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之声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中医药大学办学条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下设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共有16个本科招生专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单位及招生专业一览表
教学单位/教学机构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学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卓越5+3一体化)五年+三年
中医学(卓越中医儿科班)五年+三年
中医学五年
中医学(实验班)五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学(时珍国药班)四年+四年
中药学四年
中药制药四年
药学四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四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五年
康复治疗学四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学院中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九年
中西医临床医学(华佗班)五年+四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五年
工商管理(大健康产业管理)四年
药事管理四年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四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一本)四年
护理学(二本、计划单列)四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学(医药卫生)四年
英语(医学)四年
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四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五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台港澳中医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资料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为医疗教学机构,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学科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截至2024年9月,学校共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5个专业学位类别,囊括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以及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以及4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开设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3个一级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3门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均有3门学科排名优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情况
类别学科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中西医结合临床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马克思主义、护理学、公共管理学、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护理、中药学、法律、翻译
“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毒理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民族医药、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脑病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东方医院)、中医肝胆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中医肺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血液病学、内经学、金匮要略、古汉语与医古文、中医脑病学(东方医院)、中医痹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中医男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中西医结合临床(东直门医院)、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文化学、中医神志病学、中医循证医学、中医体质学、中医药英语、中医国际传播学、中医药管理学、医药卫生法学、航天中医药学、航海中医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部分)中医脑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药信息学等
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优良学科中医学(a+)、中西医结合(a+)、中药学(b+)
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优良学科中医学(a+)、中西医结合(a+)、中药学(a)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药管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人文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护理学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中医生命科学、系统中药学
资料来源于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含直属附属医院)有教职工6369人,专任教师1822人。学校拥有一支以中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全国中医妇科名师1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6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部分知名教师
类别名称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田金洲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田金洲、倪健、马双成、陈家旭、牛欣、刘铜华、王伟、徐安龙、张允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田金洲
国家级老中医田金洲、肖承悰(cóng)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田金洲、刘建平、陈家旭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安龙、陈家旭、商洪才
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建新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王琦、王庆国、徐安龙、高思华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傅延龄、高颖、金哲、王琦、吕仁和、王庆国、田德禄、聂惠民、倪健、肖承悰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倪健、马双成
全国中医妇科名师肖承悰
国医大师 王玉川、颜正华、王绵之、王琦、孙光荣、吕仁和、王庆国、肖承悰
全国名中医聂惠民、王庆国、田德禄、高思华、郭维琴、李曰庆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张冰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徐安龙、商洪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钟相根、穆晓红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丁霞
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田德禄、高学敏、王庆国、张冰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冰、赵百孝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耀献
全国优秀教师贾春华、孙建宁
首都国医名师颜正华、王玉川、王绵之、廖家桢(zhēn)、王子瑜、孔光一、王沛、吕仁和、聂惠民
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张媛
北京市教学名师高学敏、陈家旭、王新月、李澎涛、王天芳、王庆国、张冰、林谦、李宇航、于天源、郭霞珍、赵百孝、赵吉平、李峰、侯俊玲、赵进喜、贺娟、陈明、石晋丽、刘雁峰等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共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9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8门北京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个北京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此外,学校还开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拥有教育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

北京中医药大学质量工程建设情况
类别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药制药、药学、公共事业管理
国家级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部分)《循证护理》《基于vr技术的骨外伤院前急救及中医手法复位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中医内科学》《伤寒论》《中医鉴定学》《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中医入门》《中医诊断学(下)》《温病学》《内经选读》《中药学》《针灸学》等
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东直门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东方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第三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基础学》(本科教育)、《中药学》(网络教育)、《中医内科学》(本科教育)、《伤寒论》(本科教育)、《中药学》(本科教育)、《中医诊断学》(本科教育)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药学》《温病学》《中医内伤杂病研究》《伤寒论》
国家级教学团队临床中药系教学团队、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中药学》教学团队、《温病学》教学团队、《中医内伤杂病研究》教学团队、《伤寒论》教学团队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中医:“院校教育—师承—家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中药学》 《针灸学》
教育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针灸推拿学
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共事业管理、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药事管理、康复治疗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商管理
北京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针灸推拿学
北京市精品课程 《中医儿科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伤寒论》《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理学》《中医诊断学》
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开放性中医临床前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优秀中药学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北京市社科基地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哲社办共建人文社科基地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中日友好医院、护国寺中医院、河北省安国药材种植试验场、北京中医医院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时珍国药班)

教学成果

在2020年~2021年、2021年~2022年与2022年~2023年三个学年度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年均出版实验教材约6部;年均完成教研项目约110项,其中省部级教研项目19项。而在2021年~2022年、2022年~2023年这两个学年里,北京中医药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
北京中医药大学部分教学成果奖
获奖/立项年度项目名称获奖级别
1997年高等中医临床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二等奖
1997年计算机中医教学系统的研究—tcmcads生成系统、脉诊客观诊断系统、舌诊学习系统国家级二等奖
2004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二等奖
2008年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国家级二等奖
2014年“院校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二等奖
2018年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国家级一等奖
201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25年国家级二等奖
2022年新时代中医药本科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国家级一等奖
2022年守正创新 联考引擎 创建中医经典教育新模式国家级二等奖
1993年教研室教学建设北京市二等奖
2001年《中医文献检索》(教材)北京市二等奖
2001年中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及其培养的研究北京市二等奖
2004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市一等奖
2004年中医临床基础技能和思维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市二等奖
2008年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改革院校教育培养模式北京市一等奖
2008年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医诊断学精品北京市二等奖
2013年基于实验班的研究与实践,创建“院校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北京市一等奖
2013年构建基于中医学专业视角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模式北京市一等奖
2013年以临床思维与技能为主线,构建中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北京市二等奖
2013年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北京市二等奖
2017年基于职业胜任力视域下的中医药人才德育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北京市一等奖
2021年守正创新 联考引擎 创建中医经典教育新模式北京市特等奖
2021年守正•融合•创新——中医学领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北京市一等奖
2021年“丹心计划”——中医临床研究生下沉基层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北京市一等奖
2021年变革•赋能•提质——北中医臹慧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北京市二等奖
2021年需求导向,立足医药交叉学科优势,中药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北京市二等奖
2021年“课•证融通”——中药鉴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北京市二等奖
2021年基于行业与学生双需求的中药学“六育三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北京市二等奖
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9月

合作交流

199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1996年,学校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此外,其还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中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以及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创立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首个“海外中医中心”,并牵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大学联盟、推进国际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相继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等机构。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京直属附属医院共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4家,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30个临床教学基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部分附属医院
类别名称备注
直属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市中医院大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山西省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北京航天总医院三级综合医院
非直属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大型中医院
资料来源于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