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龙江大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黑龙江大学历史沿革

黑龙江大学

历史沿革

延安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

1936年5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在陕北延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做了《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提出办红军学校问题:“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1936年6月,根据会议决策,在陕北的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随即将校址迁到延安。1941年,党为了坚持抗战,着手培养介绍苏联先进军事科学方面的俄文人才。这年冬天,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成立了俄文队。

军事学院俄文队

1941年12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延安抗大三分校进行整编,改名为军事学院。原三分校的俄文队改名为‘俄文大队’,此时学生150人左右。1941年8月到1943年底,全校参加了延安整风学习运动。

俄文学校

1941年12月,朱德总司令为了保障俄文教学,特别提出在军事学院设立了俄文科。1942年6月,延安军事学院的领导机构与抗大总校合并,移驻绥德;年底,军事学院按其各科性质分为各种专科学校。这时俄文大队留在延安,改归中央军委编译局领导,定名中央军委俄文学校。1943年,延安大学俄文系及原军事学院的工程大队的一部分学生也进入到中央军委俄文学校;10月,学校从清凉山东麓的黑龙沟迁移到北麓的丁泉砭。

外国语学校

1944年,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胜利已曙光在望。此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在敌后开辟和建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人口也大大增加。美国政府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对消弱日本帝国主义军事实力的重要贡献,主动要求同我党我军加强联系并派遣一个军事观察组驻在延安。我军与美军开始有了直接接触;7月,鉴于实际需要,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俄文学校增设英文系,更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学校仍归军委领导。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以后,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兼任校长。外国语学校师生在同延安军民欢庆抗战伟大胜利之后,分期分批地离开延安,挺进到华北和东北,去开辟新局面,执行更艰巨的任务。在此期间,学校在哈尔滨正式复校,并逐渐走上新型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东北复校

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从培养俄语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创造办学的有利条件出发,决定把延安外国语学校迁至哈尔滨;9月,俄语系主任卢竞如和俄文教师赵洵率领俄文系学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于1946年6月末抵达哈尔滨。1946年11月,黑龙江大学才在哈尔滨正式复校。学校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12月,国民党军队向北满进攻,战局紧张,外国语学校随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非战斗机关人员暂时迁往当时合江省省会佳木斯市。1947年7月,东北战局日趋稳定之后,学校由佳木斯迁回哈尔滨大直街旧址。

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

1949年1月,学校改归中国共产党东北中央局宣传部领导,并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从此,学校开始大发展并逐渐走上新型正规化的道路。1949年3月,由于校舍分散的关系,改校分为一、二两部,第一部迁入大直街新校舍,第二部仍在中山路,不久又迁至义州街。1952年9月,经政务院、中央教育部及东北人民教育部决定,学校以后的任务是为国家经济与文教部门培养翻译和师资,学制也由两年过渡到三年。

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

1953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较大,历史较久,专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校。学校此时有学生两千余名,有俄语教师近三百人,其中百余名为苏侨教师。1954年秋,除招收的三年制一年级新生在新教学大楼上课,其他年级学生均迁入沙曼屯校舍学习和住宿(当时称作二部)。1958年夏,学校全部迁到了沙曼屯新校址。

哈尔滨外国语学院

1956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又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仍归高等教育部领导,任命王季愚为副院长、代理院长,赵洵为副院长。办院初期,只设有俄罗斯语言系,学制四年。1957年2月,正式成立西语系。1957年,是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逐渐向多语种外国语大学发展的时期。全院制定了“总结经验,整顿学校,活跃思想,提高工作,厉行节约,勤俭办校”的奋斗目标,并对发展前景提出了规划。

1958年4月,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下放归黑龙江省政府领导。1955年,高等教育部曾决定在黑龙江省建立一所综合大学,委托东北人民大学在1955和1956两年内代为建立教学体,并系培养行政干部。1957年,高等教育部撤销了这一决定。1957年末,为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中共黑龙江省委重新提出了在黑龙江省建立综合大学的问题。特别是在1958年全民大跃进开始兴起后,这个问题更被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成立初期

1958年3月28日,省委宣传部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向省委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筹建黑龙江综合大学的方案》。《方案》对综合大学的作用,在黑龙江省筹建综合大学的必要性、有利条件、见效方针、培养任务、科系设置以及在筹建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指示,提出每个协作区在工业上和教育上都要有完整的体系。随后,全国各地迅速出现了一个全党全民大办教育,地方大办高等学校,建立完整教育体系的高潮。在此形势下,高等教育部将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划归黑龙江省管理;5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第206次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筹建综合大学,定名为黑龙江大学。于林、于天放、李昌、刘成栋、史文生等组成筹备小组,正式开始筹建工作。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中共哈尔滨市委的领导对黑龙江大学的筹建做了许多工作,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多次作出具体指示,从而大大加快了筹建进程;8月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并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正式建立黑龙江大学。建校时,成立了由刘成栋、王季愚、史文生、董福长、张天恩、方行、王树本、张毓瑞组成的临时党委,刘成栋任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王季愚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9月25日,黑龙江大学召开建校典礼大会。省委书记王一伦、哈尔滨市委书记郑依平到会并分别发表了讲话,校长刘成栋代表党委作了《黑龙江大学筹备经过》的报告。当天,《黑龙江日报》以《我省高等教育的重大发展——庆祝黑龙江大学的诞生》为题发表了社论。省、市领导和校党委领导的讲话以及《黑龙江日报》发表的社论,明确了黑龙江大学在全省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指出了黑龙江大学今后的任务和发展方向,给全校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从此,学校的历史便由单科性外语学院发展进入了多科性综合大学的新时期。

合并组建

黑龙江科技大学和省哲学研究所的并入

1960年暑假前从全省各重点中学选拔较优秀毕业生400余人保送入学,8月正式开学上课。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基础课不分专业,只初步划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系列攻读方向。黑龙江科技大学并入后,教师按专业归口到各系任教,学生分到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编班学习,20余名干部按职别到位任职。

1961年7月,黑龙江科技大学并入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开始筹建于1960年春。该校是在缺乏基础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没有独立校舍,借用黑龙江工学院部分教室、餐厅上课和就餐,借用黑龙江省工力所大仓库当作学生宿舍。教师共40多人,由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省属高校抽调的部分教师和当年分配来的高校毕业生组成。同时,从上述高校选拔100余名学生作为预备教师,派往北京、上海、长春、大连等地高校进修;1961年12月25日,黑龙江省哲学研究所并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的并入

1964年秋,学校成立,黑龙江省委任命齐齐哈尔市副市长刘青萍为校长,学校下设有校务、教务、政治三个部,学校党委下设组织、宣传、青工三个部和一个办公室。1964年和1965年两年共招取学生604人,调进职工212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3月,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迁校到农村呼兰办学。原校舍移交给黑龙江省交通局使用。1971年初,黑龙江省革委会做出黑龙江大学与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的决定。两校物资、设备、房产原则上一律合并,归黑龙江大学使用;外专在呼兰的房屋移交黑龙江省文教局处理。9月14日,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入黑龙江大学。

1971年9月,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入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是中央高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领导下的三年制英语专科学校。它于1964年8月根据高等教育部的决定,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应急成立。在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建校筹备期间,根据上级指示,黑龙江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参加了部分筹建工作,并对师资、校舍、招生等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的并入

1999年11月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整建制并入黑龙江大学,组建了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满语文化的科研机构,是中国国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中心。其宗旨为抢救调查、开发利用满族语言文化遗产及同语族语言文化遗产,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与制定决策参考。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满语基础理论研究;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抢救调查研究与数字化处理;满语文翻译与应用研究;满族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满族语言文化模式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文化与人类学研究等。建所以来,与日、俄、韩、德、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芬兰等国及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联合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国际范围内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其他科教机构并入

2003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并入黑龙江大学。2004年10月,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并入黑龙江大学。2011年,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2012年1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黑龙江大学协议;同年,黑龙江大学获批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6年7月,黑龙江大学成为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首批35所高校成员;12月,黑龙江大学世界翻译教育联盟成立。2017年,黑龙江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1月,举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黑龙江大学研修中心揭牌仪式。3月,黑龙江大学当选为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中俄蒙智库分网络牵头单位。

2024年4月,黑龙江大学入选青年外交高校联盟;5月,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联盟成立仪式在黑龙江大学举行。6月23日,黑龙江大学数字政府研究院成立。11月12日,由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黑龙江大学等6所高校共同组建的黑龙江省地方立法(备案审查)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成立集中签约和授牌仪式。12月11日,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市教育局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成立大会在黑龙江大学举行。

2025年4月,黑龙江大学入选第二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高校。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