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大剧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国家大剧院文化活动

国家大剧院

文化活动

驻院团体

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是大剧院特别成立的两个专业驻院演出团体。

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均经过严格选拔,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不少中国籍团员拥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两团以歌剧、音乐会演出为主要任务,并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国家大剧院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则,为两团实行新型的管理运营体制。

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于2010年3月,作为中国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常驻乐团。乐团的首席指挥由指挥家吕嘉担任,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作为乐团的创立者之一,荣膺乐团桂冠指挥。青年指挥家袁丁担任乐团的助理指挥。乐团每年参演十余部歌剧和舞剧,并举行约30场交响音乐会。

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中国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于2009年12月8日,由指挥家吴灵芬担任指挥,众多国际、国内优秀艺术家对合唱团进行艺术指导。团员由全国各艺术院校及海外学成的学子,经过严格选拔组成。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自制节目

中国国家大剧院多年来,有效整合了国内外一批优秀的艺术资源,2008年到2015年共成功制作了59部剧目(其中原创剧目21部),巡演884场,2015年观众14·5万人次,涵盖歌剧、话剧、京剧、舞剧等多个艺术门类。

合作剧目

中国国家大剧院与中外指挥家、歌唱家联合完成《采珠人》《水仙女》《风流寡妇》《罗密欧与朱丽叶》《唐·帕斯夸莱》《法斯塔夫》《爱之甘醇》和《夏日彩虹》等8部歌剧作品。

2022年9月17日起,该8部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录制作品,陆续通过美国芝加哥古典音乐广播电台向全美众多城市和地区的听众播放。

2022年11月24日至27日,国家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陕西大剧院联合制作完成的歌剧《托斯卡》将亮相国家大剧院。

艺术交流

中国国家大剧院共与25家国外剧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131家驻华使馆建立合作关系,385家院团实现常态化的文化交流。世界上的艺术家来华演出,中国国家大剧院几乎都是他们首选的合作伙伴。

中国国家大剧院于2010年1月推出“世界音乐博览”系列活动。“世界音乐博览”通过公共空间展演、小型专场演出、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表演艺术之独特,旨在保护和推广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保护和推广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民族性。

2022年1月6日至10日,被誉为“新东方主义美学大师”的叶锦添将携其首度执导的舞台剧作品《倾城之恋》,登台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艺术普及

中国国家大剧院始终把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作为公益性艺术机构的标志性功能,对公众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截至2015年共精心策划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4351场, 活动4011场,累计受教育观众超过370万人次,中国国家大剧院为此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

周末音乐会

中国国家大剧院联手名家名团,于每周末推出“周末音乐会”,涉及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歌剧、合唱、独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每周日请中外的艺术团体演奏经典曲目,并有大剧院工作人员的讲解服务;票价不分座次售价40元,大剧院会员售价10元。

经典艺术讲堂

“经典艺术讲堂”是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贯穿全年、周周必有的公益性系列品牌项目之一,邀请国内外众多艺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全年提供300场以上的艺术讲座及艺术体验活动,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

走进唱片里的世界

中国国家大剧院经常举办“走进唱片里的世界”主题讲座、大师见面会以及音乐沙龙等系列活动,专门针对有一定基础的音乐发烧友。在主题讲座中,邀请专家、乐评人配合大剧院演出为大剧院会员介绍经典音乐及剧目,并将联合国际各大著名唱片公司、发烧音响器材公司来展示和推介经典唱片以及音响器材。

周年活动

2019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建院十二周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

演出活动

2022年6月9日至19日,中央芭蕾舞团《敦煌》《奥涅金》《吉赛尔》登台中国国家大剧院。

2022年10月27、28日,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出品与北京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的舞剧《天路》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

2022年12月2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十五华年,艺心为民”建院15周年直播周特别节目。

2022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辞旧迎新的2023北京新年音乐会。

2021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美声版《一起向未来》。

公益活动

公益演出

中国国家大剧院每年组织上百场公益演出和艺术普及活动,足迹遍布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福利院、甚至远郊区县的居民社区等。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把地铁变成了“流动的音乐厅”——从2014年起,北京地铁10条线路的160个车站,每天有8·5小时播放由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提供的音乐作品。

公众开放日艺术节

本着“植根人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中国国家大剧院将每年的12月22日定为“公众开放日艺术节”,让百姓共享国家文化发展成果。2015年的公众开放日当天,大剧院从9点到下午16点30分,为观众呈现包括4场中外经典音乐会、歌剧《卡门》、京剧《正考父》、话剧《闹洞房》、芭蕾舞《马可·波罗》选段等60余场现场演出和艺术活动。接待观众超过1万人,国家大剧院提前通过40余种社会渠道,把观摩票发放给英雄模范、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社区居民、医护工作者、在京部队、大中院校师生、地铁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首都志愿者等北京各界群众手中。

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

中国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是集教学实践、艺术交流、人才孵化于一体的展演周,2015年在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举办第八届,中外九家明星院校呈献12场特色各异的演出。此外,国家大剧院还精心安排了公共空间小型演出、艺术普及讲座等活动,为观众创造了更多与青年艺术家见面、交流的机会。

青少年普及音乐会

“青少年普及音乐会”是中国国家大剧院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办的常态化艺术普及精品活动,自2008年始由大剧院与北京市教委协作举办,在展现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丰富青少年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引领他们进入音乐殿堂。大剧院会邀请艺术家指导学校艺术团或与其共同演出;涵盖交响乐、民乐、管乐、合唱等多种艺术类型;曲目既艺术也通俗,既重视经典名作,也考虑青少年的欣赏能力和兴趣爱好;演出时边演奏边讲解,并有现场示范。

青少年艺术周

一年一度的“青少年艺术周”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自2009年开始耕耘探索,如今已成为大剧院颇为成熟的青少年艺术普及教育品牌。2015年,青少周于一周时间里呈上9场演出,全市800多名大、中、小学生陆续登上这方舞台,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相较于往年侧重合唱、儿童剧,该届青少周以器乐展演、“艺术之星”特长展示为主,近1万张演出票仍延续往年传统,通过市教委免费发放到各区县学生手中,让艺术的甘霖“滴灌”到更多“祖国的花朵”。

青年作曲家计划

“青年作曲家计划”每年举办一期,每期历时一年。首期计划于2011年1月正式启动,包括报名、预评、复评、展演、终评、委约六个阶段:首先面向40岁以下的中国青年作曲家征集和遴选管弦乐作品,在预评和复评之后,将会有12部作品进入展演,由大剧院邀请专业乐团对这些作品进行公开演奏,之后会评审出6件作品进入终评。12月,大剧院将再次邀请专业乐团举办终评与颁奖音乐会,集中公开演奏6件作品,由专家评审组现场审听评选出3名优胜者并发出作品委托创作的邀请。专家评审组包括海内外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作为主办方,大剧院除邀请乐团来演奏优秀作品外,还将承担排练演出以及委托创作的费用支持。

歌剧兴趣培养基地

从2011年起,中国国家大剧院在北京市的153所中小学建起了“歌剧兴趣培养基地”,涵盖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个城区。歌剧基地校的孩子们,每年都能定期欣赏歌剧、观看排练、聆听讲座。2014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响应北京市教委“首都高校与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的号召,牵手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和北京市自忠小学,创办“歌、乐、舞、剧、戏、书、画”等全门类、全覆盖的艺术教育课程,提供近600课时的艺术课程,覆盖小学所有年级,涵盖多元艺术门类,并组织学生观摩艺术演出。

idg世界名人名作

2013年,中国国家大剧院宣布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简称idg)合作,为中国大学生提供项目专用票的票价补贴,项目专用票的价格将低于演出场次的最低票价,以鼓励大学生欣赏世界级的艺术演出。这项名为“idg世界名人名作”的公益计划,已经让15所高校的18·5万学子受益。

首都文艺志愿服务联盟

早在开幕运营之初,大剧院就着手展开ncpa志愿者招募工作,几年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共吸纳近3万人次志愿者为广大观众与艺术家服务,累计服务12万小时,覆盖艺术教育、入场引导、语言翻译等28类志愿服务岗位。

2014年12月,中国国家大剧院成立了ncpa志愿服务协会。2015年5月27日,“首都文艺志愿服务联盟”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宣告成立。共集结了44家文艺院团,汇聚起7246名艺术工作者。这其中,有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总政治部歌舞团、北京人艺这样的艺术机构;有钢琴家郎朗、小提琴家吕思清、打击乐家李飚、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这样的舞台名家;更有一大批一线的基层文艺工作者。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