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博物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

河南博物院

文物保护

预防性保护

河南博物院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不断投入重点资金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水平,根据部门职能划分由相关部门实施的主要项目有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库房和展厅中央空调系统的升级改造、恒湿库房、微环境控制展柜、柜架囊匣配置等项目。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以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对重点文物展柜微环境湿度调控为主。

2011年,完成河南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项目,在院区、展厅、库房和展柜分别设立监测站点,对文物保存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物、空气浮尘、光照辐射、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系统和监测设备做好日常维护运行工作。

预防性保护

纸质文物保护

河南省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是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基地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设立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基地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河南省推广研究成果;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专业培训工作;帮扶河南省内外文博单位重要项目的修复方案设计及编制工作;对民办博物馆等民间机构及个人收藏者提供技术咨询工作;并承接书画、碑帖拓片及其它纸质文物的修复业务。基地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深化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以提升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科技水平为己任,为推动河南省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纸质文物保护

金属文物保护

河南省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博物院)简称金属基地,隶属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建立于2010年。由中心主任兼任基地主任,设专职副主任1人。中心设计职能为,承担河南博物院金属文物、无机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研究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技术、新材料,融合科学理念、传统技艺和审美需求,最大程度确保修复和保护过程的合理性。在河南省内乃至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推广、实施等相关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金属基地包括金相显微镜实验室、无机文物保护修复室。

金属文物保护

传统修复

传统技术研究室,是文保中心下属从事各类文物修复的专业科室。传统文物修复技艺传自北京,也就是从清宫廷造办处的“歪嘴于”一支。

1952年,河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文物修复室,师从“歪嘴于”传人王德山的王长青先生来到河南省博物馆,专司各类文物的修复及复仿制工作。

1979年,王琛工作后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门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

2011年,文物修复室归属文保中心,即现传统技术研究室。工作包括:修复青铜器、金银器、铁器、锡器、陶器、釉陶、三彩、骨器、玉石器、画像砖、玻璃器等,各类文物的复仿制及金银错与不同材质的镶嵌技术,文物修复保护方案编制。

2013年,河南博物院安排两名硕士研究生跟随王琛专门学习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使这一技艺在河南博物院得以延续和传承。

自修复室成立之初已有近70年,通过三代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计修复各类馆藏及外单位文物近5000余件。其中代表作有云纹铜禁(春秋)、“妇好”鸮尊(商)、“妇好”夔足方鼎(商)、“王子午”鼎(春秋)、龙耳方壶(春秋)、莲鹤方壶(春秋)、嵌宝石金蝴蝶(明)、嵌绿松石云纹方豆(战国)、镶红铜龙纹扁壶(战国)、三彩童稚木偶戏图枕(宋)等。先后为台湾自然博物馆、国家钱币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单位复仿制各类文物300余件。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