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沿革

广西最早的师范教育可追溯至1904年,坐落于桂林的广西高等学堂开办简易师范。次年建立了师范传习所。1908年起,广西开始设置独立的初级师范学校,陆续开办了3所省立初级师范和4所女子师范。但到了1929年夏,广西当局停办省立师范,将其并入各高级中学,设高中师范科,女子师范改为女子中学。

院校初期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1932年-1936年

1931年,广西当局决定逐渐恢复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大力培养乡村师范教育师资。遂决定创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以其为本省培养师资的中心。1932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以1929年停办的广西省立工程专门学校为基础,至1932年3月,已修建校舍四座。后经省政府委员会决议,学校于7月迁至桂林南郊的雁山园(西林公园),并添建宿舍及教室。

1932年6月7日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招生,9月1日开学。10月12日,学校举行开校暨校长就职典礼,杨东莼就任首任校长。此后,在杨东莼校长的主持和陈望道等一批进步教师的努力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一所颇具特色的新型民主进步学校,有“小莫斯科”之称,并逐步形成了“尊师重教,敬业乐群”和“弘文励教”的办学传统。并于1936年6月,将其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

国立茁壮

桂林师院时期1941-1950年

广西当局为解决全省中等学校师资的缺乏,适应广西教育文化建设的需要,于1941年决定重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1年11月1日成立筹备处。学校于1941年12月开学,暂以桂林市东灵街(今七星公园内)原广西教育研究所旧址为校址。

1942年2月,迁至东江六合路。同年4月1日,广西省政府下令将广西师专升格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首开广西本科师范教育的先河。12月,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开学,设有教育、史地、理化3个专修科,学制3年,招收学生110名。

1943年8月1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升级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令接收了广西大学中文、理化、史地3个专修科,还承担西南各省中等学校师资培养的任务,接收西南各省选送的保送生,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当时,中国共有38所国立大学和学院,其中国立师范学院仅有6所,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1944年7月,日本侵略军逼近桂林,桂林师院奉命疏迁。10月抵达柳州附近三江县丹洲乡,借省立柳庆师范学校旧址开学复课;11月,日军直逼柳州,桂林师院再次迁移。12月到达贵州榕江,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全校又分作两支队伍,一队经三合到贵州平越,另一队取道剑河、凯里抵达平越。1945年2月,全校抵达平越,3月,借交通大学旧址正式复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桂林师院开始陆续回迁桂林。六合路校舍被毁,便向省政府借得王城部分房舍为校址,同时续招新生和保送生300名,于11月开学。至1946年1月,其他师生全部迁回桂林。

1946年起迁址南宁,1947年5月更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后称为文教学院),并从南宁迁回桂林。

再续文脉

广西师院时期1953-1983年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5月,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着手筹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9月24日,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桂林分委员会发出关于广西大学调整的通知,明确广西大学各院系调整搬迁方案。通知指出,“由广西大学师范专科组成广西师范学院,不搬迁”,即留在原广西大学校址办学。以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及师范专修科全体学生为基础组建广西师范学院。这一时期,学院全部专业为师范教育专业。

1954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迁入桂林市王城(现为王城校区)。1960年2月21 日,中文系党总支召开成立大会。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学院党组织及其活动受到严重破坏和影响。1976年8月,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现为育才校区)。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全院师生员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完善党组织,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和落实各项措施,进行各项改革,办学秩序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1年,成立了留学生班教学小组,首批留学生12人是来自美国的旅游学习团。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学院名列其中,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82年,学院成立了学位评定委员会。至1982年,共招收研究生39人。随后,接受27名来自美国高校的校际交流留学生。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汉语课设有精读、会话、听力等课程,中国文化课包括书法、绘画、武术课以及一些传统文化讲座。

继往开来

广西师范大学1983-2024年

1979年1月12日的《广西日报》刊载了新华社1月9日北京电,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同意将“广西师范学院改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1983年5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广西师范学院”改名为“广西师范大学”;9月1日正式挂牌广西师范大学。 1984年,学校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1994年开始,学校实施“本科副修专科制”教学管理改革。1995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级文科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点),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出高质量的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

1996年,教学单位陆续由系升级为学院。此后,由于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部分学院又衍生出两三个新的学院,院系设置更为合理健全。1998年,学校在中文系开始试点学分制,1999年扩大学分制试点,从2000级起全面实行学分制。2001年开始实行第二学士学位制教学改革。

1996年至2013年,学校设有20个教学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有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所附属中学和1所附属小学-桂林市卓然小学、1所附属实验幼儿园,有后勤服务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王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产业单位。

2015年7月,学校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6年,广西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5月,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1月,入选双万计划。11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2021年1月,《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一校一策”推进广西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9月,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11月17日,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2022年9月20日,担任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组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3年,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3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与国际学院交流,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12月8日,发起成立广西托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4月30日,广西师范大学成立出版学院。2024年5月31日,广西师范大学成立东盟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2025年3月7日,广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4月8日,广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4月29日,广西师范大学与玉林市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玉林隆重举行。7月8日,广西师范大学科技园揭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