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大学离退休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广州大学历史沿革

广州大学

历史沿革

广大初期

1927年3月3日,广东台山籍爱国教育家、经济学家陈炳权联合金曾澄、王志远等人于广州市创办私立广州大学。定校训为“博学笃行”。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不设校长,采用委员制。1928年私立广州大学接收广州女子中学为附属中学。次年,校方斥资购买广州东横街12号旧警署,作为大学本部法学院校舍,文学院和附属中学在文德路19号万川楼。1930年8月校方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法学院,并增设理学院。随后,大学部改设校长制,由陈炳权任校长。1931年学校新建图书馆,设立理学院。1934年学校改建物理仪器室及实验室,扩建体育场,学生人数增至一千二百多人。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随着战火蔓延广州沦陷,私立广州大学校产在战火中损毁殆尽。学校七度迁徙,先后迁往开平、中山、香港、韶关、罗定、连平、兴宁等地,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学生人数达五千多人。

1941年,师生捐献建国储金多达50余万元,教育部以广大捐献爱国储金成绩特优,列为全国大学之冠,4次电令嘉奖。1943年,全校师生为支援前线,踊跃捐款,购机一架,命名为“广州大学号”,由教育部呈奉国民政府,受到国民政府特别嘉奖;蒋介石特为广大题词:“化溥岭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私立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根据《广州大学校刊》有关统计资料记载,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计专修科和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和小学。同年经国民政府批准,开始招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香港,澳门、台山均设立“广大中学”。又推行生产教育,将沙河白云山麓六十多亩校地辟为农场。总计当时教职员工有八百多人,学生共有一万四千多人。

1951年初,私立广州大学与市内的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但一年后该校撤销。

广州大学是民国时期私立高校中的佼佼者,毕业生达1万余人,培养出黄振华、陈天枢、方创杰、陈残云、麦英豪、黄安仁、张慈昌等大批人才。

五院阶段

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9月,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成立。1958年更名为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1968年“文革”浩劫中,更名为广州市人民教育学院,沦为培训班。1978年,恢复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名称。1983年4月,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为师范性质的成人高校,承担在职中学教师及行政人员继续教育任务。2000年并入广州大学。

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8月,广州师范学院成立,设立中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5个本科专业。同年9月,《广州师院学报》创刊。1961年8月,该校并入广东师范学院。1964年9月,广东师院停办。1978年12月,广州师范学院复办,设政治、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体育、教育、外语等师范本科专业。1983年,设立社会心理学硕士点,次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5名。1990年代,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蒲富恪及裴定一、张人杰等一批人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速进展。2000年,并入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

1983年4月广州大学复办。初名广州职业大学。1984年4月13日恢复广州大学旧名,由时任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校长。1992年,香港裕达隆有限公司张松先生、黄彩霞女士向广大捐款3800万港元,建成裕达隆大厦,作为办公、教学综合楼。1993年1月,广州市教委发文,同意广大与原私立广州大学关系衔接。1996年11月2日,隆重举行“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衔接大会”。2000年,与新广州大学合并。

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6月,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与广州教育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培养与培训一体化办学。同年9月,广州市政府将龙洞宾馆移交学校使用。1994年开始招收中文、数学、英语等本科专业。2000年,并入广州大学。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91年6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立,隶属于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在广州市副市长兼院长戴治国和市建委的推介下,1994年,与澳门明航地产投资公司合作,利用外资,从美国进口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震模拟振动台”(价值230万美元),建立了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周福霖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成果“中国汕头多层房屋隔震技术”,获得建设部199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1949-1993)。2000年,学校并入广州大学。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24日,教育部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等五所广州市属高校及教育资源,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大学;7月11日,举行新广州大学组建成立大会;新广大取原广州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之校训,定新校训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2004年9月,广州大学首批进驻大学城校区,次年整体搬迁大学城。学校将广园、起义路、麓湖、龙洞等4个校区归还市政府,保留桂花岗校区。

2005年,广州艺术学校、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成建制划归广州大学。

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广州大学被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定校风为“生生日新、德业并举”,学风为“专通相融、崇实崇真”。

2017年,广州大学入选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次年,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广州大学成立黄埔研究院,打造“信息+智能”创新枢纽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区,分两期建设;二期正式启用并正常运行后,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学习研究人员达到5000人;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4月,“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4月13日,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揭牌。

2023年2月,获批人工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111基地”;5月17日,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文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大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大学举行;10月13日,发起成立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10月23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大学签约共建“广州大学海洋科学学院”;10月24日晚,广州大学发布消息,该校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签约,启动共建“广州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起步,加快培养一批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10月28日,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荔湾研究生院)成立仪式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11月23日,2023年两院院士、两院外籍院士增选名单揭晓,广州大学邢锋教授、郝洪教授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专职院士数量增至6名。

2024年5月31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大学双方共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研究基地”揭牌成立。同年,学校入选“101计划”经济学工作组。12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与广州大学签约共建“东西部协作研究中心”。

2025年3月5日,亿航智能宣布与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和中国广州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三方将携手共建低空飞行安全联合实验室,推动低空经济、智能空中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创新研究。6月18日,广州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正式设立。

2025年7月8日,广州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