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有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广西民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心理重点研究基地,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及9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应用数学中心,2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2个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8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基地。同时,还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7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省级教学研究中心。平台级别/类别 | 名称 |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广西民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广西重点实验室 | 广西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多源信息挖掘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广西低碳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广西核物理与核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类脑计算与智能芯片重点实验室、广西生态脆弱区环境过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 广西高校数学模型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干细胞与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数字赋能经济发展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健康促进与运动干预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数据科学交叉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集成电路与微系统重点实验室 |
广西协同创新中心 | 西南民族药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区域多源信息集成与智能处理协同创新中心 |
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 | 广西区域多源数据集成与智能处理协同创新中心 |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 | 广西电化学能源材料与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广西天然药物加工及功效助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 |
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西新能源船舶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智能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其他类别 | |
广西民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应用数学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兴安漓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截至2025年6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2016年至今,学校科研立项数和科研经费均获得大幅增长,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33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87项,科研经费(r&d经费)总计约10·311亿元。2016年以来,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8项(其中2020年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24年获三等奖3项、青年成果奖1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其中2016年获三等奖1项、2021年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16-2022年的四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项221项,其中一等奖18项,获奖总数连续两届均在全区排名首位。2016年以来,科研成果获中国专利奖2项,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4项,获专利授权2000多件。2023-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两年突破60项,并获得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时间 | 名称 | 奖项 |
---|---|---|
2006年 | 预期记忆的老化研究:理论与实验 |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
2010年 | 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 |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
2014年 | 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 | 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
截至2025年6月(部分展示)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创立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馆随学校历史变迁几经改址。1954年图书馆随学校迁入王城校园;1982年,育才校区图书馆馆舍建成;2002年9月育才校区图书馆新馆取代原馆舍正式启用,建筑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2018年10月12日,雁山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翻开新的一页。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断积累,形成了学科专业涵盖面广、古籍与民国资料丰富、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并存、多媒体与大型数据库齐备的馆藏文献资源特色。截至2023年6月,图书馆纸本图书总量达362·9538万册,电子图书267·3762万册,各类数据库109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最长、藏书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之一。图书馆现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广西区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广西区古籍修复中心。
学术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体育等学科领域,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版及第九 版;2005年、2008年连续获评第五、第六届“广西十佳科技期刊”;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获第3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3年获“高校学科建设贡献奖”、“首届中国高校民族类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和“广西期刊政府奖提名奖”;2015—2018年荣获“广西十佳科技期刊” “第八届广西优秀期刊” “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奖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等。1991年,学报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1999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4年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