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情况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气象界共同庆祝的世界气象日,以纪念《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的日子。每年世界气象日均有一个主题,主题是:“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六十年来,世界气象组织成就辉煌,成都气象事业硕果累累。
气象探测从无到有
1951年1月1日,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部空军气象处成都区台,成都市有了正规的气象记录。20世纪50年代末,成都全市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气象站。如今,成都市有1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主要承担地面、高空、农业气象、日辐射、酸雨、天气雷达、大气成分、雷电、gps/met等气象探测业务。2003年,成都市在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启动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截止2010年2月,成都全市各类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达175个,数量居全四川省第一。
气象通信技术日趋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气象通信主要依赖电信部门;其后,成都各级气象台站普遍配备了气象传真接收机,建成了市县两级甚高频辅助通信网和天气警报系统;1992年采用拨号通信方式建成四川省首个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了各类气象资料直接从四川省气象局调用和成都市气象局到县气象局各类气象资料的交互,气象信息共享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2年,成都全市气象部门实施计算机网络系统改造,建成了基于互联网络系统,依托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通信支持,实现成都全市加密气象观测资料传输。如今成都全市气象部门计算机拥有量达300余台,全部实现了业务、服务和行政联网无纸化办公。
天气预报更加及时准确
20世纪60年代,气象台主要依赖手工分析天气图制作预报。县气象站天气预报业务主要是依靠省、市预报为基础,以收听气象广播、点绘简易形势图,看天加简单统计模式发布预报;80年代,气象台站增加了传真天气图,开始了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90年代后期,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成为气象台主要预报平台。如今,天气预报已不断持续得到了重要改进,成都全市一般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较70年代提高30%以上,基本做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不错不漏。使一周预报的可靠性能够达到30年前2天预报的水平。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气象服务项目主要以为农业服务为主。80年代开始,气象服务向建筑、电力、交通、旅游、保险等领域拓展。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强化决策气象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不断增添气象服务项目、规范服务产品内容。服务渠道也由报纸广播拓展到电视、网站、信息屏、手机短信等。20世纪 90年代以来,社会重大活动对气象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多,如承担的93’国际熊猫节、西部论坛、世界杯足球外围赛、都江堰双遗申报、世界客属恳亲会、花博会、“9+2”论坛、旅游城市创佳、国际非遗节、奥运火炬传递等上百次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和重点工程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十分明显。成都市气象局多次荣获中国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奖”表彰。
城市气象服务效益突出
2000年以来,为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成立了相应机构,研制和开展成都市空气质量预报。根据成都市城市气象服务体系方案,细化了成都市空气质量预报,逐步开展了紫外线、灰霾、城市环境气象指数、生活指数预报和大气成分观测等城市气象业务服务。近年以来,按照成都市政府的部署,为实现主城区空气质量达优的目标,每年组织多次大规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效降低大气污染,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的亮点。
气候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多次组织开展成都市农业气候区划,为成都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布局提供优质服务。2007年8月,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推动成都市旅游业的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承担龙门山成都段旅游气候资源的普查评估工作,全面开展龙门山历史气象资料的观测和收集,从基本气象要素、气象灾害、气象景观、旅游气候舒适度、旅游气候综合评价和开发建议等方面较全面、客观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气候资源普查评估报告,为龙门山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2年,成都市政府成立了“成都市防雷安全工作委员会”,成都全市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归口气象部门管理。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设立了防雷中心,专门从事当地防雷技术服务工作。如今,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已拓展到对防雷建筑物、易燃易爆点、公共场所、仓库、计算机场站、网吧、学校等进行常规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防雷工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成都全市防雷检测覆盖面逐年扩大。已初步建立起全市雷电监测和预警业务系统,制作发布0-12小时雷电天气潜势预报产品。尤其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防雷工作在抢险救灾、灾民临时安置板房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成都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防雷技术服务,确保了抗震救灾人员和灾区人民的防雷安全。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现重大转变
从1976年开始,成都市和各区(市)县先后组建了人工防雹降雨机构。1999年底,改造升级了x波段数字化雷达,建立了人影通讯和作业指挥系统,规范建设防雹炮点。全市配备45门高炮和15部bl-1型车载式火箭,作业覆盖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影响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整体受益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0%。2006年,成都全市人影工作由季节性值守转变为常年性值守,建立资源性与应急性相结合的人影作业体系,在增雨抗旱、资源性蓄水、大气污染治理和消雹作业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步伐
近年来,技术人员加强对暴雨、寒潮、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建立了多种预报方法。特别是2006年以来,聘请四川省气象台、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专家参与研究工作和技术论证,开展了成都市城市暴雨内涝预报预警系统、成都市乡镇天气预报业务研究、成都市地基gps遥感水汽应用研究及业务化建设项目、成都市雷电监测预警方法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参与课题研究的业务人员比例达49%,培养锻炼了一批科研人才和业务骨干。多年来,共取得省、市级各项科研成果30多项,获奖成果10多项,在核心刊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论文。
气象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1994年以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开始行使气象部门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1999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12月29日,成都市人大、市政府联合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贯彻实施会议。有力促进了成都市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2003年起,市县两级气象行政审批进入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气象窗口,对建设项目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建设项目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气球灌充施放单位资格认定、施放气球活动审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气象资料审查和鉴定等5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办理。近年来,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缩减审批时效,努力提高服务效率。
行业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成都市气象局广泛开展了“文明服务,奉献社会,优质高效,清正廉洁”的气象行业新风建设。近年对社会各界进行的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其满意率达到90%以上,在成都市投资软环境测评中名列“其他行业”前5名。几年来,成都市气象局窗口共受理1800余件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100%,实现零投诉,气象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成都气象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巨大,成绩喜人。成都全市气象工作者面对未来,信心满怀,将为实现成都气象事业新跨越、为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而努力奋斗。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