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布局
中华民族园全园占地约50公顷,分南北两园,北园占地20公顷。北园内建有民族村寨二十八个,包括藏族、苗族、彝族、侗族、台湾高山族、朝鲜族、布依族、哈尼族、羌族、傣族,景颇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撒拉族、锡伯族、满族、黎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俄罗斯族、土族、阿昌族、门巴族、珞巴族、京族、汉族等景区。园内修建有国内最大的铸铁雕塑及仿真热带榕树林、水中溶洞、盘龙瀑布、岩图画、阿里山神木等。南园有民族博物馆、雕塑广场以及28个民族村寨。(包括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德昂族、基诺族、回族、蒙古族、鄂温克族、保安族、东乡族、瑶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土家族、壮族、普米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畲族、裕固族、独龙族、水族、怒族),展示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建设有中国各民族的56组建筑,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景观建筑。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干栏式、窑洞式、帐篷式、碉楼式、干井式、天井式、独院式、吊脚楼、土掌房。中华民族园在园区中特别建造了园林自然景观,这些园林自然景观将各民族的生活同溶洞、瀑布、悬崖、石窟、栈道、异型树木、河湖、农田融合在一起。
白族民居建筑:中华民族园中白族民居建筑多为内相院落式封闭建筑组合,其典型布局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民居外装修的处理是白族民居建筑与文化、艺术融合的特点。外部均以白灰、墨画为主调,点缀以石蓝、赭色等彩画。木屋架,青瓦屋面,青石板封檐,与高原地区的大自然空间色彩相映,使建筑、人、环境融为一体。
傣族建筑:傣族景区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建筑复原按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傣寨由寨门、民居、曼飞龙塔、傣寺、寨心、泼水亭、水井、孔雀亭、桥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社区。傣族民居为竹木结构,由数十根木柱高架成干阑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阴凉宽敞,可圈养畜禽,置放生产生活用具。墙壁为木板或片竹,屋顶通常为歇山草顶或瓦片顶,下层亦常设有腰檐、陡屋面、斜墙板的独特民族形式和地方特色。
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景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1平方米,建筑复原按贵州省从江、黎平地区的侗族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由鼓楼、风雨桥、寨门、戏台、民居、水车、碾房、谷仓、稻田等组成。侗族建筑以杉木为原料,民居形式为干栏式。
民族建筑:中华民族园规划建设中国各民族的56组建筑,现已建成48组(2013年),包括民居建筑、宗教建筑等。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窑洞式、帐篷式、干井式、天井式、吊脚楼、土掌房等。由于在选样、设计、建材、建设、习俗等方面严格遵循文物复制的基本原则,无疑使这批民族建筑具有文物性,为建筑学、人类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景区建筑“三房一照壁”民居院落、“四合五天井”民居院落、本主庙、戏楼、戏楼广场、茶社、蜡染房、大理三塔、蝴蝶泉、明清商业一条街、茶馆、照壁、城门、餐馆等。展览内容白族民居原状陈列、白族风情摄影展览等。民俗活动“三月街”民俗活动、白族三道茶、白族歌舞、扎染表演、大理特色商品交易等。景区建筑龙井型朝鲜族民居、书房、药房、酒馆、铁匠铺、稻田、秋千、水井、晒谷场、朝鲜族餐馆等。展览内容朝鲜族民居原状陈列、书画作品展览、朝鲜族风情图片展览等。民俗活动“老人节”民俗活动、歌舞、荡秋千、打稻谷、推碾子等。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