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文化学院时期
1958年,中国成立文化学院,属文化部管理。1958年至1959年举办了研究班和轮训班,并决定组建7个本科系,其中包括印刷工艺系。
1960年,中央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组建,共招收学生40名,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大学印刷本科专业的诞生。
196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消文化学院,印刷系并入轻工业部所属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期
1962年初,文化学院的印刷工艺系正式迁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被批准恢复招生。同年通过高考,录取21人。
1964年、1965年两年招生分别为15人和3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被迫停课。
1975年,响应上级精神,提倡高等院校与工厂联合办学,印刷工艺系与北京印刷二厂联合开办工人大学班。
1977年,恢复高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招收印刷机械专业学生36人。
北京印刷学院筹建时期
1978年9月28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立北京印刷学院的请示报告》,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改建为北京印刷学院。
1979年11月30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交接仪式,宣布其印刷工艺系由轻工部转至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师生编制也转至北京印刷学院。
1980年,在光华路四小,184中学(在鼓楼南大街)临时办学;1980至1985年,面临选址与招生双重挑战,师生们在院党委领导下,历经五次搬迁,先后租用了黄村县委招待所南院和南磨房乡大郊亭村等地作为办学场所。
北京印刷学院时期
1997年,接受了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价,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通过本科教学合格性评价的院校。
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办了传播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1999年,又创办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成人高职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格局,适应了业界对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需求。
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管理划转北京市管理,成为北京市属高校。
200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签署协议共建学校。
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艺术设计等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院校招生。
2011年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2013年,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青岛研究院。
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学校与属地政府、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高等院校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
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并成为基地秘书处单位。
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获批北京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3月,获批新增工商管理、网络空间安全及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9年,学校设计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获批增列轻工技术与工程、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月,学校成立国际新媒体产教研融合研究院。
2020年,学校获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创意基地。
2021年2月,学校获批国家邮政局“邮政行业技术研发中心”。
2022年9月16日,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
2023年5月4日,北京印刷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京报馆揭牌。
2024年11月,北京市已建设的14个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包括北京印刷学院的出版学交叉学科平台。11月,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交叉学科研究院揭牌。同年,学校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出版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5年5月12日,北京印刷学院与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