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2007年,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首次走出广东省,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帮助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不宜人居地区的6000个贫困户搬迁、修建了新房;建设了1所职业高中,5所小学教学楼、11所小学食堂、8所学校饮水工程、5所乡镇卫生院;帮助当地村民发展有机养鸡产业、核桃产业;修建了300公里的通村公路,累计捐资2·1亿元……在碧桂园的官方总结中,这只是扶贫事业的第一阶段——“单个项目帮扶阶段”。
2010年,碧桂园扶贫事业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进入第二阶段——“试点驻村扶贫阶段”。捐资2亿元驻村帮扶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苗木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碧桂园公司派驻技术人员,成立苗圃示范基地,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按照市场价格提供苗圃,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帮助当地贫困农户“造血”。仅苗木产业一项,就为村民累计增收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
第三阶段是“大规模驻村扶贫阶段”,从最开始一个两个零星项目逐渐扩展到整村帮扶。他们派出专职扶贫干部常驻扶贫点,与村民同吃同住,将产业扶贫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形成了长效的扶贫机制。2017年起,碧桂园将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广东韶关翁源黄塘村、潮州饶平黄正村、广西百色田阳央律村等7个定点帮扶项目,并捐资近5亿元整县帮扶英德鱼咀村、连樟村等78个贫困村,覆盖粤桂川三省份多个贫困地区。
2018年,碧桂园把扶贫事业上升到主业高度,扶贫事业进入第四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将广东英德整县帮扶模式推广到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地,主动参与全国9省14县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成立近20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对象遍及全国16省57县,通过党建、教育、产业、就业等帮扶举措,形成了一套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对此,杨国强谦逊地表示,“这几年,国家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很荣幸我们参与了这个过程”。
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在扶贫过程中创新性提出了“4+x”扶贫模式。其中,“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目前,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已开发出两条“x”自选扶贫的路径:一条是健康扶贫,捐赠1亿元支持国家“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在帮扶县免费为患白内障的贫困户提供治疗;另一条是美丽乡村建设,并与前面的“4”类扶贫举措相互呼应。
在“党建扶贫”方面,碧桂园开展“党建引领”村支书研学班,通过让贫困村干部将所学所思所想带回去,以点带面带动转变建档立卡户观念,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有别于“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实行的是“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方式。在14个帮扶县联动140名贫困村“老村长”,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为1400户深度贫困家庭“量身定制”脱贫方案。截至2020年7月,“党建引领”村支书研学班已培养约3·5万人,间接覆盖贫困人口近30万人次。
此外,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将“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相结合,主动承接“三个1万”,即帮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创业以及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发造血活力,孕育涵养新时代乡村人才大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在“产业扶贫”方面,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与产业,在结对帮扶县选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通过实地走访、乡镇政府推荐等方式,已惠及10000多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截至2020年11月,碧桂园参与精准扶贫的9省14县(河北省平山县、滦平县、崇礼区、新河县,河南省虞城县,广东省英德市,安徽省舒城县,广西省田东县,湖南省平江县,陕西省蓝田县、宁陕县、耀州区,江西省兴国县,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助力超49万人实现脱贫。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81名个人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1501个集体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其中,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