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湖北经济学院历史沿革

湖北经济学院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清朝时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指示商务局在商界筹款建立商务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获得清廷批准,由于资金困难一直被搁置。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公元1907年11月),湖北提学使黄绍箕“开办商业中学堂于武昌东厂口”。另据记载,“湖北商业中学堂初设于武昌府署间壁通判衙门,后迁至武昌东厂口正街”。宣统二年湖北省学务公所统计资料表明,湖北商业中学堂系由张之洞札设,于清光绪卅四年五月廿七日报部立案。有各种房舍五十六间,占地四万七千余方尺,其中操场近五千平方尺”。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权交替,湖北商业中学堂处于半停顿状态。民国二年(1913年),重新复校,按照新学制改称“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校址迁至武昌熊楚楼原北路高等小学堂。

民国十一年(192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颁行“壬戌学制”,废除预科制度,取消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的制度,实业学校改称“职业学校”。由于壬戌学制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法,改革施行比较缓慢,直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才进行改制,更名为“湖北省商科高级中学”。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湖北省政务委员会教务科对全省中等学校进行改组,将湖北省商科高级中学与前普通科二中、三中、工科高级中学和汉阳五中合并为“省立第二中学”,设商科、工科和初中普通科。10月工科从“二中”分出,独立设为省立第三中学,人们在口头上将省立第二中学简称为“二中高商”。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政局动荡,学校基本停办。第二年,“二中高商”重新开学,高中商科6个班设在汉口一元路,普通初中6个班则设在武昌西卷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将高中本科由汉口迁往武昌西卷棚,与初中部合并,并将初中部也改为职业教育性质,由此成为专门的商科学校,设“高商”和“初商”两个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逼近湖北,省教育厅将武汉与鄂东一带较大的公、私立中等学校统一组织起来,与鄂西北地区的中等学校合并,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简称“湖北联中”)。湖北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与“汉口市直高商”、“汉口市商会初商”合并为“高商分校”(简称“联中高商”),迁往恩施地区。到达宜昌后,省教育厅又将沙市市职业学校并入“湖北联中高商分校”,新校址定在巴东县楠木园。

民国三十年(1941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对教育进行改革,取消联合中学名义,各分校单独设立,“联中高商”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商”。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教育厅安排“高商”迁往沙市办学。学校师生拒绝执行国民政府的搬迁命令,成立了“迁复护校委员会”,要求迁回武汉办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省教育厅同意“高商”迁复武昌。8月,学校迁回武昌,在原来的校址西卷棚继续办学,校名更名为“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同年秋,学校根据教育厅把职业学校附设初中部一律并入省立初级中学的要求,将初中部学生交给昙华林武昌一中,只办高中商科。

新中国初期

1949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将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与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大冶职业学校、武昌女子高级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湖北省立高级职业学校”,简称“高职”。“高职”成立后,原来各校学生之间自成山头,时常产生纠纷,校内各方面关系紧张半年后,省文教厅将工科、商科分开设校,“高职”商科恢复校名“湖北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仍简称“高商”或称“武昌高商”,把西卷棚校舍留给工业学校,搬迁到武昌涵三宫原私立光汉中学旧址办学。

1952年9月,学校改属省商业厅领导,校名改为“湖北省武昌贸易学校”。1955年底,国家商业部确定湖北省武昌贸易学校为培养商业计划、会计人才的中等技术学校,校名更改为“湖北省武昌商业学校”,仍属省商业厅管理。1958年1月,学校搬迁至龙尾山省商业干部学校内新建的校舍。

1958年4月,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与省商业干部学校合并后,湖北省武昌商业学校与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对换校舍,撤出龙尾山,搬到汉口赵家条,并更名为“湖北省武汉商业学校”。

1962年,省商业干校与供销合作干校分开设校,省商业厅将湖北省武汉商业学校与省商业干校合并,为全日制中专,学制3年,承担普通中专教育和干部培训两项任务。1965年5月,学校报请省商业局批准,改名为“湖北省商业学校”,定址武昌街道口办学。1973年,学校恢复招生,依据中发(72)第28号文件索要校舍,但直到1978年11月,占用单位才将校舍还给学校。

1987年12月1日,国家教委向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建立湖北商业专科学校的通知》,学校更名为湖北商业专科学校。1993年6月9日,学校更名为“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1948年,郑州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州农民银行从豫西迁入郑州后,着手为中原区的解放培养干部,决定成立银行学校,于11月成立“中州农民银行附属银行学校”。1949年3月,中州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原区行,准备南迁武汉。4月中旬,学校部分人员随中原区行南下武汉,郑州成立留守处。5月,迁至武汉办学,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区行附属银行学校”。

1951年,学校由汉口胜利街迁到四维路办学。1954年,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武汉市分行干部训练班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干部学校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南干部学校。1958年,学校下放给湖北省管辖,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校址从汉口迁至武昌荆南街。1960年,湖北省财政金融学校成立,与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行两种学制。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止办学。1972年,学校恢复办学,在武昌司门口原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旧址开始调训。

1980年,湖北省银行干部学校在随州大洪山挂牌,湖北省财政金融干部学校摘牌,湖北省财政金融学校同时改校名为“湖北银行学校”,原财政专业独立成立湖北财政学校。同年11月,湖北银行学校入选全国重点中专学校。1984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意建立湖北金融专科学校。1992年4月1日,湖北金融专科学校更名为“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

1983年3月,湖北省计委向国家计委提交《关于申请建立计划管理干部基地经费的报告》,请求建立一所省计委直接领导的计划管理干部学校,得到国家计委的同意。1984年1月,省计委党组决定建立“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筹建处”。9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建立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并规定学院属于大专性质。

1987年1月,国家教委发文通知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开办招生。1989年起,学校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开办省电大直管班,设置统计、财务会计2个专业。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学院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1993年3月,经省教委批准,学院与湖北大学联合办学,成立湖北大学经贸学院,由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领导,日常业务工作由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承担,教学上接受湖北大学的指导。

1998年起,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普通本科学生。1998年、1999年,先后与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联合开办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课程班。

合并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先后与多所高校商谈合并升格事宜。2000年4月3日,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与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联络,就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暂定名)进行初步商谈,签订了《合并协议》。

2002年3月4日,教育部发函批复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

2011年,学校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会计专业硕士(mpacc)人才培养项目;2012年,入选湖北省2011计划;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2021年10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会计、金融和法律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4年7月获批1个学术型和7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经济学学科进入世界排名第401-500位,中国(内地)排名第61-80位;获批湖北省立项建设2029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