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春工业大学图书馆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长春工业大学办学条件

长春工业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长春工业大学设有15个学院,在招56个本科专业。

学院及专业一览表
学院名称所设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智能材料与结构
材料物理
金属材料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工业设计
工业工程
车辆工程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器人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信息安全
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会计学
工商管理
电子商务
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涂料工程
环境工程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
材料化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经济统计学
统计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工作
外国语学院 英语
俄语
翻译
日语
艺术设计学院 动画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新闻与传播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
广播电视编导
广告学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
马克思主义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注: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参考文献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4个,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2个学科成功入选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特色高水平学科
类别学科名称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a类”材料科学与工程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b类”机械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a类”统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b类”应用经济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国语言文学
化学
电气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设计学
(截至2024年6月)

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理学化学
统计学
(截至2025年1月)总数为6个,参考资料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
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法学法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理学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统计学▲
工学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公共管理
艺术学设计学
注:(截至2024年6月)★:吉林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总数为20个,参考资料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
1金融
2应用统计
3社会工作
4新闻与传播
5电子信息
6机械
7材料与化工
8资源与环境
9能源动力
10工商管理
11公共管理
12会计
13工程管理
14艺术
注:官网简介页面和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截至2024年6月)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642人,其中专任教师1286人,正高级职称教师20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18人。现有柔性引进院士5人、杰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教学名师8人,长白山学者4人,“长白英才计划”团队项目1个、个人项目11人,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1人、优秀创新创业人才3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8人。
不同级别人才统计表(部分)
类别姓名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明耀、林洁琼、张会轩、母德强、敖玉辉、唐冰开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林洁琼、敖玉辉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林洁琼、敖玉辉
全国百名优秀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张会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海英
国家人才项目获得者张霖
全国优秀教师张会轩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元春、董小刚、马光焱、于微波、孙晓春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冉旭、王哲、韩明友、唐冰开、杨悦
吉林省高级专家张明耀、金光勇、张会轩
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张明耀、林洁琼、金光勇、敖玉辉、李元春、王哲
吉林省优秀教师董小刚
吉林省教学名师董小刚、唐冰开、王红梅、王宏志、李奇涵、于微波、王涛、马光焱、沈月娥、郑山红
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首席教授张会轩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张明耀、林洁琼、金光勇、张会轩、冉旭、高光辉、王哲、姜长泓、周涛、郝兆朋、李慧、张袅娜、敖玉辉、宫文彪、崔高健、母德强、张龙、唐冰开、孙建伟、杨悦、陈华、曲永军、王晓东、江虹、李洪武、孙德、李盛基、郑山红、庞在祥、张海悦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林洁琼、金光勇、吴广峰、敖玉辉、王哲、李慧、高光辉、郝兆朋、董博、王世伟、陈华、孙树林、姜长泓、董小刚、林晓梅、李磊、刘宇、孙建伟、王纯杰、宫文彪、秦喜文、吕红、卢明明、杨国程、马光焱、程超、王申全、曲永军、孙中波、单玉萍
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张明耀、金光勇、张会轩、姜长泓、林晓梅、王世伟
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张明耀、林洁琼、金光勇、敖玉辉、张龙、赵占奎、孙树林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唐冰开
(截至2024年6月)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5月,长春工业大学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主持人立项时间
自动化教学团队张德江2008年
参考资料
部分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主持人立项时间
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刚2008年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团队李万龙2009年
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王占礼2010年
特色专业(部分收录)
类别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 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英语、广播电视编导、服装与服饰设计
国家一流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
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科学概论
注: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建设点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教学成果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部分)
成果名称获奖等级时间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国家二等奖2005年9月2日
地方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国家二等奖2005年9月2日
地方工科院校“三结合、多模式”培养本科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国家二等奖2009年9月1日
参考资料
省级教学成果奖(部分)
序号成果名称完成人获奖等级获奖年份
1教学研究型大学院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万春明、张会轩、张海龙、王 巍、李万龙、林洁琼、钟 旭省级一等奖2018
2地方工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占国、李万龙、张恩忠、吴万民、曲永军、肖 月、王 鑫省级一等奖2018
3地方工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水平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王红梅、徐中宇、刘 钢、汤 淼、王 涛、郑 虹、肖 巍省级二等奖2018
4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张宝昌、刘 钢、周子明、朱雪莲、张 宇、张恩忠、敖玉辉省级二等奖2018
5软件工程课程“四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郑山红、赵 辉、王国春、彭馨仪、王 璐、董亚则、宁静峰省级二等奖2018
6工科数学“一引领三支撑”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董小刚、闫 厉、秦喜文、王纯杰、李纯净、谭佳伟、刘 铭省级三等奖2018
7工科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345全覆盖”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李雁冰、胡刃锋、周 巍、杨 楠、黄向东、周文军、仲崇利省级三等奖2018
8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刘克平、于微波、邱 东、李 岩、董 博、李丙林、杨宏韬省级三等奖2018
9基于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心思政”教学改革和建设整体推进探索马光焱、张玉琳、王晓光、王晓珊、程 颖、张志刚、吕国辉省级三等奖2018
10广告学“教、练、赛”三元互促创新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沈月娥、杨松明、刘 爽、韩明友、王丽娜、李宝林省级三等奖2018
11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三维培养导向研究与实践张玉智,张 璇,常惊宇,张家成,王 涛,纪晶华,刘 强省级三等奖2018
12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赛相融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创新实践刘 刚、张邦成、姜大伟、李欣颖、王春影、姚 禹、张 强省级二等奖2018
1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立体化全程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材)张 锐、王 轶、张 会、徐立华、王喜军省级三等奖2018
14统计学类专业“横向融合、纵向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王纯杰、董小刚、袁晓惠、李纯净、王淑影、杨 凯、刘 铭省级一等奖2022
15四阶养成 五长协同 十维融通——地方工科院校“三全育人”一体化构建孙长智、李东玲、王亚坤、仲崇利、冉 旭、马光焱、肖永辉省级一等奖2022
16地方院校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与实践张明耀、王红梅、岳晓峰、韩顺杰、吴广峰、王志兵、刘耀东省级一等奖2022
17工科高校“工美聚合”型美育体系探索与实践王二辰、葛英颖、杜 娟、金光勇、姚 璐、山 川、邱凤香省级二等奖2022
18以社会创新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为驱动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李奇涵、谷东伟、刘小勇、李占国、周子明、高 嵩、苍 鹏省级二等奖2022
19数智时代地方高校“四融合一贯通”双创教育体系构建杨国程、王 鑫、陈英楠 王 晶、管媛辉、倪宏哲、程 超省级二等奖2022
20地方工科应用研究型大学“三维度 三段式”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林洁琼、李 元、高 亮、朱建一、姜长泓、秦喜文、沙树静省级二等奖2022
21地方高校电类专业“一主线两融合三平台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于微波、董 博、杨宏韬、刘帅师、侯云海、刘克平、张振国省级三等奖2022
22地方高校“一引领二驱动三融合”化工类高水平专业建设模式李贞玉、孙 德、王 鹏、杨旭东、刁振恒、杨 楠、杨文龙省级三等奖2022
23服务多元需求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张玉智、张 璇、王 涛、刘丽琴、田 锐、刘 慧、王明昊省级三等奖2022
24职业教育适应性视域下“双贯通、四协同、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立与实践王立君、陈延伟、殷柯欣、孙 志、姜大伟、王 璐、宋 涛省级二等奖2022
25以赛为点、以学为线、以教为面,点线面递进耦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王 璐、姜大伟、宋 涛、王 亮、王 维、李 阳、张 强省级三等奖2022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10月)

合作交流

1986年8月30日,美国大学语言服务社主任赫林格先生参观化学实验室。1988年5月6日,美国艺术家小组人员为本科生讲课。1990年, “中、加大学机构合作项目”考察组参观我院实习工厂。1983年,日本竹内荣一博士来华讲学留学。1985年, 欢迎美国大学语言服务社主任甘特先生夫妇。2017年4月李,占国副校长一行访问美国奥克兰大学。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英、美、日、韩、俄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并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4项,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