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广西中医药大学办学条件

广西中医药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1所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25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专业名称层次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药学、临床药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卫生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中医骨伤科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壮医学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瑶医药学院瑶医学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口腔医学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本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技术、护理、护理(口腔护理方向)、口腔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专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
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参考资料: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有广西一流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2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截至2023年9月,在2022年最新的esi排名中,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截至2023年9月,广西中医药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截至2023年11月,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重点学科

广西中医药大学省部级重点(含培育)学科目录
类别级别学科名称
广西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中医学
省部级中药学
省部级中西医结合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中医内科学
省部级中药学
省部级壮医学
省部级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重点学科(6个)省部级壮药学
省部级中医医史文献
省部级中医骨伤科学
省部级针灸推拿
省部级护理学
省部级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2个)省部级壮医学
省部级壮瑶医养生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中医各家学说
省部级中药药理学
省部级临床中药学
省部级推拿学
省部级中医骨伤科学
省部级民族医学(壮医学)
省部级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一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中西医结合临床(瑞康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中医皮肤病学
省部级中医儿科学
省部级中医耳鼻喉科学
省部级中医急诊学
省部级中医老年病学
省部级中医全科医学
省部级民族药学(壮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个)省部级中医传染病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中医传染病学(瑞康临床医学院)
省部级中医预防医学
省部级海洋中药学
参考资料:

重点专科

类别名称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类别名称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硕士学位授予

类别名称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中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3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医学社会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临床、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护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中药学、民族药学(名单不全)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公共卫生、护理、中药学、中医、翻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类别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中医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44人,有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856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46·68%。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近五年有58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124人次获得省级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有国医大师3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54人,青年岐黄学者5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8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中共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7人等。
部分优秀教师
类别名单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庾石山
国医大师韦贵康、黄瑾明
全国名中医陈慧侬、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刘燕平
全国优秀教师刘燕平、谢金鲜、班秀文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刘永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蒋才武
广西特聘专家邓鑫、林江
广西八桂学者刘永宏
广西“八桂名师”韦贵康、刘燕平
广西教学名师钟远鸣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广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梁 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中药学、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评估、中医学等4个专业认证。学校有本科专业2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0门。国家级中药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

部分重点专业
类别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中医学、护理学、中药学、临床医学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中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循证医学》、《中医临床技能培训》、《中医临床护理学》、《针灸学》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壮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康复治疗学等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成果

截至2016年11月,“十二五”期间,学校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类别名称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化引领,突出特色,创新民族地区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
序号成果名称主要完成人姓名成果等次
1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三进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甘昕艳、王碧艳、凌泽农、黄金春、高翔、兰天莹、涂斯婧、陈中全、甄翠明、邓雪莲、罗俊、余兰、秦川、朱寿华、陈荷、韦俞伽一等
2“厚实基础、提升技能、强化人文、融汇中西”中西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莫雪妮、唐农、杨益宝、杨仕权、唐梅文、王春玲、唐友明、陈真珍、丁昉、罗婕、韦维一等
3以构筑临床能力为目标创新《中医诊断学》三位一体多元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祝美珍、贾微、张煜、黄娜、李甜、唐亚平、范蓉、马艳君、郑春成、李鸿玲、伟刚林、陈真珍、肖苗一等
4“三重双强一化”信息技术与中医临床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钟远鸣、区锏、徐张杰、杜娟娇、金勇、凌泽农、林勇、黄中、涂斯婧、唐梅文、古联、王清坚、吴优一等
5“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推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唐宏亮、甘炜、林静、何育风、王开龙、雷龙鸣、卢栋明、肖易、王雄将、甘振宝、傅剑萍二等
6基于“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周改莲、曾春晖、蒋林、刘舒凌、谢锋、王柳萍、杨海玲、林青华、吴刚二等
参考资料:

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
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
自然科学奖
序号成果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员奖励等级
1壮药药材学创建与质量标准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澳门大学朱华、韦松基、钟世安、萧建波、傅鹏、张淼、 苏健、王孝勋二等奖
2北部湾海洋新奇化合物的快速识别、精准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 洋研究所、广西科学院易湘茜、高程海、刘永宏、漆淑华、王俊锋、 徐新亚、陈显强三等奖
科技进步奖
1解毒化瘀温阳法重建肝衰竭免疫平衡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德文、石清兰、龙富立、邱华、胡振斌、张 荣臻、王明刚、王娜、黄鸿娜、陈月桥二等奖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浊血瘀”创新病机的构建与临床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刘旭东、刘锐、(空缺)、唐友明、王甍、林海 、陈黎三等奖
参考资料:

交流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成立了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中—加斑马鱼中药筛选联合实验室、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5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12月,有15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