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情况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学情况

本学科的优势特色总体可概括为“人文为本,多元并存,交叉发展”。

(一)夯实外语基础,精通专业语言

通过基础语言教学、国际交流合作、调整课程设置与教研模式来促进人才培养,使学生成为以外语为基础,学有专长,博古通今的“通才”型人才;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国际全面接轨。外语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知识和广泛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多个研究领域和世界问题研究等领域的要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经过严格的训练,学生应具有充分的潜能成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自己的领域进入本行业或者本学科的前沿。

(二)学东西之文,融中外之学

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将外语专业的本科生置于这个大环境下培养;加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建设,增加专题课和选修课,鼓励学生修读全校高水平的通识核心课;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的学习;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养、富于创造精神和具有多学科知识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三)冲破专业藩篱,打通学科通道,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

打通本学科内部教学课程壁垒,在夯实的语言文学传统优势研究基础上,拓展到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积极推动与中文、历史、考古、哲学以及国际关系等院系的学科合作与共建,实现“通识”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打破学科内教研界限,完善教研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本研项目等多类学术活动,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相关研究,持续深化与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元培学院等院系的合作,采取“外国语言文学相关方向+专业方向”的形式,打破语言基础与专业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藩篱,开设“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 “外国语言与语言学” “数字人才与外语人才” “外国语言与国际传播” “外国语言与涉外法律项目” “中文-英文杰出人才培养项目”等跨学科项目,为研究生加强跨学科培养人才做基础准备。借鉴较为成熟的“外国语言和外国历史”专业的培养经验,依托人文学部,在现有基础上探索多个跨学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未来还可以设置外国语言与外国社会、外国语言与外国经济、外国语言与外国文明等一系列相关课程,为培养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积蓄力量。

目前,学院有21个语种专业招收本科生,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阿拉伯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巴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与元培学院、历史系共建有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与元培学院、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开设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外国考古方向。学院现有2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英语精读、基础俄语。

学院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日本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以上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均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另外,学院的世界文学专业可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每年都有数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进行研究。

学院根据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培养目标,确定学院的办学目标。培养本科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第二外语,掌握专业外语对象国(或地区)的文学、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外交、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业管理、新闻、出版、外语教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等领域的要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经过严格的训练,学生应具有充分的潜能成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自己的领域进入本行业或者本学科的前沿。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学术潜质,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丰富细致的原文文献和经典文献阅读,系统掌握坚实、宽广的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依据所学理论分析和研究外国文学、语言学、文化现象、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相关文本、现象与问题。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术表达方式。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外语技能阅读本专业文献。通过文献阅读、境外学习经历、学术交流等活动充分掌握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动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和多种形式的学术锻炼活动,强化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倡导研究生利用各种学术资源,开展海外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国内外图书馆收集资料等活动,丰富学术训练途径,提升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获得能力。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建立多学科的学术视野,具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视角开展论文写作的能力。

学院有一套严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英语系已实行新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取消固定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身份,拥有博士学位的正式教师都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学院的其他系已将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资格扩大至副教授。英语系王逢鑫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刘扬的博士论文《双语wordnet语义知识库的构造理论与工程实践》、东语系王邦维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陈明的博士论文《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英语系申丹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段枫的博士论文《历史话语的挑战者——库切四部开放性和对话性的小说研究》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学院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将外语专业的本科生置于这个大环境下培养;加强专业主干基础课,增加专题课和选修课,鼓励学生修读全校高水平的通选课;为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养、富于创造精神和具有多学科知识基础的外语专业人才而努力。

2004年,学院日语“《高年级日语精读》(1-3) ”一项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大学英语” 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普通语言学教学实践”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跨专业课程建设”“外语专业国际体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两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东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外语专业国际体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国别和区域研究复合型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大学英语专题化、模块化、多样化课程体系建设”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获批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英语系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奖。

学院英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负责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语教学,每学期为约6000名本科生提供教学服务,每班约35人,共开出约170个教学班,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基础课之一。学院语言中心负责全校非外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和本硕博的其他语种教学,每学期为35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教学服务,每班约30人,共开出约90个班,开设课程包括:研究生一外英语、研究生一外法语、研究生一外德语、研究生一外俄语和研究生一外日语等公共必修课,同时开设公共阿拉伯语、公共希伯来语、公共土耳其语、公共西班牙语、公共葡萄牙语、公共韩国语、公共缅甸语、公共越南语、公共波斯语、公共孟加拉语、公共菲律宾语、公共库尔德语、公共斯瓦西里语、公共伊博语、公共意大利语、公共泰语、公共柬埔寨语、公共乌兹别克语、公共印尼语、公共荷兰语、公共普什图语、公共梵巴语、公共古典藏语和公共吐火罗语等公共选修课。根据北京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具体情况,以培养高水平卓越人才为目标, 以“点面结合,公专并举”的方式,在广泛开展多语种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拔尖人才试行专门外语强化培养,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同时具有过硬外语水平的国际化人才。2019年5月成立“多语种国际化卓越外语人才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项目”(简称卓越外语人才项目),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专业首次招生共录取37人;2020年开设德语、日语专业;2021年增加了法语专业,2023年增加英语互译方向、七个方向目前在读学生86人。学院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化体验。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化体验指学生在校期间,在专业语言对象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既提高语言水平,同时也获得对该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认识。学生在国外大学的学习纳入培养方案,教师指导选课,要求学生参加考试,成绩和学分按规定实行转换。形式包括国家公派、校际交流、暑期课程和个人联系等。学院从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学者的高度,极为重视教育培养过程的国际化程度。创造多种条件,鼓励学生在学期间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在国外的学术体验。2022年,参加国外交流的学生共76人次,通过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的支持赴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其中本科生56人,研究生20人;线下交换56人,参加远程网课20人。学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2012-2022年在学校一级教材建设立项共45项,建设电子化教材12项。学院努力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编写和出版数量更多、质量更好、影响更大的教材。2004年以来,全院编写和出版了100多种教材。《俄罗斯文学史》、《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当代语用学》和《法语教程i,ii》等4种教材被评为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大学英语教程(1-6 册)》、《西方文学概观》、《泰语教程(1-4册)》、《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越南语教程(4册)》、《新编英语专业口语教程1-4册》、《综合日语 1-4册》和《中韩翻译教程》共8种教材被评为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英语综合教程》、《美国诗歌选读》、《德国文学长篇小说》、《圣经文学阐释教程》、《西方叙事学教程》、《网络英语论文写作教程》、《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东文民间文学教程》等8种教材入选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目前,全院已经有57项教材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教材规划批准立项。2016年11项教材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2018年4项教材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9项教材获得教材建设立项。2020年获优秀教材1项、教材建设立项6项,数字化教材立项3项。2021年获数字化教材立项2项。2022年获优秀教材3项,教材建设立项11项,获数字化教材立项1项。2023年获得思政教材立项2项目,数字化教材立项3项。法语系孙凯老师的《1453法语简明教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