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规划
商业计划
东北大学科技园在规划中,明确以市场为导向,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把科技产品推向市场、把科技人才推向市场,产生整体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创出品牌效益。
· 利用当地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东大校园网以及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东北大学科技园的知名度和影响。
· 过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商贸系统,以apec合作组织为舞台,加强多边交流、贸易、引资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把东北大学科技园作为辽宁省的特色园区、优势园区,推广开来。
· 积极鼓励孵化后的高新技术成果,通过专利代理机构,申报国家专利,并给予补贴。对已产业化的企业,鼓励其申请注册商标、申报国家级新产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突出东北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突出“新产品”,突出“科技含量”,打出品牌效益。
· 在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政策基础上,用好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大学科技园自身的优惠政策。在出口、财税、基金、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请等方面发挥政策优势,取得较大的突破。
· 筛选高校里的优势项目,孵化成熟后,在海内外招商引资。 把大学科技园办成成果展示与交易的场所,健全评估体系,促进成果向社会转化辐射。
· 吸引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转制改造,形成产权明晰的高新技术企业,变政府无偿投资为市场招商引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市场策划
我们在市场策划与开拓上拟分三步走:即创新、创业与产业化三个阶段,根据三个阶段的内在规律和各校的相对优势整体运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创新、创业、产业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本着“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扩大开放”的原则组织实施。
(a)自主创新
·根据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开展装备制造、自动化工程、环保工程、精细化工、纳米新材料、清洁能源、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项目开展自主创新研究。
· 依托校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成果资源,组织课题攻关和科技人员攻关,把人力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使高校成为创新的源泉。
· 鼓励并支持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国家863计划、超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的科研项目,进行孵化,鼓励课题组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 引进资产评估、商标评估、技术作价评估、股权期权作价评估以及管理者权益等机制,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包装上市转让。
· 在省校、市校、校企联合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咨询跟踪服务方式,对企业进行会诊分析。
(b)积极孵化
·东北大学科技园不仅是科技成果孵化的核心基地,也是辽宁省高新技术的中试基地、成果交易基地、科技管理人才培育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一方面创立优良的创业环境,吸引企业入园创业;另一方面承担高新技术成果中试孵化、评估、优化、转让、产业化的任务。
· 与学校签定孵化合同,注入孵化资金,使小试成果在原材料生产与产品化生产、试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粗放式生产与集约化生产、单一品种与多品种产品、局部领域与多应用范围领域、高能低耗与高效益等环节进行孵化试验,以期取得高附加值的经济效果。
· 对科技人员进行市场管理、法律服务、经营运作、市场调研、标准化管理等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建立评估核算和定量核算,对中试成果中的加工机器、生产设备、技术流程、产品定型、技术改造和原材料替代的方法进行优化分析,降低物耗成本,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这是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其孵化成果与否,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文化理念和协作协同精神。
(c)着力推进产业化
·东北大学科技园实现产业化分流,即孵化成熟的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成果对社会推广、作价入股、学校独资、与外商合作等方式开展多形式的合作,本着谁投资谁收益,力求使孵化的成果及时地得到推广应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利用辽宁当地的原材料资源,注入成熟的科技成果,采用嫁接法、合资合作生产。
· 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大学科技园为媒介,促进金融资本与高校知识资本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东北大学科技园办园的指导方针,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