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际联合中心/科技合作基地,4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 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快速响应小卫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极端环境营养分子的合成转化与分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寒区低碳建筑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微生物资源保藏和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国际联合中心/科技合作基地 | 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国际焊接联合研究中心、先进复合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污染物处理及能源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中心、空间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驱动与电推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大数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仿真测试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动测试与仪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专用通信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应急空间飞行器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关键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绿色制造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微纳光电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对海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空天热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航空航天轴承技术及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基因编辑系统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超精密仪器技术及智能化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网络大数据安全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物联网智能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航天等离子体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实验室、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结构与抗震减振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建筑业信息管理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深空探测着陆与返回控制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卫星激光通信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微小型航天器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创新中心 |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参考资料来源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在轨可控展开,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多项技术成果支持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参研参试团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主持参研的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联合研制的小机械臂以单臂/组合臂的方式持续助力航天员出舱作业、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成功发射的“龙江三号”成为中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完成严重事故下“华龙一号”安全壳结构性能试验填补了国际试验空白,首次解析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结构、成为国际细胞适应性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牵头建设的东北地区首个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进入试运行阶段、诸多指标达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1年以来新增牵头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新增4个项目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入选11项、独立完成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数百项成果助力中国航天69载,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5日8时18分,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中方牵头研制单位研制的标准12u立方体卫星“阿斯图友谊号”微卫星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东方航天发射场发射。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大尺寸高品质mpcvd金刚石单晶生长、应用及其装备技术 | 朱嘉琦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变构态悬架火星车及其移动性能验证技术 | 高海波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航天对接机构测试及模拟试验关键技术与系列装备 | 赵杰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 | 王爱杰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难变形合金异形整体薄壳双调热介质压力成形技术 | 苑世剑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超精密三维显微测量技术与仪器 | 刘俭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可靠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 杜春雨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特种焊接冶金机理与组织性能调控 | 冯吉才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极端环境特种电机系统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 邹继斌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寒区抗冰防滑功能型沥青路面应用技术与原位检测装置 | 谭忆秋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先进梯度功能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 | 吴林志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水库高坝/大坝安全精准监测与高效加固关键技术 | 凌贤长 |
201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气/磁阵列隔微振技术与装置 | 谭久彬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跨空间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范峰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受限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理论与应用 | 段广仁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形状记忆和电致活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主动变形机理与力学行为 | 冷劲松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耐高温杂化硅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 黄玉东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中心给粉旋流煤粉燃烧技术 | 李争起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具有网络通讯约束的动态系统控制理论与方法 | 高会军 |
2014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超高温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热致损伤机理和失效行为 | 韩杰才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空间折展与锁解机构关键技术 | 邓宗全 |
201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混凝土结构耐火关键技术及应用 | 吴波 |
201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结构振动控制与应用 | 欧进萍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含超薄金属内衬轻量化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设计与制备技术 | 赫晓东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微型构件微成形技术与装备 | 单德彬 |
2011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纤维/树脂浸润增效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 | 黄玉东 |
2011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月球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 | 邓宗全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轻量化整体构件内高压成形技术 | 苑世剑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有机废水碳氮硫同步脱除新技术及工程应用 | 王爱杰 |
200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红外热辐射光谱特性与传输机理研究 | 谈和平 |
200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的参数化方法与应用 | 段广仁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集成系统与应用 | 欧进萍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zbm-a1200型全自动包装机器人码垛生产线 | 孙立宁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封闭壳体内压成形技术 | 王仲仁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机器人焊接空间焊缝质量智能控制技术及其系统研究 | 吴林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 | 任南琪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 | 李建中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具有ni-p-ptfe非晶态合金复合层的防腐防蜡油管 | 孙克宁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腈纶装置智能自适应逆控制技术网络化操作系统 | 王庆超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海洋平台结构检测维修、安全评定与实时监测系统 | 欧进萍 |
200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万吨级腈纶高速纺丝生产线电控系统 | 王庆超 |
200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形状记忆与超弹性niti合金研究与应用 | 赵连城 |
200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数字视频广播编码传输与接收系统 | 高文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年度 | 项目 | 类别 |
---|---|---|
2012年度 | 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3年度 | 空间机械臂技术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星地激光链路试验 | ||
2014年度 | 快舟星箭一体化飞行器技术及应用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5年度 | “神光iii”激光装置中的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6年度 | 高效率高比冲磁聚焦霍尔推进技术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7年度 | 高轨同步轨道卫星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20年度 | 新一代飞船轻质多尺度抗烧蚀防热复合材料技术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量,截至2023年4月,拥有传统型馆藏357万册/件,电子图书201·96万种,数据库的总数量为144个。其中文摘数据库13个,外文全文数据库45个,中文数据库20个,中文电子书资源7个,外文电子书资源22个,多媒体资源11个,发现系统2个,免费电子资源22个,检索系统和分析工具2个。此外,学校图书馆还自建了2003年以来的本校学位论文全文特色库,并开始筹建国防工程文献特色库。图书馆(一区)藏书以工科为主,理工、管理学科相结合,图书馆(二区)藏书以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及基础学科为主,建筑分馆藏书以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同时各馆均兼有人文社科等学科的藏书。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of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mart and nano materials》《材料科学与工艺》《生物信息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智能计算机与应用》《电子(electron)》《智能机器人(smartbot)》等。
期刊名称 | 简介 | 封面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该期刊于1954年创刊,月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最新研究成果,报道方向包括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机械动力、能源环境、交通运输、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工程等学科。该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德国《数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检索数据库收录 | |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该期刊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全球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术期刊,每年6期,刊载内容包括航空航天、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机器人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领域。该期刊被cas、cnki、cqvip、csad等数据库所收录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 该期刊是taylor&francis集团出版的开放获取英文期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和美国前国家科学基金会力学和材料学科主任、华盛顿大学ken chong教授担任名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教授担任主编,主要报道国内外智能材料、智能结构力学与设计、多功能纳米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被scie、scopus、doaj、inspec等多种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 | |
《材料科学与工艺》 | 该期刊于1982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及阶段性研究成果,各种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制备加工原理及工艺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美国《美国材料文摘》、美国《工程材料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重要期刊数据库收录 | |
《生物信息学》 | 该期刊创刊于2003年,季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公开发行的生物类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成果和国内外生物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最新进展。该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等多个数据库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该期刊创刊于1999年,双月刊,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