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设有27个独立建制的学院、1个医学部、2个研究院、1个书院,开发区校区设有2个独立建制的学院,盘锦校区设有4个独立建制的学院,另有2个专门学院(创新、国际)和1所独立学院(城市学院),开设78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
校区 | 学院(部) | 专业 |
---|---|---|
大连凌水主校区 | 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含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班)、精细化工、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工与制药类创新班 |
环境学院 |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
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工程 |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 | |
能源与动力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 | - |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自动化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建设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含土木工程国际班)、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专业、智能建造专业 | |
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
船舶工程学院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医学部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和医工交叉研究院 | |
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未来技术班(含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智能车辆工程、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人工智能创新班(含人工智能) | |
经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企业管理、投资学、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环境管理、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
建筑与艺术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雕塑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翻译、俄语 | |
物理学院 | 应用物理学 |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华罗庚班) | |
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 |
化学学院 | 应用化学 | |
人文学院 | 广播电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哲学 | |
公共管理学院 | - | |
高等教育研究院 | - | |
体育与健康学院 | 运动康复、运动训练 | |
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办公室、港澳台学生事务办公室) | - | |
创新创业学院 | - | |
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 | 工程力学、应用物理学 |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 | |
城市学院 | - | |
开发区校区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
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 | - | |
集成电路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盘锦校区 | 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 | - |
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 | 设置能源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工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海洋技术、环境生态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药学 | |
商学院 | 电子商务、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 |
公共基础学院 | 商务英语、运动康复 | |
截至2024年5月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的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有21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重点建设化学化工、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运载、信息科学、管理、数理、生命医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8+1”学科集群。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有31个学科上榜,1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2%。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排行榜有41个学科上榜,3个a+学科和17个a类学科。学校有15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百分之一,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千分之一,工程学进入世界前万分之一。
学位类别 | 学科名称 |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控制科学与工程、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筑学、数学、土木工程、物理学、水利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工程、电气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 |
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 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数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化学、哲学、软件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建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土木工程、教育学、水利工程、体育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交通运输工程、外国语言文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新闻传播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城乡规划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力学、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药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公共管理、电气工程、美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 建筑、城乡规划、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翻译、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金融、应用统计、国际中文教育、教育、体育、设计 |
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 化学、工程 |
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 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环境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 动力机械及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
辽宁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 | 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仪器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等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 |
截至2024年12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有教职工约4500人,其中专任教师约300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940余人,副高级职称1250余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3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186人。国家教学名师11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129人,“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8人。博士生导师1400余人,硕士生导师2570余人。
职级职称 | 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邱大洪、郭旭、程耿东、王立鼎、林皋、彭孝军、贾振元、申长雨、孙立成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众托、郭东明、蹇锡高、项昌乐、欧进萍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程春田、董闯、董国海、郭东明、贺高红、胡平、胡祥培、贾振元、刘黎明、吕小兵、欧进萍、全燮、邱介山、唐春安、张洪武、张强、张守海、赵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唐春安、董闯、欧进萍、王永学、王伟、李宏男、滕斌、沈永明、胡平、徐永平、申长雨、张洪武、郭东明、全燮、张淑芬、吕小兵、胡祥培、彭孝军、雷明凯、尹宝才、郭旭、刘黎明、段春迎、程春田、贺高红、陆安慧、孙希明、陈景文、亢战、杨青、王同敏、孙玉文、伊廷华、卢湖川、张强、王博、苑世剑、王正汹、张弛、柳振鑫、樊江莉、宋长春、刘涛、刘巍、许福友、赵珺、李钢、雷娜、张桂勇、贾明、董志刚 |
”973”首席科学家 | 申长雨、贾振元、张洪潮、雷凯明、李刚、唐春安、滕斌、张洪武 |
“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 | 王博、伊廷华 |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陈景文、樊江莉、郭旭、黄明亮、亢战、梁长海、李钢、卢湖川、吕小兵、孙希明、孙玉文、王同敏、伊廷华、赵纪军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蔡喜运、常钧、常玉春、陈飙松、陈国清、陈健云、陈茂笃、陈艳莹、褚金奎 |
国家教学名师 | 孟长功、梁延德、李志义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宁德志、伊廷华、王正汹、刘涛、马玉祥、李钢、张振宇、樊江莉、于畅、王治宇、邹丽、赵珺、柳振鑫、刘巍、张腾飞、任伟民、刘永新、赵云鹏、江贺、赵旭东、卢一平、杜健军、杨明军、高伟、卢鹏、刘日升、刘猛、孙玉涛、张维声、马克、彭海军、王栋、孙文、李锐、郭恩宇、曲春绪、刘海星、安永辉、夏卫国、桑超峰、裴华富、胡方圆、刘艳明、李洋辉、周思、孟银杉、彭冲、叶磊、杨东辉、隋天举 |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 卢玉峰、王德真、郭旭、雷明凯、邹积岩、李宏男、董国海、彭孝军、林焰、全燮、胡祥培 |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12月,注:名单不完整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53门。
截至2025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6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学校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入选全国高校英才计划高校学科培养基地。学校建有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专业类型 | 专业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能源化学工程 |
“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管理、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视觉传达设计、工商管理、金融学、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能源与动力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电视学、生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翻译、日语、英语、应用物理学、车辆工程、船舶与渝洋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能源化学工程、电子商务、环境生态工程、运动康复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产权、哲学、汉语言文学、俄语、电子科学与技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经济学、海洋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运动训练、商务英语 |
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其白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车辆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白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生物工程、安全工程 |
教育部“强基计划”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生物工程 |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张大煜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王大珩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钱令希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 | 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创业基础与实务、中级日语听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选讲(双语)、计算方法、数值分析、2d工程制图实践、控制工程基础(双语)、钢筋混凝土结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and dynamics、工程流体力学、腐蚀与防护、fpga设计与应用、项目管理、管理统计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篮球、人体工程学、膜分离基础、化工导论、仪器分析、生物分离工程、复变函数论、现代固体物理学、压力容器设计、建筑用制冷技术、内燃机原理、港口规划与布置、操作系统、组织行为学、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基础化学实验、数字电路与系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工程图学、工程训练、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走近机器人、电路理论、材料与人类文明、数据结构与算法、可燃冰试采及其沉积物三轴试验虚拟仿真实验、深水动态脐带缆安装铺设虚拟仿真实验、特高压变压器雷电冲击电压发生器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化工专业主干系列课程双语教学团队、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截至2024年5月,注:名单不完整 |
教学成果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
“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从质量控制走向质量文化: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发展 | 一等奖 |
引领未来、思维牵引、顶天立地——卓越化工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与实践 | 一等奖 |
创新“4451”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基础化学实验的“两性一度” | 二等奖 |
突出海洋工程培养特色 创新土木类专业育人体系 | 二等奖 |
高校创新人才规模化自主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施 | 二等奖 |
“创新导向 四位一体”的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 二等奖 |
面向双碳战略的能源动力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二等奖 |
基于课程结构及形态创新的kapiv一体化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基于“双轴联动”的全过程、模块化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 二等奖 |
pdca-se驱动的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国创计划”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绿色工程理念引领的工程教育新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结构设计竞赛20年促进大学生创意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 二等奖 |
“水土交融,场网共享”新时期大土木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示范 | 二等奖 |
针对工科研究生的辛力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新兴工业产业下智慧建筑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计算思维赋能的“一贯穿、两融合、三平台”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资料来源:截至2023年7月(注:数据不完整) |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331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起中国卓越大学联盟-日本国立六大学联盟、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及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21个国际大学联盟。学校建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作高校分别是日本立命馆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高校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有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等各类500余项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年均选派规模达2500余人次;年均聘请长短期海外专家学者近600人来校工作访学;2024年以来学校有留学生3145人,其中学历生占比57·8%。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