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华南师范大学办学史可溯源至1888年创建的格致书院、1905年创建的两广师范学堂和1921年创建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危机深重。国民政府搞学制改革,国内高师院校纷纷改为普通大学,独立高师教育濒临边缘化。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认识到,“新的国民,首在教育昌明;教育根基,首在师范教育”,于1931年毅然南下,1932年就任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校长,同时筹办勷勤大学师范学院。1933年8月,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改组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林砺儒担任院长。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抗战全面打响,高校纷纷内迁,1937至1946年9年间,广东文理学院(1939年由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更名),被迫迁至广西梧州、藤县、融县,广东乳源、连县等地,九载十迁,直至抗战胜利,是整个抗战时期迁徙次数最多的大学。
逐步发展
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更名为广东省文理学院。次年10月,以原广东省文理学院为基础,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和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与之合并,重新组建成立了华南师范学院,并成为华南地区第一所新型师范学院,承担起培养广东(含海南)、广西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1952-1953年间,中国高校开展院系调整,岭南大学教育系、南方大学俄文系、湖南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修科、广西大学教育系、海南师范学院、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大学师范部地理专修科等并入华南师范学院。在院系调整的同时,华南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至停办的南方大学所在的石牌校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华南师范学院曾设立巡回辅导队,走遍广东全省80余县,为地县中学培育教师,被称为“流动大学”。1970年,华南师范学院改名广东师范学院。1971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刊登介绍了广东师院办巡回辅导队的情况,该校受到全国注目。1977年,广东师范学院复名为华南师范学院。次年,华南师范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
1982年6月,华南师范学院向广东省相关部门呈请将校名改为华南师范大学,并朝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学校拥有972人的师资队伍,先后培养出本科生超过2·3万人,研究生77人。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还将产、学、研结合,创办了三面向教育科技园、国家教委樟木头培训中心、协同教育研究院等,增强了学科专业建设。
扩大发展
1998年,华南师范大学和香港康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华师增城学院,次年便开始招生。2000年,华南师范大学与南海市(现佛山市南海区)共同创办华师南海学院,并于次年9月正式开学。
21世纪初,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应运而生。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广东省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进入到大学城高校名单中。2003年1月,大学城校区建设启动后,华南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石牌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南海校区“一校三区”的发展格局。同年,教育部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新概念,华南师范大学将增城学院转为独立学院。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把南海学院定位为学校三校区之一。2013年,该校9名研究生入围2013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派出学校中包括了美国耶鲁大学和劳伦斯伯克力国家实验室等世界著名学府。
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同年,其又成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校。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广东唯一高校入选2016年度国家“111计划”,又于次年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院校名单,成为广东唯一一所入选该项目的院校。。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立,该校成为第一届理事单位。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省教育厅、汕尾市人民政府、深圳大学四方签约共建汕尾校区,学校“三校区四校园”的办学格局就此形成。2023年,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文博馆正式开馆。该馆包括校史馆和文博馆两部分,呈现了学校建校90年来的历史、办学成就和未来发展前景。
2025年4月28日,广东省贸促会与华南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