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2月,学校设有18个院(系),开设66个本科专业(含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位类型 |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能源化学工程 | 工学 | |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功能材料 | 工学 |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 | |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安全工程 | 工学 | |
工业设计(艺术类) | 文学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 |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 工学 | |
包装工程 | 工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自动化 | 工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通信工程 | 工学 | |
软件工程 | 工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经济学 | 经济学 |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会计学 | 管理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
电子商务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金融数学 | 经济学 |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 | 化学 | - |
应用化学 | - | |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英 语 | 文学 | |
法 学 | 法学 | |
行政管理 | 法学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 | |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工程 | 工学 |
生物技术 | 理学 | |
制药工程 | 工学 |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
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法合作办学) | 工学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法合作办学) | 工学 | |
生物工程(中法合作办学) | 工学 | |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美) | 工学 |
生物工程(中美) | 工学 | |
工业设计(中意合作办学) | 工学 |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
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北京化工大学侯德榜工程师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2月,学校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1月,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9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居esi 排名前1‰。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分类 | 类别 | 名称 |
---|---|---|
学位授权点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化学 | ||
生物工程 |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化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生物工程 |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机械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软件工程 |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法学 | ||
化学 | ||
数学 | ||
物理学 | ||
工商管理 | ||
公共管理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 | 电子信息 | |
机械 | ||
材料与化工 | ||
资源与环境 | ||
生物与医药 | ||
工商管理(mba) | ||
公共管理(mpa) | ||
会计(mpacc) | ||
工程管理 | ||
法律 | ||
重点学科 |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 |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 | 化学工程 | |
化学工艺 | ||
生物工艺 | ||
应用化学 | ||
工业催化 | ||
材料学 | ||
化工过程机械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
资料来源: |
学科评估
类别 | 名称 |
---|---|
esi排名前1‰ | 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 |
esi排名前1% | 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位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a | 2%~5%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5%~10% |
0703 | 化学 | b+ | 10%~20%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10%~20%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20%~30% |
0802 | 机械工程 | b- | 30%~40%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b- | 30%~40%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40%~50%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c+ | 40%~50%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c+ | 40%~50% |
1202 | 工商管理 | c+ | 40%~50% |
0702 | 物理学 | c | 50%~60% |
08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c | 50%~60% |
0835 | 软件工程 | c | 50%~60%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60%~70% |
0701 | 数学 | c- | 60%~70% |
1007 | 药学 | c- | 60%~70%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6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四青”人才93人次,“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2人(含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2人。
称号 | 名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 段雪、杨万泰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 陈建峰、高金吉、谭天伟、张立群 |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 | 袁权 |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 毛炳权、孙优贤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刘振宇、杨万泰、陈建峰、谭天伟、闫寿科、陈标华、邱介山、张立群、仲崇立、甘志华、何静、余乐安、孙晓明、王峰、于中振、卫敏、李峰、徐福建、田明、苏海佳、宋宇飞、曹达鹏、初广文、汪乐余 |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励杭泉、杨屹 、苏海佳 |
“973”首席科学家 | 谭天伟、刘振宇、高金吉、张立群、段雪、刘力 |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张立群 |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汤铃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 | 苏海佳、田明、刘大欢、李想、王洁欣、汤铃 |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张常群、杨祖荣、杨屹、励杭泉、谭天伟、苏海佳 |
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 | 李成岳、杨卫民 |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段雪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 吴一弦、尹梅贞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仲崇立、吴一弦、卫敏、陈建峰 |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 谭天伟、袁其朋、于广锁、余乐安 |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 杨万泰、陈建峰、李效玉、仲崇立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陈标华、文利雄、武德珍、吴一弦、宋怀河、李其方、李峰、何静、张卫东、杨小平、杨为民、赵劲松、卫敏、袁其朋、曹达鹏、邓建平、付志峰、荆坚、雷志刚、刘力、邱兆斌、陶霞、曹兵、党智敏、邵磊、王峰、张法智、于中振、田明、冯嵬、密建国、吴卫泽、孙晓明、靳其兵、杨文胜、宋宇飞、吴友平、徐福建、张润铎、张志华、任钟旗、石峰、苏海佳、汪乐余、王克俭、尹梅贞、蔡晴、何亚东、刘清雅、刘志平、陆军、吕超、王文才、魏芸、刘军枫、杨晶、阳庆元、李健、李征、刘海梅、王华庆、王洁欣、隋刚、卢咏来、李慧慧、李想、刘志明、卢涛、王友清、张燚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聚合物工程教学团队(2009年) |
化学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10年) | |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 | |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 |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07年) | |
化学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 |
计算机基础课群组教学团队(2010年) | |
大学物理课群教学团队(2010年)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2月,学校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1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学校有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7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项目类别 | 项目名单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 |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 |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功能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教学实验中心、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 | 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安全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计算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复杂物质剖析 |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 | 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计算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复杂物质剖析 |
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 | 仪器分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2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
项目名称 | 奖项级别 | 获奖时间 |
---|---|---|
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2001年 |
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 一等奖 | 2005年 |
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一等奖 | 2009年 |
化工类多元化和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 一等奖 | 2009年 |
强化化工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2009年 |
以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基础教学平台 | 二等奖 | 2009年 |
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提升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 一等奖 | 2014年 |
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 | 二等奖 | 2014年 |
基于“大工程观”的生物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2014年 |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中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共建创新联合体。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10余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
国际合作
截至2025年2月,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63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首次获批科技部中国和欧洲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希生物能源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生物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个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