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峨眉山历史久远,魏晋时佛教传入,改观为寺,成为佛教的普贤道场。
隋朝两代帝王,即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对佛教非常关注,废除了北周的禁佛之策,促进了峨眉山佛教的发展。
唐宋以后,佛教兴旺、寺庙增多、规模逐渐扩大。
明清鼎盛时期,全山上下先后有大小寺庙170余座,峰峰有寺、岗岗有庵。
清代,日本友人松涛、朝鲜宝光和尚等来峨眉山题咏作画。清嘉庆十四年(1809)划出县西南大为以西地区设峨边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间佛教”的提倡,峨眉山僧尼更加发扬了农禅并重、佛学研究、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寺庙通过同国内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国的交往,相互了解,扩大了对外影响,弘扬了峨眉山佛教历史文化。
解放初期,全山寺庙仅存43座。1982年中发19号文件下发后,认真落实宗教政策,寺庙得到逐渐恢复和发展。其中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的有5座,即报国寺、万年寺、华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庙。列为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伏虎寺等12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全山僧尼和广大信教群众,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出家僧尼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峨眉山佛教徒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四川峨眉山市峨眉山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
2024年1月19日晚,四川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发布通告,称进入冬季,由于景区步游道线路长、海拔落差大、山高坡陡,部分路段无照明设施,且高山区域道路结冰情况严重,夜间游览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为此,根据《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景区部分步游道禁止夜间游览。
2025年4月,峨眉山景区已开展外骨骼机器人测试,计划在万年寺附近和雷洞坪至金顶路段使用,提升游客“徒步拿捏峨眉山”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