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博物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河南博物院历史沿革

河南博物院

历史沿革

建馆沿革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确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河南省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革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国民政府将“河南省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同年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

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而展览难以为继,所以1958年由各单位捐资在紫荆山兴建的用于展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河南展览馆“禅让”给有着厚重历史的河南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中,河南省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河南省会郑州建设一座现代化博物馆。

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从郑州市人民路迁至郑州市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成为国家级博物馆;同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

2008年起,河南博物院免费开放。

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2015年,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并入河南博物院,增设河南博物院民俗馆;同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闭馆,对主展馆实施维修,预计工期18个月。

2020年9月24日起,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重新对外试开放。

2020年12月26日,历经5年的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和3个月的试开放运行,河南博物院正式宣告对外全面开放。

2022年1月6日,郑州市疫情防控形势,按照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22年4号通告要求,河南博物院临时闭馆。2022年4月29日起,河南博物院于恢复开放。

2022年2月11日,河南将推进河南博物院新院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位于象湖东侧。

2024年12月29日,集祥·如意——河南博物院郑州分院系列展览在郑州开幕。

2025年2月26日,河南博物院商丘分院在商丘博物馆正式揭牌成立。7月10日上午,河南博物院周口分院揭牌仪式在周口市博物馆举行。

文物收集

河南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泛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

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间,是旧河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对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民国十二年(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丰富和提高了该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因为该馆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中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随着中国国内形势日趋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从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坏。而存留于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

1949年11月,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苦心经营20余年的文物大馆,已无精品可言,博物馆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从1954年开始,河南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

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设,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

陈列沿革

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河南博物馆"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如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论"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器物堆砌的办法,陈列质量较差,但仍能看出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河南博物馆被迫停止活动,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伪统治下,把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才将原陈列开放。

解放后,河南博物院获得了新生。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反革命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间,是河南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

“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列展览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展览被污为“黑展览”而被查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博物院职工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举办了几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如《抗大校史展览》《焦裕禄事迹展》《林县红旗渠展览》《洛阳煤矿史展览》等。

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是河南博物院大发展的20年,陈列展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逐步确立了中国文物大馆的地位。首先于1980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该陈列在"文革"前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采用了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园地。1981年以来,又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

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普遍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在讲解手段上,配备了电脑控制的自动扩放录音讲解、扩放录像、声控幻灯、感应录音讲解等先进设备,增加了观众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文物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

河南博物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赞扬。70年来,举办和参加的出国展览还有:1980年丹麦、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3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国、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等。

2022年8月,河南博物院首次引入“虚拟公社”的概念,以九大镇院之宝为原型,进行二次虚拟形象创作,从世界观架构到虚拟世界,从形象创作到故事情节,通过新的方式向世人展示文物的起源和历史的魅力。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