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大学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24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8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基地。另外,北京大学还在全国各地布局了27个异地科研机构(异地研究院)。
科研平台一览表
科研类型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
国家研究中心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北京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前沿科学中心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
癌症整合组学前沿科学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处理器及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再生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体腔内局部诊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地球观测与导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灵长类及大动物临床前研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移动数字医院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运动创伤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塞罕坝森林草原过渡带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区域污染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人机共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北京大学在信息工程、物理、化学、医药学、教育、艺术等领域产出大量的前沿科研成果,承担着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及重大专项项目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在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北京大学共获立12项(含单列学科)。在专利申请方面,北京大学平均每年申请专利1100余件。截至2024年3月31日,学校有效专利共计6116件,其中授权发明5622件,实用新型474件,外观设计20件。
国家科技奖励
年度奖项项目主持人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维流形的有限复叠刘毅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碳化钼催化剂上水的低温活化和制氢过程马丁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发现与发展席振峰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人类生殖发育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乔杰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刘若川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活细胞化学反应工具的开发与应用陈鹏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单壁碳纳米管的可控催化合成李彦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具有界面效应的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段慧玲
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高文
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分子分散与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体系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杨槐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胡敏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磁性纳米材料构筑与多功能调控侯仰龙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药物新制剂中乳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张强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梅宏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沈波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低维碳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张锦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细胞钙信号及分子调控王世强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网络化动态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王龙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和压缩关键技术黄铁军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黄晓军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配子胚胎发育研究与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应用乔杰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奇点量子化理论研究范辉军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杨震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尚永丰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碳基纳米电子器件及集成彭练矛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霍勇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姜保国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陈衍景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效应胡建英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耦合动态系统控制与应用段志生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偏振遥感物理机理、关键方法与技术应用晏磊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特种液晶材料及调光膜制备技术杨槐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活性成分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及在药材和红花注射液等中的应用屠鹏飞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张平文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及应用 黄晓军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郭卫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凯勒几何中的典则度量和里奇流朱小华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碳氢键活化的氧化偶联施章杰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寡糖的合成及某些基于糖类的药物发现叶新山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生物计算中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理论方法研究许进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效微生物及其固定化脱氮技术倪晋仁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果德安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与方法梅宏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标准avs与产业化应用高文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王俊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涎腺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俞光岩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电荷转移分子体系光学非线性及超快全光开关实现龚旗煌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严纯华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棉纤维细胞伸长机制研究朱玉贤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新发传染病的分子病理学和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顾江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综合型语言知识库俞士汶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孕症病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乔杰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彭练矛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舒红兵
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纳米尺度硅基集成电路新器件与新工艺技术及其应用黄如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倪晋仁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技术体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应用张远航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堆积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宗传明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非线性科学在心颤机理及系统生物学中细胞周期控制上的应用研究欧阳颀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数字版权保护的电子图书出版及应用系统汤帜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雌激素和三苯氧胺诱发妇科肿瘤的分子机制尚永丰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用于纳电子材料的碳纳米管控制生长、加工组装及器件基础刘忠范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核心技术与应用梅宏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0纳米-65纳米级大规模集成电路大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王阳元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纳米硅-纳米氧化硅体系发光及其物理机制秦国刚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功能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俞大鹏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蓝藻异型胞分化及环式光合电子传递研究赵进东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郭宗明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吕厚山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磁性金属配合物的设计、结构与性质高松
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使用单层分散型cu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谢有畅
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硅基mems技术及应用研究王阳元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赵东岩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杨芙清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遗传性进行性肾炎(alport综合征)从临床到基因诊断的系列研究丁洁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核酸化学及以核酸为靶的药物研究张礼和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若干低维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张树霖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方精云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氮的间隙原子效应及新型磁性材料研究杨应昌
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光电功能膜材料基础研究黄春辉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蔡钦林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发性小血管炎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靶抗原的系列研究赵明辉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研究成果一览表(部分)
项目类型时间项目名称
重大专项项目2017年中国产业集群地图系统(ccm)建设与应用研究
2018年新形势下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新手段研究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研究: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和绩效评估的问题诊断和对策分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9年感知、模拟与人工智能:智能化城市管理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020年基层社会矛盾形成机制及化解机制研究
社会公共利益达成机制的政治哲学研究
2022年新时代实施趋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比较政治视域下的公益诉讼“中国方案”研究
专利申请2023年10月“半导体制备方法、半导体结构和芯片“

学术资源

学术研究知识库共享设施

1、机构知识库

北大机构知识库作为支撑北大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收集并保存北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与智力成果;为北大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系列服务,包括存档,管理,发布,检索和开放共享。

2、开放研究数据平台

北大开放研究数据平台以“规范产权保护”为基础,以“倡导开放科学(open science)”为宗旨,鼓励研究数据的发布(publish)、发现(discover)、再利用(reuse)和再生产(reproduce),促进研究数据引用(citation)的实践和计量,并探索数据长期保存(preservation),培育和实现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据2024年8月16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平台已经收录了北京大学中国调查数据资料库(包括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等)、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研究组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中心等跨学科的开放数据。

馆藏资源

1、图书馆

截至2024年5月26日,北京大学图书馆现由总馆与医学图书馆、学院(系)图书馆等众多分馆组成,馆员总人数达400多名,馆舍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000余万册(件),是国内最早收藏报刊的图书馆之一,所藏晚清至民国期间的期刊达一万余种,旧报纸六百余种,民国图书五万余册,数字资源总量3pb以上,总馆全年楼内服务350多天。图书馆还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汉文和民文纸质古文献达160万(件)。

2、地质博物馆

据2024年8月16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该馆荟萃了1955年北大地质学系恢复建系以来的地学教学标本精华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学标本2000余件。

3、生物标本馆

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学者主持建立的生物标本馆。该馆馆藏量接近5万份。此外,该馆尚有少量的日本、朝鲜以及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赠送的部分标本。

学术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该刊创办于1973年,双月刊,以反映北京大学师生研究成果为主,亦发表校外及海外作者的科研论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语言、文化、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还设有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概览、书评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2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该刊创办于1977年,双月刊,主要刊登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交叉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内容涉及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力学等领域。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述评、科技前沿等栏目。被engineering village compendex(ei)、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ies(inspec)、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该刊创办于2001年,双月刊,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诊疗经验。开设有述评、专家笔谈、科研快报、重要进展简报、论著、获奖工作综述、临床病理等栏目。被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medline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该刊创办于2003年,季刊,主要有专题研究、教育理论与历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时论等。主要读者对象为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该刊创办于1989年,双月刊,辟有图书馆事业、图苑传真、资源建设、服务创新、阅读推广、文献学、 图书馆史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2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

《物理化学学报》

该刊创办于1985年,月刊,报道化学学科、物理化学领域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发表物理化学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综述。设有亮点、综述、论文、专论等栏目。收录于chemical abstracts(ca)、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ies(inspec)、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等期刊。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