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办学条件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基础医学院承担医学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英语、医学实验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每年完成3000余名学生的30余门必修课、20余门选修课的多轨道、多层次教学任务。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0门;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05年和2009年共有两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一等奖,2012年有一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模范集体;2006年和2008年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病理学、免疫学及人体解剖学分别被评为“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7年和2010年“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及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及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8年“基础医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3年北京大学生物创新实践基地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6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11年1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2012年1人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主要有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专业课(包括分子生物学、酶与核酸化学、分子免疫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科学、实验核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等)。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教学见习与科研专题训练,在获得学士学位资格后,可直接进入二级学科培养。完成全部学业课程考试合格,达到学校的各项要求者,颁发医学博士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生可到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作。

教学建设

基础医学院现设14个学系,2个研究所及1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院实施“优先发展重点学科,强化传统学科和医教保障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打造学科高峰”的学科发展战略。

2017年学院组织整合各二级学科规划,制定实施“十三五”《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方案》。44项“双一流”项目,获4078万元经费支持。启动实施重点学科建设、高峰学科试点、跨学科研究、基础研究专项及青年科技专项等。优化完善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医学、感染病中心等原有平台。启动建设计算生物学、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高血压精准医学、肿瘤免疫与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平台。

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院“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以“a+”成绩再次位列全国高校榜首。2017年9月“基础医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医学免疫学卫计委重点实验室“十二五”评估结果获评“优秀”;神经科学卫计委重点实验室“十二五”评估结果为“良好”。

人才建设

积极开展人才引进。2017年引进或正在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7人,首次开展引进人才tenure评估。加强了引进人才中期评估和届满评估。

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深入实施第二期“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项目;积极参与配合“北京大学青年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联盟”的建设运行;近年有7名留院优秀博士毕业生获得学校“优博培育计划” 支持。

姜长涛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显著扩大进站规模,往年进站6-7人,2017年进站23人。

提高博士后待遇和岗位吸引力,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和科研作用。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