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电影学院历史沿革

北京电影学院

历史沿革

萌芽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电影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赴苏联莫斯科进行电影后期制作。袁牧之在苏联期间考察了莫斯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后,产生了中国要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也需要办一个“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强烈初衷。日本投降后,袁牧之回国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并与厂里的党总支书记陈波儿议起此事,深得陈波儿的赞同,于是“办一所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成了他们的共同愿望。

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在袁牧之、陈波儿等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人领导下,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由陈波儿担任所长,王逸担任副所长。该所隶属电影局总支,为第8支部,首届支部书记为谢铁骊。所址设在西城区石老娘胡同4号院,后又逐渐发展了三处校舍(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积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有2000平方米。

1950年7月初,表演艺术研究所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招生。1950年9月14日,该所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1951年新学年开始,又招了演员二班、编剧班,演员二班有24名学生入学,主任教员是陈怀恺;编剧班有37名学生,主任教员开始是林艺,不久后由耿西担任。1952年,该所又招收了一次插班生,第一批学生毕业时共有55名学生。

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时期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简称电影学校),调任白大方为校长,并兼中国共产党的支部书记。当时该电影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继承了解放区培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传统,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电影专业人才为主。于是1951年秋,该校演员一、二班、编剧班先后赴湖北汉阳参加土地改革6~8个月。之后,编剧班又深人石景山钢铁厂参加车间工会工作和石钢工人共同生活了三个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孙明经教授为首的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等三个学校的教学设备,调来本电影学校。至此,电影学校已成为具有艺术系科和技术系科的综合学校。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学校迁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坟新建的校舍。新校舍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其中排练厅300平方米、剧场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实验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边设置的简易操场15000平方米。院系调整后,1952年电影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修科、洗印专修科及苏州美专转来的动画专修科三个两年制的大专班,洗印专修科除大专班外,同时招收了洗印中专班;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电影放映工作,举办了民族地区放映师资训练班。直到1954年,又先后举办了新闻摄影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放映师资训练班、俄文专修班等在职干部培训班。

北京电影学校时期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校长为白大方,副校长兼党支部支记为卢梦。同年12月,该校派出一批留学生去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地学习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术及电影工程,同时又从苏联聘请电影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资,并举办了导演、演员、摄影、制片四个专修班。

稳步发展

改制

1956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校址设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并任命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兼院长,章泯为第一副院长,钟敬之、吴印咸、卢梦为副院长,卢梦兼党总支部书记。建院后,该院专业学系设置为电影导演系、电影演员系、电影摄影系和放映师范专修科,同时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招收了86名学生。

拓展

1958年8月,经文化部批准,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建立。1959年,北京电影学院增设了本科五年制的电影美术系,并进行了招生。同年3月,北京电影学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摄制定期的新闻杂志片《北京新闻》,以反映北京市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两期。与此同时,还摄制了《建设密云水库》及北京工业、北京农业等方面的大型纪录片多部。1960年,该院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电声、化工、机械三个专业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转入电影学院,并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同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制的《北京新闻》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到1962年由于电影胶片进口锐减,市委决定暂停摄制。

1961年,北京电影学院又建立了电影文学系。1963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撤消后,美术系在校学生转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美61届)继续学习。

恢复办学

1973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成立,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表演专业被并入其中的戏剧分院。直到1975年底,转出的导演系教师才转回北京电影学院。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

1978年3月,为迅速重建北京电影学院,建立了由副部长王阑西任组长,卢梦、钟敬之、申伸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恢复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本科的招生,文学系先以举办进修班主逐步恢复本科招生。举办表演师资进修班,各系并举办干部专修班。为给民族地区培养电影干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内蒙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四个专业的本科班。

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了学术委员会,创办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随即又建立了电影理论研究室。并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关电影美学、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国优秀影片的创作实践、电影与电视等专题研讨会。该院的教师们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300余篇,各专业教师先后完成的理论专著有70余种,其中《摄影曝光控制》《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国家一级),《元美学》、《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史论课的建设方面,重建了7个国家的“电影研究”课程以及35门选修课程;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两年后根据学分成绩,少数学生按大专毕业,其余继续学习)并在1985年级6个专业的新生班试行。

改革发展

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被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cilect吸收为会员学校。同年,该院又被授予“电影艺术与技术”“电影导演艺术与技术”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9月,北京电影学院在西土城路四号蓟门桥的新建校舍,其全体师生及部分教学设施于同年迁至新校舍。1987年,该院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夜大学。1988年,北京电影学院被选为理事学校,又于1989年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并于次年5月举办首届“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颁奖大会。1987年~1992年间该院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共9种。1993~1994年,北京电影学院建立了“影像工程”与“影视广告”个新专业(本科),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跨校双学位学制班,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同年,北京电影学院夜大学更名为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成为处级独立教学单位。

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合作办学,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并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同年,还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成立研究生部,由教学主管副院长直接负责领导。1996年,该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与技术研究中心,并于次年开始招收数字电影技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2006年,北京电影学院被确认为10个学科群之一"艺术文化学科群"的依托单位,牵头开展“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工作。

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 同年6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对全球25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电影学院连续2年居全球第3名。

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国家广电总局签约共建北京电影学院,根据共建协议,北京电影学院将建设占地面积500亩、可保障6000名学生在校学习的新校区。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建校65周年庆典活动。同年,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了关于联合办学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将陆续迁址到位于河北香河的中信国安第一城。

2016年12月25日,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开始建设,其一期工程于2018年2月4日正式封顶。

北京电影学院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获得优秀组织单位。

2021年9月14日,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正式投入使用,首批有9个院系1400名师生完成入驻。

2024年6月21日上午,北京电影学院青岛研究院及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青岛电影学院举行。8月23日,京电影学院石炭井影视创作实践基地揭牌。

2025年6月26日,民进北京电影学院支部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6月28日,北京电影学院影像传媒学院成立。7月7日,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