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8个,其中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9个国家级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级别 | 科研机构 |
---|---|
国家级教学平台 | 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合作联合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交通运输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国家认可实验室 | 电磁兼容国家认可实验室、轨道交通移动通信国家认可实验室、土木工程检测国家认可实验室、软件评测国家认可实验室、结构强度检测国家认可实验室 |
国家能源研发中心 | 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 |
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 | 北京交通大学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交通运输部科研平台 | 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数字文化研究基地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智能交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中典型污染物控制与水质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微细尺度流动与相变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交通数据分析与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结构风工程与城市风环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物流管理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轨道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6月,近5年期间,学校承担了原“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41亿元。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103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749篇。申请专利3135项,获授权专利1624项。根据《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公告》发布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11月,2022年度北京交通大学8项主持成果荣获二等奖,其中自然科学奖3项、科技进步奖5项。此外,学校4项参加成果获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年份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高速移动复杂场景信道特征及传输理论 | 艾渤 |
202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复杂运营条件下高速铁路轨道系统状态演化及科学维护技术 | 高亮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耐酸碱、高速、分瓣式磁性液体旋转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 | 李德才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 | 杨庆山 |
201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 | 高亮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智慧协同网络及应用 | 张宏科 |
201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互操作和可靠运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 唐涛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 | 张宏科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复杂工况下磁性液体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 | 李德才 |
2011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算 | 高自友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信号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邱宽民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奖种 | 项目名称 | 年份 |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一等奖 | 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 | 2019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 | 装配式轨道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2022 |
空天地协同的视觉智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22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复杂系统输运过程的重构方法、严格可控性理论与实证研究 | 2022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海淀校区图书馆馆藏总量为 1696·52 万册,其中纸本图书255·29 万册,学年新增纸本图书 6·35 万册;电子图书170·39 万册,电子期刊5·27 万种/149·50 万册,电子学位论文 1120·35 万册,音视频9843 小时;拥有87 个数据库平台,256 个中外文数据库。威海校区图书馆馆藏总量为26·3652万册,其中纸本图书 26·3515 万册,学年新增纸本图书3 万册;电子图书0·0137万册。
学术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原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75年创办,2004年更名。国内统一刊号cn 11-5258/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291;国际科技期刊代码coden bjdxao。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1996年版中,《北方交通大学学报》被评定为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在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2023年版中,被评定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1年9月10日《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自2004年起,《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议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11—2012年度,2013—2014年度,2015—2016年度,2017—2018年度,2019—2020年度)中,连续五次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定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自1996年起,《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收录,2023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评定为cscd核心期刊。
《高速铁路》英文刊
《高速铁路(英文)》(high-speed railway, hspr)是一本由北京交通大学主办的交通运输类国际学术期刊。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hspr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担任主编,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教授任执行主编。hspr以传播新理论、新技术,探讨高速铁路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反映高速铁路规划与设计、运营与管理,高速铁路设备及铁路工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提升中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服务。
《都市快轨交通》
《都市快轨交通》原名是《地铁与轻轨》,2004年更名。创刊于1988年1月1日,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的一、二期工程(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进行总结,时任国家建委主任指示:“要办内刊,要送给中央以及各大城市有关交通建设部门的领导参阅。”遵照这一指示精神,《地铁与轻轨》创刊,成为本行业第一家专业刊物。由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和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联合主办,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协办,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院士亲自担任主编。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