士
工商管理1202一级学科硕士
机械工程0802一级学科硕士
农林经济管理1203一级学科硕士
农业资源与环境0903一级学科硕士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2月)
专业学位硕士点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代码专业领域名称专业领域代码
农业0951畜牧095133
农业管理095137
农艺与种业095131
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095132
兽医0952//
会计1253//
风景园林0862//
电子信息0854//
土木水利0859//
生物与医药0860//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2月)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445人,其中专任教师985人,教授200人、副教授29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40人,占比44·7%;海外经历累计1年以上教师132人,占比13·4%。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龙江学者”青年学者4人、省杰青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现有95名省级高层次人才。先后聘用“双聘院士”2人,“王震讲座教授”2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41人。
教学团队
类别名称
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创新团队
省高校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
省高校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省高校畜禽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
省研发“头雁”团队杂粮绿色生产及食品深加工技术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医学教学团队
动物疾病防控研究生导学团队
作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农业机械电子技术及自动化教学团队
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植物病理学
作物学
农业工程
兽医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截至2024年5月)
师资力量
类别名单
双聘院士陈温福、朱蓓薇
国家级人才李翠霞、张东杰、孙东波、孙晓丽、孙旭东、杨威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东波
“龙江学者”青年学者金成浩、晏磊、田恩铭、孙晓丽
省级杰出青年孙东波、孙晓丽
全国优秀教师2人李翠霞、田恩铭
全国模范教师1人崔玉东
省级教学名师李翠霞、王春仁、田恩铭、王乐新冯世德、郭景茹、王畅、孙东波
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伟、张玉先
王震讲座教授杨润清、王加启、韩毅冰、顾继东、王志全等
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张东杰、郑殿峰等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2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建有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16个。建有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40门,获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20项、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8项。有4个校地产教融合基地。

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类别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农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农学、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
省级重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会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电气化、生物技术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农学、动物医学、农业电气化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种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飞行技术、农业电气化、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药学、财务管理等
资料来源:(截至2023年10月)
实验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基地
类别名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寒地作物栽培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寒地作物栽培技术实验中心
工商管理学科综合实验中心
食品科学综合实验中心
(截至2023年8月)
一流课程
类别名称课程类型
国家级一流课程作物育种学线上线下混合式
动物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线上
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
北大荒精神线上
省级一流课程(部分)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精品在线开放
食品营养学精品在线开放
基因工程精品在线开放
土壤农化分析精品在线开放
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精品在线开放
大学物理精品在线开放
液压与气压传动线上线下混合式
动物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
植保生产实践社会实践
企业战略管理线上线下混合式
数字电子技术线上线下精品
资料来源:(截至2023年10月)

教学措施

截至2024年4月,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显示,其教学培养过程分为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卓越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

培养过程
方法措施
培养方案从办学实际出发,主动融入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确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受北大荒精神滋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知农爱农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专业建设经过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课堂教学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
卓越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校企联动、校政企联动、垦校联动”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
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双创教育工作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4月)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级教学成果5项。
列举部分
时间成果获奖等级
2019年《红创引领·专创融通·产创协同——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2年《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
国家级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课“双引领”打造植物保护类课程育人新体系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守正创新·铸魂育人·示范引领—金课视域下应用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实践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服务现代农业航母的应用型农业大学建设理论和实践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3年《动物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家级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1月)

合作交流

校企地合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深化与北大荒农垦集团等企业、大庆市等地方政府合作。

国际合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韩国、日本、印度、乌克兰、波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近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学校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实施本科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国立江陵原州大学、济州大学、日本山形大学等国外高校实施交换生项目,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实施“中加合作食品研究发展中心”项目,与印度uas大学实施中印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与近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6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