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
师资介绍
学院凝聚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方向均衡、规模效应明显的顶尖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含新体制副教授)17人,助理教授9人。同时还十分注重发挥退休老教授的作用和借助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力量。学术带头人
苏秉琦先生所创建的学科理论推动了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从1934年起,苏秉琦先生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0年,他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1954年,他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这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1957~1960年间,他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作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 ]。
宿白先生是我国历史时期考古和佛教考古的开创者。曾多次主持北京大学石窟寺遗迹的考古实习,对国内主要石窟都作过测绘或部分测绘、记录和研究。1959年,还参加对西藏文物的调查。宿白先生运用类型学方法,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作过全面的分区分期研究,从而为研究这一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等级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结合文献记载,对这个时期城市遗址作了系统的研究。对当时都城格局的发展、演变提出了创见。宿白先生对宋元考古曾作过若干专题研究,其中《白沙宋墓》(1957)一书,成功地运用了文献考据与考古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宋元考古学的重要著作。在佛教考古方面,宿白先生开创性地用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石窟寺遗迹。宿白先生的主要学术论著还有:《中国石窟寺研究》(专著)、《藏传佛教考古》(专著)、《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专著);《北魏洛阳城与北邙陵墓》、《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隋唐城址类型初探》等,这些都成为历史时期考古的经典性著述。
邹衡先生素有“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称,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1952年,邹衡先生大学毕业后考入考古专业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考古学研究生。5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夏商周考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商周考古工作有开拓之功,在大量田野考古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夏商周三代考古学的体系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引起震动的学术观点。如提出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郑州商城即商汤毫都、先周文化为姬姜二姓文化的融合等论点。他最早提出并论证了河南二里头遗址1至4期均为夏文化,首次对殷墟进行了文化分期,发现了西周燕国与晋国的都城遗址,指导和参与过西周晋侯墓地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主要著作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天马——曲村1980—1989》等,并参与编写了由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其中《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被学术界认为“在20世纪后半叶的夏商周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严文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家。从1958年起长期从事考古教学与研究,并且与田野考古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方面,他先后开设了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上)、田野考古学、考古学导论和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8门课程,绝大部分为首次开设。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外国留学生,曾获北京市高校教学一等奖。田野考古方面,严文明先生主持或参与主持了河南洛阳王湾、邓州八里岗、山东长岛北庄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等数十处考古发掘项目,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陶器和稻作农业遗存,揭示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多种类型的聚落遗址,为复原中国史前和早期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科研方面,首先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期与分区方案,对农业发生、聚落形态演变、文明起源、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主体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对考古类型学和考古学文化等基础理论也有所充实和发展。先后发表的著作主要有《仰韶文化研究》(1989)、《远古时代》(合著,1994)、《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1997)、《史前考古论集》(1998)、《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2000)和《长江文明的曙光》(2004)等。
授课师资
北大考古拥有国内高校最完整的考古学科体系,学院凝聚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方向均衡、规模效应明显的顶尖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含新体制副教授)17人,助理教授9人。
旧石器时代考古教研室 | 教授 | 王幼平 |
副教授 | 何嘉宁、曲彤丽 | |
长聘副教授 | 李锋 | |
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 | 教授 | 赵辉、张弛、孙华、雷兴山、孙庆伟、董珊 |
副教授 | 秦岭、张海 | |
长聘副教授 | 曹大志 | |
预聘副教授 | 田天、赵昊 | |
助理教授 | 邓振华 | |
历史时期考古教研室 | 教授 | 秦大树、李崇峰、魏正中、杭侃、韦正、沈睿文、倪润安 |
副教授 | 杨哲峰 | |
研究员 | 陈凌 | |
预聘副教授 | 刘未 | |
助理教授 | 丁雨、李云河 | |
外国考古教研室 | 教授 | 魏正中 |
副教授 | 秦岭 | |
科技考古教研室 | 教授 | 吴小红、陈建立 |
长聘副教授 | 崔剑锋 | |
助理教授 | 姜晓晨阳、宁超 | |
古代建筑教研室 | 教授 | 徐怡涛 |
长聘副教授 | 张剑葳 | |
助理教授 | 彭明浩、俞莉娜 | |
文物保护教研室 | 教授 | 胡东波 |
副教授 | 周双林、胡钢 | |
助理教授 | 王恺 | |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教研室 | 副教授 | 张成渝 |
预聘副教授 | 黎婉欣 | |
助理教授 | 王思渝 | |
博物馆 | 副研究馆员 | 曹宏、王伟华 |
馆员 | 路菁、刘彦琪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