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格局
综述
成都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展厅面积共17005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建筑主体由六个单体组成,用山峰与岩石的形态致敬蜀山。六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蜿蜒盘旋极具蜀道意境。其中穿插的弯曲水流与倒影水池,尽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建筑空间划分了展示区、教育区、公众区、业务区、行政管理区等功能区。博物馆共设六大主题展厅,包括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学术报告厅等,其中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位于博物馆一楼,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位于博物馆二楼,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位于博物馆三楼。
建筑特色
成都自然博物馆设计理念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蜀山、蜀道、蜀水。建筑师将挺拔巍峨的雪山直接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以此来致敬蜀山,同时为营造蜀山嶙峋效果,项目采用双层幕墙,外幕墙总面积达4·89万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计有70余个,外幕墙支座6000余个;蜀道,是由馆外直通二楼的玻璃栈道来表现,“蜀道”将行走栈道的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游客走在其中,既能感受到空间的变化也有追忆蜀道的时间变化;游赏蜀水,建筑师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为了表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蜀山造型,成都自然博物馆六个不规则单体的屋面网架采用了大跨度异型多折面结构。
展厅
地质环境厅
地质环境厅建筑面积约962平方米,层高7米,主要展示宇宙与地球的形成、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四川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防灾减灾与科技应用等内容,着重展示四川盆地微缩地貌沙盘,成都平原(都江堰)全景场景,地质灾害检测系统,地质灾害沉浸影院,九寨沟生态恢复沙盘等。
矿产资源厅
矿产资源厅位于一层南面,展示面积约1628平方米,层高7米,主要展示矿产、矿物、宝玉石的种类及其利用,揭示它们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该厅主要有矿产简史、产业支撑、矿从何来、矿物世界、生活利用、危机应对六个单元。
龙行川渝厅
龙行川渝厅有880平方米左右,层高11米,是整个自然博物馆最高的一个厅。厅内围绕着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恐龙生态群落。在龙行川渝厅正面墙上,绘制了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还原壁画。在左侧墙上,还有一个巨幅投影,今后将播放马门溪龙的一生。厅内包括何氏通安龙、剑龙、鸿鹤盐都龙、开江巴蜀龙等多种恐龙。
探秘恐龙厅
探秘恐龙厅有近1500平方米,展出的是来自全球的恐龙化石,并通过骨架呈现、局部骨骼、模型、模拟场景、互动等方式试图向观众还原恐龙生前的形态和模样。厅内展台的整体设计为抽象的几何形山体造型,充分利用了空间与光影,将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巨型永川龙、霸王龙的身姿呈现给游客。
生命探源厅
生命探源厅面积1163平方米,以“发现生命的惊奇”为故事主线,通过精品化石实物的展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声、光、电、物、景有机结合,从化石展品中发现史前生物的秘密,探索各个物种起源。展厅中间,是一个独立的影像空间,空间以五面大型投影墙为主体,结合各个分主题区的内容,播放不同时代的史前生物复原影像。该厅有镇馆之宝大竹重庆鱼,还有来自震旦系—寒武系分界“金钉子”麦地坪的生物化石和10余米长的大型鱼龙化石等。
缤纷生命厅
缤纷生命厅面积1974平方米,主要围绕“生物多样性”的主题,取材自然标本及其生存环境的研究成果,按物种门类陈列着的各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展厅结尾处的小型休息区,观众可以通过特设的增强现实观察屏欣赏天府之国单元,只要将镜头移动到展示的动物身上,屏幕前便会出现该动物的信息。
昆虫世界单元:展示昆虫标本的同时,结合互动游戏查询设备,让观众了解大千世界的昆虫乐园。
生态系统单元:在草原、极地、温带森林等部分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动物标本。
热带雨林展区:可以看到马来貘、美洲虎等难得一见的标本。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