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开设27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院系 | 专业名称 |
---|
中医学院 | 中医学(”5+3”一体化) |
中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 |
中医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中西医结合学院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药学院 | 中药学 |
药学 |
中药制药 |
药物制剂 |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中医养生学 |
中医康复学 |
康复治疗学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医学检验学院 | 医学验验技术 |
经济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物流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
信息工程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医学信息工程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实验动物医学院 | 实验动物学 |
继续教育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 | - |
联合办学(杏林学院) | - |
体育部 | - |
国际教育学院 | - |
养生康复学院 | -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中医药主干学科全部位列省一流学科,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21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个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科建设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 | 中医理论基础、方剂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医神志病学、伤寒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儿科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络病学、中医预防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传染病学、中药临床药理学、中医肺病学、临床中药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皮肤病学 |
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 中西医结合 |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 | 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药学 |
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 | 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生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剂学 |
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生药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 |
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 中医理论基础、方剂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针灸推拿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心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痔疮病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肺病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肛肠病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生药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等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中医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生药学、药理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思想政治教育等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中医、中药学、护理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有专任教师602人;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3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校委员、113人次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6名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85名全国中医(基础、临床)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在省级人才层面,拥有1名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2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名辽宁省领军人才、11名辽宁省优秀专家、34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2名辽宁中医大师、99名辽宁省名中医、31名辽宁省青年名中医、30名辽宁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2人次入选辽宁省高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特聘教授、3名辽宁省学术头雁、1名辽宁省最美医务工作者、1名辽宁省教育系统“最美教师”、9名辽宁省优秀教师、48人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46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87人次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师资力量类别 | 名单 |
---|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西医结合学科组成员 | 杨关林 |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杨关林 |
国医大师 | 李玉奇、周学文、张静生 |
全国名中医 | 田维柱、杨积武、田振国 |
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李德新、郑洪新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 王雪峰、石岩、王文萍 |
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王雪峰、杨关林、于世家、吕晓东、李国信 |
全国优秀教师 | 刘春英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
辽宁省级教学名师 | 陈界、刘彤、刘伟、傅海燕、姚啸生、任艳玲、张兰、张明雪、魏红、郑洪新、蔡玉文、王德山、翟延君、关洪全、马铁明、范颖、马晓燕、石岩、陈以国、刘春英、王彩霞、姜智慧、谷松 |
辽宁省级教学团队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方剂学科教学团队、临床技能中心实训教学团队、中药鉴定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团队、中药炮制教学团队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2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94门省级一流课程、2个团队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个团队入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团队入选辽宁省中医药创新团队、9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4个省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双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理基地;88个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质量工程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护理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中药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鉴定学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鉴定学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中医临床传承型试点教学班 |
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 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
辽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中药学、针灸推拿学 |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 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 |
辽宁省级精品课程 | 针灸学、刺法灸法学、中医内科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内经、中西医结合生物化学、推拿技术、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生理学、金匮要略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免疫病原生物学、内经生物化学、中药鉴定学、基础护理学、医古文、诊断学基础、中国医学史、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
辽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温病学、金匮要略学、中药鉴定学、刺法灸法学 |
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 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美罗中药厂有限公司、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等 |
辽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中心、针灸推拿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医专业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6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主编143部国家级、行业规划和特色创新教材,获批1部国家级优秀教材,8部省级精品教材、12部省级优秀教材。
部分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
以构建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体系为突破口传承经典守正铸魂开展中医素质教育实践探索15年 | 202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提升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202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高等中医药院校病理学系列教材的建设与实践(教材) | 202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建设国家一流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 202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构建新时期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 | 2012年辽宁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
构建21世纪中医学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2009年辽宁省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
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 2009年辽宁省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
面向21世纪的外项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参与) |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
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 2018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在斯洛伐克医科大学设有中医孔子课堂,与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具有具备中国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招生院校资格,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是辽宁省政府留学生博士奖学金招生院校。学校立足亚洲,面向欧美,拓展非洲,放眼全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或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
附属医院
截至2025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包含,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名称 | 等级 |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 |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 |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省属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