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光明古寺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光明寺寺庙建筑

光明寺

寺庙建筑

寺院建筑依山就势,层叠递进,坐北朝南,气势雄伟。原建筑有三进山门;四殿--韦陀殿、光明殿、弥勒殿、千佛殿;四堂--东、西禅堂、五观堂、斋堂;四楼--伽蓝楼、藏经楼、御幡楼、御书楼;二阁--御史阁、分贝阁,还有“雨花深处”、“蓬莱书院”两处学屋,以及其它房舍等。寺院大门是牌楼式建筑,为东路咽喉,巍峨高耸,石柱刻联为“乘教”、“沙门”四字。前行不远就是二门,面向东方,门联为:“欲望法界需初步,直到莲台是上乘”。向西数步即是三门,面南,联为“名山自是无双地,妙法自然不二门”。门内建有东西厢房。向北登上38层台阶,有一广阔场地,在此南望,层峦叠障的群峰,横亘于寺前,犹如一道天然屏风,非常壮丽。大悲、天竺、莲花、挂月、望海五峰犹如五朵莲花竞相开放,绚丽多姿,如诗如画。宋代文豪苏东坡知密州时曾盛赞此山“奇秀不减天台、雁荡”。再北便是伽蓝楼,内供关帝木雕像,楼门联为:“好护名山新气象,得开初地大规模”。楼前墙壁下部镶嵌石碑4块,有开山和尚明开撰书的《敕建五莲山护国光明寺碑记》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修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和同碑的崇祯二年(1629)“重修五莲山寺记”,东西两侧有“追刻五莲山诗序”和清代名人赞咏五莲山的诗刻。楼前院东侧,有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光明寺碑1座。往东,院墙上镶有“五莲山碑记”。楼东侧的东厅为接待上宾之处,楼西侧的西厅为道人(侍候老和尚的人)住所。西厅前建有挂单僧人住的云水堂。穿伽蓝楼而过登上21层台阶,过长廊到院中,东侧为五观堂(大寮),西侧为僧人应供、过斋的斋堂,院中为韦陀殿,内奉韦陀菩萨木雕像。门联为“持宝杵三州感应,披金甲四处游巡”。殿后院筑东、西禅堂各1座,为僧人参禅习经之所。正北是光明殿(即大雄宝殿),仿北京故宫金銮殿式建筑,占地约300余平方米,飞檐翘角,宏伟开阔,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奉释迦如来丈二金身,左有阿难尊者、千眼菩萨,右有迦叶尊者、千手菩萨;殿内两侧依墙二十四圆通相对排列,正中高悬乾隆御笔“宝相庄严”大字金匾。大殿东侧筑御书楼,为藏书之所;西侧御幡楼,乃珍藏御赐物品之所。中轴线最后一座建筑是藏经楼,上下两层共9间,藏有万历御赐宋版大藏经共6780卷,御仗、御幡、玉磬、紫衣等;此外还珍藏7片贝叶经,为明天启年间西域僧来五莲参方所留,乃经中之宝。楼下正中3间为重大节日悬挂乾隆御影及开山和尚画像处。据传清乾隆皇帝孩提时经常生病,其母为其许愿,长大后到五莲山出家当和尚,在乾隆登基之后,为了还愿,便请五莲开山和尚八世孙作替僧,后又赐赠御影丹青1帧。画面是头戴平顶僧帽,身着僧袍,披百衲袈裟,双手扶膝,盘腿坐于龙墩之上,案下僧鞋呈八字形摆列。每逢过年,悬挂3天,大小和尚顶礼膜拜。藏经楼东端建有分贝阁,西端有接待御史的御史阁。寺院东侧有两处书屋,一名“雨花深处”,门上楹联为“迎旭东方春又至,飘香上界客初来”。一名“莲峰书院”,门上楹联为:“岂因果报方行善,不为功名亦读书”。还建有弥勒殿,人们多来此烧香求子,其门联诙谐有趣,雅俗共赏。道是:“吉祥尽是常欢喜,受用无如大肚皮”。在天竺峰仙人掌下建有千佛殿,内奉2米多高的千佛铜像,身边护法神韦陀铜像,千佛左右分立着阿弥陀佛和地藏菩萨大型木雕像。

光明寺属禅宗临济正宗派。从开山和尚明开到“能”字辈,共传18辈,1927年寺内有僧43人,至1947年僧人散失。当今光明寺依原貌正逐步修复,重修山门寺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